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军转民事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2019-09-10 19:11李睿晶
中国军转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李睿晶

摘要:本文通过对军转民可持续发展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系统性、一致性的研究,结合对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从政治经济学层面综合探讨,认为在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精神传承中,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军转民、民融军、科技创新融合新的发展理念。并结合调查研究,努力探讨了具体的可行性、可成性、可推动具体事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法和建议。为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局面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军转民;民融军;可持续发展

在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方向导向传承中,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经历了从快速发展到可持续的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军转民、民融军、科技创新融合新的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在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成立相应机构,为军转民事业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并奠定了新的更坚实和扎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军转民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现实意义和任务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实际,剖析现有若干观点,阐述了军转民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

一、国内外军转民发展过程及经验启示

军工科研的前瞻性,需要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和大量的基础科研投入。在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实例不难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军民一心搞出两弹一星,展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即便当时国内开发上述技术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上下一致、军民一心,众志成城、举世震惊。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我国仅用2年8个月,用时远短于美国、前苏联和法国。这其中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在军队建设和民用建设中交叉互补发挥作用。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天。2019年7月19日,遨游太空近3年的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时代已经到来。“七大奇迹”之一,天宫二号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最佳发明……一项项重大工程惊艳全球,赢得世界赞誉。中国军转民事业不断可持续发展到军民融合战略的过程,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1983年12月,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此后,从“银河”系列到“天河”系列、“神威·太湖之光”,中国超算技术持续实现飞跃。在不久前最新出炉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上,中国上榜数量连续第四次位居第一,超级计算机成为体现国家创新能力的国之利器。这些离不开军工技术也离不开民用技术的伟大实践,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内在规律一致性。军民一心、万众一心的实践,伟大理论不断发展的创新,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源源动力。

军工科研的系统性,需要大量的工业基础配合和严密的计划规划的推动实施。航空母舰建设过程需要高投入减少风险,高技术密集准备多层次预备方案。不仅航空母舰,大飞机、大水利工程、大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工程智能化建设,我们都不难找到实证。2015年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的成本将超过28.1亿美元,较最初的预算增加了6倍。而据今年11月2日的最新消息,由于种种技术困难导致的进度延缓,该航母能否如期完工仍无法确定。实例研究又不难看出,军工科研的协调一致性,又需要完整的组织建制和缜密的保密建制,这也在经济上加大了它的费用和管理成本。

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支撑。纵观美苏科技战,前苏联军工业未进行军转民,丧失了军用技术产业化的机会。技术方面前苏联与美国各有千秋,不同的体制机制,导致了不同的规划和运转方式。美国的波音、通用电气等既是民营企业,也担负了大量的美军军工科技产业化的产品任务。半导体、计算机、手机、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也都陆续出现在这一类综合军用和民用产品均有所研发的企业之中。某种意义上,军用技术产品民用化也一定程度推动了美国各产业的技术进步。而前苏联,资料显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了此类相关推动经济发展的探讨。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估算的数据,1960-1980年苏联军费支出占GDP比重始终在10%~15% 区间内,而美国军费支出占 GDP 比重从 1960 年的11.6%下滑至 1980 年的 5%。这些海外研究机构资料的真实性虽有待探讨,但也许足以引起我们思考和认真研究。

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事经济学角度,进行一些素材整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军事领域的经费结构不断发生重大变革。现代战争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使军事经济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由于现代战争突然性增强,物资需求量大,平时必须使战争的经济准备经常化,特别是要建立合理的物资储备和必要的军工生产能力,对经济(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的快速动员和转入战时体制须预有筹划和安排,以确保军队在战争初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尔后持久作战的能力。由于现代战争的规模及其破坏性空前增大,前方后方差别更小,国家的军事经济设施必然成为敌方打击和破坏的目标,因而须重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与后方防卫(包括人防),努力使军事经济部门在战争过程中保持生存力、稳定性与灵活性。又由于武器装备价格昂贵,换代快,军事经济的效益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注重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军事经济的各个方面广泛运用经济原则、现代管理科学及量化的方法,力争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确保军事经济部门的效益和整个国防能力的提高。这些军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资料综述,也许为我们的军转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参考。

二、关于不同学者对军转民事业任务观点的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对我国的军转民事业从内容到包括范围的理解,在社会文化的认知层面上,社会人士的一般理解和专家学者的著述表达存在较大的不同。通过笔者认真研究習主席2017年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以及国内外学者著作等资料,发现中国军转民的具体实施和有效地落实,服务军民融合任务还是有诸多需要探讨的空间和不断探索的任务。有限篇幅内,笔者仅对分析资料得出的部分理解进行阐述以飨读者。

