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绍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可信”“可敬”“可靠”解释了教师为何是办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的问题,分别涉及教师的政治信仰、家国情怀,教师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和教师的修养操守、人格品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乐为”“敢为”“有为”则对应解释了教师如何通过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关键作用的问题。同时,党委重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最根本的保障条件。党委领导下形成良好的宏观工作格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坚实基础;高校党委直接关心思政课教师工作实践与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直接内容;教育系统党委推动围绕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工程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高校思政课教师;三可;三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鲜明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倍感温暖,深受鼓舞,而同时也对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又应该怎样去承担并出色完成好这一重要任务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及时、深刻地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从中学习领会并认真贯彻践行其精神要旨。
一、“可信、可敬、可靠”:为何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
在谈到如何办好思政课所需要的诸多条件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1]。这里所说的“可信、可敬、可靠”,回答了教师为何是办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的问题。
第一,“可信”主要针对教师的政治信仰、家国情怀而言,这是教师在办好思政课中具有关键地位的首要体现。高等教育事业当然要培养人才,而更重要的则在于培养出的人才是什么人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通俗阐述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如果以耕种比喻高等教育事业,那么,最终结出的丰硕果实就是我们所培养出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显然,来从事这一“精心引导和栽培”的最直接的“农夫”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农夫”给这些禾苗什么样的肥料于灌溉、如何去进行“引导和栽培栽培”会直接决定这些禾苗最终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作为“农夫”角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可信”,自身要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指出,“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可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就是政治过硬,自身已经确立了牢不可破的政治信仰,不会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是大非面前迷失方向。“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可信”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就要情怀博大,从思想与内心深处对家国天下、民族前途充满感情。
第二,“可敬”主要针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而言,这是教师在办好思政课中具有关键地位的内在要求。办好思政课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职业素养正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在这里为何要用“可敬”予以形容呢?这就与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与学生期待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而课堂能不能抓好,就在于教师能否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必须围绕“亲和力和针对性”来展开。如果一位老师能将“亲和力和针对性”落实到实践之中,自然获得学生们普遍爱戴,而他(她)理所当然正是一位“可敬”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方面给老师们以建议。一方面,从思维的深度与系统性着手,他强调老师们“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另一方面,从视野的广度与丰富性着手,习近平强调老师们“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新时代大学生时,要做到“知己知彼”,弄清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年轻的大学生们最大的不足就在于作为年轻人,在思维深度、知识系统性方面普遍比较薄弱。他们可能有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经常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只看到个别看不到一般、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而这也正是他们所亟需在高校思政课上予以提升的素养。反过来说,老师们就必须做好这方面准备,深入掌握、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与备课时处处留心,尽力拓宽自身的视野。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们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自然成为学生心中“可敬”的思维之师、视野之师。
第三,“可靠”主要针对教师的修养操守、人格品质而言,这是教师在办好思政课中具有关键地位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既然是做人的工作,那么教师自身的人格就显得格外关键。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在人格、操守方面是“可靠”的人,学生才能在其教导影响下成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自律”与“人格”两方面予以耳提面命。从“自律”来说,这正是传承发展了传统儒学中十分重要的“君子必慎其独”[3]198道德修养方法。习近平指出,教师们“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传统儒学所说的“慎独”修德方法就是要求君子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3]198的心态坚守道德要求,人前人后一个样。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不说像君子那样严格,最起码“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这里习近平讲的话既包含建议,更有警示。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的活动空间极大扩展,人的言行获得更多掩盖的工具。恰恰很多老师就利用这种机会,在网上以虚拟身份大放厥词,在课堂上目无法纪,信口雌黄。他们正如传统儒学所说的小人一样“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198。教师如果是这种小人品格,焉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从“人格”角度讲,习近平谈到了真正的思政课教师怎样成为能吸引学生的“可靠”教师的问题。他指出,教师们“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1]。如果说教师中一部分人信口雌黄是出于自身思想立场错误问题的话,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哗众取宠乃至“耍贱”“卖萌”,就是出于本末倒置的教学态度问题。而真正的“好老师”绝不依靠雕虫小技来迎合学生,他所依靠的是自身端正、高尚的人格,这种人格背后又闪耀着教师本身追求真理的光芒、积淀着教师本身深厚的理论功底。这样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当然就是最“可靠”的教師。
二、“乐为、敢为、有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可信、可敬、可靠”的教师在办好思政课中的地位关键,那么应该如何发挥这一关键作用呢?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这与前文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乐为、敢为、有为”的定位相对应,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第一,“乐为”主要指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任何人从事一种事业的积极性,莫过于“乐于”投身于其中,这正是儒学先师孔子自述的那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3]66状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旦做到对思政课教学“乐在其中”,其积极性无需多言,不假外求,自然而然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对于教学实践来讲,“乐为”的思政课教师是尽最大努力以自己的真心认同、全情投入来带动学生们的热情与投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性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在这里,习近平是通过对“思想政治课”这一范畴进行辩证分析来启发教师们如何“乐为”。一方面,他所说的“政治性”“价值性”反映的是“思想政治课”具有的“思想政治”这一本质特色,正是思政课教师“乐为”所包含的“乐在何处”的含义。另一方面,他所说的“学理性”“知识性”反映的则是“思想政治课”所具有的“课程”这一客观属性,正是思政课教师“乐为”所包含的“乐以何用”的含义。高校思政课教师以“乐为”来发挥积极性,需要从学科、课程的角度,掌握符合学生接受习惯的知识传授方式,达到教师“乐为”、学生“乐学”的其乐融融状态。
