滑红霞
陈鹤琴在其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特别重视儿童玩具的价值,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儿童玩具思想,同时亲力亲为,开工厂,搞设计,抓推广。本文从陈鹤琴儿童玩具思想的四个阶段、八大精要、五大启示,论述了陈鹤琴儿童玩具思想及现实意义,以期对当今儿童游戏与玩具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鹤琴先生被称为中国的“福禄贝尔”“儿童教育泰斗”“中国幼教之父”,他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的幼儿教育道路。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江西幼师、上海女师、国立幼专等学校,特别重视科学实验,主张儿童教育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活教育” 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五指活动”课程,并对儿童玩具进行探索、设计与推广,是我国儿童玩具理论与实践的开创者。我们在火热进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的同时,有必要对陈鹤琴先生的玩具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以还玩具本真的价值,支持幼儿真正的游戏。
一、玩具思想形成的四个阶段
(一)著书立论,构建玩具思想体系
陈鹤琴在1924年的《儿童玩具组报告》中提出了玩具的分类标准,尤其强调了好玩具和坏玩具的区别。他认为,好的玩具符合以下五个标准:“有变化而活动的”“可以引起爱情的”“质量优美构造坚固不易损坏的”“可以刺激想象力和发展创造”“能洗涤而颜色不变,形状不丑陋,足以抒发美感的”。1925年,陈鹤琴出版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玩具》,对玩具的界定、分类、标准、教育原理及玩具和年龄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形成其玩具思想体系的雏形。
(二)与时俱进,完善玩具思想体系
陈鹤琴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制定。他对玩具标准再次进行扩充,要求设备“合乎我国的民族性”“尽量中国化”“合乎当地社会情形”“争取当地常见的物品”“适应儿童的需要”以及“利用废物、天然品和日用品”。在对外考察十一国后,引进改造了外国木偶戏并向我国幼稚园和小学推广应用。在其《儿童玩具与教育》中指出,好玩具应“能够唤起儿童尚武精神”“应当是国货”以及“大小合度” 这三条标准。他采用木质材料做工,注重精细,关注儿童大小肌肉、识数能力、节奏感、语言等能力的发展。他设计的玩具具有生活化和活动化的特点,主要有黄包车、摇马等运动类玩具;积木、小鸭椅、小宝宝床等用具类玩具;滚珠盘、得赏盘等识数类玩具;节拍板等音乐类玩具和认字盘读法类玩具等。
(三)身体力行,物化玩具思想
出于難民生计和难童教育双方面考虑,1937年举办了“民众工作合作社”,这是我国第一个儿童玩具工厂。从此陈鹤琴走上了将玩具的设计、生产和制作扩大化、产业化的道路。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创立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创建附属玩教具工厂,供幼稚师范的教师、学生和附属幼稚园的幼儿做研究、辅助学习和游戏。新中国成立后,在宋庆龄组织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儿童玩具厂建起来了,陈鹤琴推荐了叶炳祥和邱志刚去协助办厂,这些玩具工厂的设计理念都与陈鹤琴的玩具思想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加入到他的玩具思想中,丰富了“科学化”的内涵。通过创立玩具工厂、指导现有玩具工厂,陈鹤琴的玩具思想得以实物化,中国儿童有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玩具,他的玩具思想也得以广泛传播、充实完善、走向成熟。
(四)产教融合,推广玩具思想
陈鹤琴1953年担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期间,设立了玩具教具研究室,下设玩具工厂。该工厂隶属于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集教、研、产、售四位一体。幼教系的教师可以在工厂将研究的结果在实践中检验;学生需要在玩具工厂实习,尝试自制玩具。陈鹤琴的玩具思想影响每位幼教系的学生,借由他们的力量向社会广泛传播,并借助产业的力量对千千万万的家庭、幼儿园产生直接影响。工厂生产的玩具甚至远销东南亚等地,走向世界。陈鹤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等重大会议和场合,多次呼吁玩具的重要性,提出成立玩具研究委员会,积极倡导设立玩具研究室和玩具实验工厂,得到了政府层面的极大关注。
二、玩具思想内涵的八大精要
(一)广义的玩具观
陈鹤琴认为,只把街坊上所卖的专供儿童玩的东西看作玩具的界定太过狭窄,提出“大凡把儿童看的、听的和触的,笼统可以叫作玩具”。 他还提出,身边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四季更迭等都可以视作玩具。
(二)玩具是促进儿童快乐全面发展的“活教材”
陈鹤琴认为玩具比玩更重要,玩具和教科书一样重要,是儿童生活学习的必需品,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的“活教材”。他承认玩具能满足儿童对游戏的欲望和需要,能给儿童带来快乐的情绪体验;同时,他更加强调玩具所具有的教育意义,认为玩具能发展儿童视、听、触、嗅、味等多种感官机能,能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玩具教育要遵循教育原理
在“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玩具分为两种:活的玩具和死的玩具。他提出玩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理:(1)玩具从性质上看有两种:一种是活的玩具,一种是死的玩具;(2)玩具的目的不仅是娱乐儿童之身心,更要引起儿童的自动心,引起儿童产生多种动作;(3)凡是儿童能自做的玩具成人应当鼓励儿童自做;(4)玩具不宜太多,贵在精巧;(5)成人应当督促、帮助儿童养成整理、保存玩具的好习惯。