2017年6月20日,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笔者认真阅读讲话内容,并通过研讨认为如下内容与一直以来持续发展的军转民事业任务有关。要了解军工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并结合军队和社会需求盘活用好,实现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向支撑和拉动作用。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具体的理念是改革创新,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建立新制度新模式。其中又有两方面的具体办法,一是用好法律和制度,用好法律法规的规范保障和引领作用和制度建设的宏观统筹管理作用。二是以点带面,一件一件抓,以一些优质示范项目为先锋,带动整个国家的军民融合体系发展。同时,从思想方法上,一方面要不畏困难,敢于趟路子开辟新途径和落实重大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增强紧迫感,抓紧时间落实和贯彻。

由科技部、军委科技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是部署“十三五”期间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有关工作的文件。该规划要求,强化科技军民融合宏观统筹,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共享,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加强科技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环境。《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规划》部署了“十三五”期间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7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科技军民融合宏观统筹。重点是完善科技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推动规划计划的统筹衔接。二是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是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科技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共享。主要是加强科研平台共建共用;推动科技基础资源的军民互通共享。四是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重点是推动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体系建设;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五是开展先行试点示范。重点是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建设军民融合新型科研机构;探索科技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模式。六是加强创新队伍建设。主要是完善军民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设科技军民融合新型智库。七是完善政策制度体系。重点是加强科技军民融合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环境。

《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是由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印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的目录。该目录征集遴选每年军转民技术成果汇编形成。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环保、应急救援及公共安全等6个技术领域。

国外学者关于军民融合事业(military-civil integration)的观点,有如下几项内容,对理解我们当前的任务也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国外的军民融合构架研究,被国内学者较早引用过的是Gansler在1995年出版的书评中提出的:军事装备等军品的生产设备和人员向民用生产领域转移。而在国外更近年的讨论,还有军费的列支如何获得民众的支持,以及军需消费如何支持了高科技研发。一些国外学者的观点,是积极开发高端技术的两用性(dual use),主要的研究目标,是用一种更加弹性并且国民经济可承担的方式来建设军民两用工业基础设施。国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公共决策者们正在努力实现两个极其困难且看似对立的目标:一方面削减国防预算,另一方面通过将国防工业基础设施转变为能够同时满足国防和非国防需求的灵活商业基础设施,从而在国防工业基础设施中保留工作岗位、技术和基础建设。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平衡之举的结果,将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国防和经济影响。

国内研究军转民的学者,认为在确保完成军队建设需要的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军工产业的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军工产业的潜力和优势生产民用产品,有利于发挥军事工业对民用工业的补充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具体的方式,是建立一种特定的高科技科研生产运行机制,包括将军事专用的科研生产转向生产军民两用产品或建设兼具生产军品和民品能力的生产线。相较于民间对军转民较为简单的理解,即军转民是军事技术进入民用市场,学者们对军转民事业任务的诠释,包括把军用产品投入民用、把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用于生产民用产品,以及建立系统的有效连接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宏观体制和具体设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军民一心、万众一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比较分析相关文件和学者观点,比较鉴别国内外不同方法与措施,十分必要。上述尝试,仅为初步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三、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军转民事业长足发展

笔者在美英两国本硕博学习、工作期间,独立翻译并和专家一起编译完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完成此次研究之际,结合上述工作和回国后的研究工作实际,阐述观点以求共同探讨。根据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教授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从上述材料中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首先是既满足一些方面的发展需要,又不滞停另一些方面的发展需要。其次是能够对基本及重要领域的发展不间断地起到提升作用。并且,形成合理的结构和模式稳定地实现这种连续不断与时俱进的态势。笔者综合出这些观点,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这个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军转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具体地做出探讨。要认真研究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循环经济也被称为绿色经济,并在不断诸如变废为宝、改善环境、企业不断升级改造等工作中屡见功效。循环经济也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思想的发展理念。军转民事业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致性、实效性和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内在联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探讨中国军转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国家军转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军转民杂志的任務。正所谓中国军转民事业,海纳百川气如虹。中国军转民杂志,有容乃大百家鸣。敬请各界专家参加讨论多予斧正,以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中国梦。

(作者简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博士后,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学博士PhD;研究方向:科学技术研究学、技术转移、知识转化;邮箱:liruijing90@163.com。)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