(四)好玩具标准
陈鹤琴按照玩具的性质、质料、功用、儿童的年龄与玩具的优劣对儿童玩具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有变化而活动的”“可以引起儿童发生兴趣”“儿童自己玩弄而能拆开的”“能适应儿童的能力,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发生兴趣的”“质量优美构造坚固不易损坏的”“可以刺激想象力和发展创造”“能洗涤而颜色不变,形状不丑陋,足以发抒美感的”。
(五)玩具制作从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主要教材”,陈鹤琴提倡“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鼓励幼儿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制玩具,经济实惠又受儿童喜爱。他认为,一来儿童自做玩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二来儿童会更加爱护自做的玩具。
(六)玩具使用要“成人指导”“善为保存”
陈鹤琴非常重视儿童使用玩具过程中的教师指导,不赞同“只要布置环境,不必加以指导,儿童自然会去做”的观点。他提出,“教师要抱着‘这许多设备要和儿童发生关系的目的”,同时“玩具必须叫儿童善为保存”。他说 :“儿童玩了玩具之后,当必须把玩具放好,凡东西都要有一定的地方,不能玩了之后,随便乱摊。做父母的应当做一只箱子给他收藏玩具,以养成他的清洁、整齐、秩序等各种良好习惯。”“小孩子独自整理东西,大概是很不高兴的,所以做父母的需帮助他,以助他的兴。小孩子整理东西,大概是不能周到的,所以做父母的应当在他的旁边督察他、帮助他、诱导他,如果他不听,那就应当强逼他。”成人替孩子整理玩具,容易“养成小孩子‘己逸人劳的观念”。
(七)玩具研究在研究室和实验工厂
上世纪50年代,陈鹤琴为国人介绍了一个苏联组织的包含教育家、心理学家、美术家、卫生学家(包括医生)、工程学家和优秀教师在内的玩具研究委员会。委员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社会需要研究、创制、实验玩具。陈鹤琴一方面呼吁向苏联学习,另一方面亲身实践。据当年在陈鹤琴创办的玩具工厂工作过的工人们回忆,玩具研究室先将设计方案交给玩具工厂,工厂生产产品、送到幼儿园试用,教辅人员拍摄试用过程并留存文字或图片资料。“文革”后,陈鹤琴多次提议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会、设立儿童玩教具研究室和实验工厂,开展玩教具科学实验的相关建议。
(八)玩具引进立足中国化
陈鹤琴一向反对玩具市场的“外国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排斥外国货。他说,“幼稚园的设施应当处处适应本国国情,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从中可以看出,在玩具引进问题上,陈鹤琴持“适应国情”“本土化”的观点,在研究、设计玩具过程中吸收传统特色,又重国外经验借鉴,并能针对中国儿童和中国现实情况予以改造、转变或创新。
三、玩具思想的五大示范启迪
(一)厘清了玩具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离不开玩具做载体和支撑。玩具思想与游戏思想相辅相成,玩具是在游戏更新发展中实现功能、开发建设的。
陈鹤琴反对“幼稚监狱”旧教育。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生命,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开展游戏。这奠定了现代中国游戏研究的基础,对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启迪价值。陈鹤琴提出了符合国情的玩具观,玩具思想突出反映儿童为本,基于儿童、用于儿童、教育儿童的思想观念,凸显强烈的中国化、本土化的主张和做法,彰显了利于国民、鉴于国情的求真务实精神,对于时下一窝蜂仿效英美,一股脑炒作信息概念的现象具有警示和借鉴之意。作为我国儿童玩具研究的开创者,陈鹤琴的行动意识和行动力量,起到了加强游戏及玩具的研究力度、稳固了游戏及玩具价值的作用。
(二)厘清了玩具观
有人认为玩具就是买来的娱乐品。陈鹤琴认为,“大凡把儿童看的、听的、触的,笼统可以叫作玩具”,英文单词“playings”比“toys”更适合解释玩具,因为玩具不仅仅具有娱乐的价值,更具有教育的价值和辅助教育的意义。这种解释加深了我们对于玩具教育价值的理解,为儿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提供物质材料支持,切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有人认为玩具越贵,功能越强,益智含量就越高。陈鹤琴说,“好”玩具与价格、高档无关,应首先适宜儿童心理,符合以下标准:可活动的、引发兴致的、激发想象创造的、有美感、坚固优美的;其次适宜儿童年龄,他发现玩具与年龄的关系本就体现了玩具教育科学化。他还强调“经济原则”和“自制玩具”,倡导走“中国化”“本土化”“融合化”的省钱玩具改造之路,改造国外儿童玩具。这种中西融合、传统开发、本土发展的玩具思想和创造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
有人认为玩具是陪伴儿童的“保姆”。陈鹤琴认为无论家庭或幼儿园,成人在儿童使用玩具方面是有特定使命的,不仅在于成人陪伴的不可替代,更在于成人特别是幼儿园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陈鹤琴反对“只要布置环境,不必加以指导,儿童自然会去做”的说法和做法。
有人认为玩具越多越好。 陈鹤琴主张,有一定量的玩具设备固然是重要的,但关键还在于合理运用。过多的玩具容易让儿童养成不爱惜、注意力不集中和随意乱放物件的习惯。一方面,教师鼓励儿童自己制作玩具,提高参与度,“做”的过程即体验、学习过程,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玩具多活动的要求,成为“活”的玩具。陈鹤琴为当今学前教育强调“儿童自主探究”“教师角色转换”“一物多玩”等主张做出了先行指导。
(三)厘清了家长的理念
家长对玩具概念的理解,決定着家长选择玩具的广度。受到陈鹤琴广义玩具观的启发,家长在选择玩具时,不仅知道超市、玩具专柜、市场所售玩具是玩具,而且儿童喜欢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植物四季变化、沙土、水、石块、面团等都是玩具。家长只有树立广义的玩具观,才可以为儿童提供更为丰富的玩具材料,创新游戏玩法,丰富儿童的游戏活动。
家长对玩具的教育性及适宜性的理解,有利于支持孩子的自主游戏和发展。玩具的意义不仅在“玩”,还体现在“具”,即功能性。“人生一期有一期的游戏,每一期的游戏玩具都不相同。适合一岁儿童的玩具,未必适合三岁的儿童。幼时所好的,未必青年所喜;老年之所爱,未必儿童之所好。”由此,家长在玩具选择上需多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读懂儿童。在选择玩具时,发挥孩子的主动权,体现我的玩具我做主。同时,要更多关注玩具的教育性,充分考虑到儿童在操作玩具时,是否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当然每一种玩具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要考虑到玩具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尽量发挥玩具应有的教育价值。
宽松的游戏氛围有利于快乐游戏和玩具的利用。玩具是用来玩耍的,而不是摆在柜子里当陈列品。家长需要给予儿童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玩具的使用也要安全方便快捷,可伸手即拿,随时随地可以玩耍,避免藏在柜子里、整理箱中,成为摆设。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由此,家长需经常带领儿童接触大自然,充分获取大自然中的玩具资源,真正做到玩具不在商店,而在身边。
(四)厘清了国家职责
儿童的成长环境不仅仅来源于家庭和儿童教育机构,也来源于整个社会教育环境。首先从政策制度层面,陈鹤琴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实则不然。近世西方各国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好游戏这一活泼本能,以发展儿童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由此提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陈鹤琴从中外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提出重视游戏的重要功能不仅仅是个人事宜,更是国家事业。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游戏价值的制度建设,从政策导向上更加明确游戏的重要性,加强游戏价值的舆论引导,让游戏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同时,加强立法及监管,鼓励玩具制造商生产出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更具中国化的本土化玩具。
现代玩具在设计及制造中,不仅要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更要充分考虑教育规律,深入了解各年龄段儿童發展特点,同时吸引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员参与到玩具的设计及生产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儿童玩具的核心竞争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社区为儿童搭建游戏的平台。如果每个社区都配备有专门的玩具区域,安排专业人员引导儿童“玩中学”“做中学”,这样既可以促进家长互帮互助,又可以充分将社区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发挥出来,提高社区建设的质量。
(五)厘清了儿童教育机构的思路
儿童教育机构是专业化的教育机构。一是“用玩具作为主要教育用品”。儿童教育机构应该转变视玩具为娱乐品的看法,充分认识到玩具的重要性,扩展广义玩具观,将玩具作为主要的教育用品,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让儿童有效使用玩具。鼓励儿童自制玩具,“凡玩具,儿童能自做的当鼓励自做”。儿童教育机构要重视自制教具,不仅要让教师去做教具,更要放手鼓励孩子们自制教具,善为整理、保存玩具。教育机构要注重儿童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以玩具整理为抓手,鼓励儿童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教师为儿童提供方便的玩具收纳箱或收纳柜,引导儿童分门别类摆放玩具,养成物放原处的良好习惯。二是严格把关玩具的标准。尤其是“本地风光”,要坚持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玩具,广泛开发民间玩具资源,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氛围,继承、发扬本国民间的优秀传统,利用改造各种旧玩具,就地取材,简易应用。
陈鹤琴玩具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使人们的视线回归到了儿童教育领域,回归到了幼稚园教育基地。这种开创性的工作,成为构筑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基石。他的玩具思想,不仅对当时儿童教育的民主科学开启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幼教游戏及玩具思想的研究与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本文系山西省规划课题“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3+3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H-18248)
(责任编辑:刘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