第二,“敢为”主要指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这里主要强调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担当、有使命感的问题。当今时代,要想站稳高校思政课讲台是一件极具挑战的工作。首先就需要教师们具有直面沧海横流有担当的“敢为”态度。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在互联网影响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激烈。诸如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借助新媒体兴风作浪,“丑化、戏说、抹黑党的领袖,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合法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地位,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4]。从手段与途径来看,错误思潮“以追求历史真相、进行学术研究、采取文学化手法等面目,借助网络媒体和其他大众化平台进行传播,颇具迷惑性和影响力”[4]。对类似错误思潮的批判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敢于发声,及时帮助、引导同学们看清迷雾,更要通过教学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建设。其次,思政课教师需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勇于肩扛重任。在商品经济社会大潮影响下,社会风气泥沙俱下,如何带领同学们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价值观泥沼,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任。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通过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甚至复杂的实践中去检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而才有可能站在生活的台阶上树立高于生活的远大志向。
第三,“有为”主要指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作用最终落实的目标就是“有为”——在人才培养上产生实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说从四个方面涉及到这一问题。
首先是在统一教育中注意多样性问题。他指出,“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高校思政课是在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起到指引方向作用的必修课,必须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保证方向不偏。而同时,又必须考虑到全国3700多万高校学生在学历层次、高校水平、专业背景、年龄高低以及地域特色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根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索多样性道路。
其次是教师主导中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高校思政课涉及方向引导、答疑解惑,教师必须占主导地位,否则方向不明。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是受教育主体的这个定位,要在理解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基础上,激发他们自身的主体性。
再次是灌输前提下开展启发教育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灌输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统中的有效方法,“列宁强调了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出来,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革命理论的灌输有重要的意义”[5]。先进的政治思想必须有一个外部灌输的过程,这是大前提。在这个基础上,为强化灌输教育的效果,教师要因势利导,探索启发性教育的路径。尤其要善于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展开深度思考,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归结到马克思主义真理上来。
最后是显性教育氛围中的隐性教育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从这个方面讲,高校思政课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师,而必须而是将你所教的思政课内容与自身生活中、工作中所作所为完全一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对“信念”有如此定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6]30。还指出,“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6]30。这充分说明,教育是一定要表现在实践行动层面的。借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逻辑,有没有信念不是看你脑子里知道什么、嘴上说什么,而是看你实际在做什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教育,就在于你能够把你教给学生的东西做出来。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保障条件
高校思政课教师因其“可信”“可敬”“可靠”而成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广大教师需要从“乐为”“敢为”“有为”方面来发挥自身的关键作用。而同时更不能忽略的是,整个社会需要为教师发挥关键作用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党委重视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保障条件。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党的领导是中国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其他保障条件都是在党委重视的前提下展开的。各级党委是国家各部门、各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1],党委对思政课的重视就必须先将这件事摆上工作的重要议程中,并主动去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其中很多问题单纯依靠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不能解决的。因此,围绕存在的问题,就要从“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1]等方面开展具体的措施。
第一,党委领导下形成良好的宏观工作格局,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这里所说的工作格局,是要求上上下下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高校思政课的建设问题。有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及部分教师对高校思政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7]“仍存在着一些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甚至还认为思政课‘可有可无,主张削弱甚至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倾向的现象”[7]。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正在于办好思政课工作格局没有建立起来,相关良好氛围没有形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定位模糊。在忽略思政课地位的同时,高校领导及其他人员有意无意地将思政课教师看成“另类”予以排斥。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主要障碍。
第二,高校党委直接关心思政课教师工作实践与队伍建设,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直接内容。高校党委的关心必须要亲身实践。习近平指出,“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1]。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问题的指令非常精准而具体,不仅要求高校主要领导“带头”,而且要求他们关心思政课教师。这种关心表现在,“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这种支持绝不能是口头或精神象征性的支持,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展开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人才队伍支撑这几个方向的制度安排”[1]。在这些相关制度安排落到实处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立才拥有顺利的保障。
第三,教育系统党委推动围绕思政课建设的系统工程,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有力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其施展才能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有力支撑。这里面首先涉及思政课内部的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小学、中学特别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众所知,高中政治课已经按照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与政治学常识的设置,基本涵盖了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关知识;高中历史课程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关知识。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们产生了厌学情绪,应当加以大力改善。其次,还涉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配合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1]。建立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教学名师参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机制有利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参与到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来,可以通过讲授其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起到对思政课中科学理论的验证、运用地启发,增加课程课堂鲜活度。以上这些做法同样起到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减少工作障碍、为之创造更合理工作氛围的意义。
综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信”“可敬”“可靠”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从“乐为”“敢为”“有为”几个方面去承担并出色完成好这一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这是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殷殷期盼,也是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深刻激励,更是各级各部门做好这项工作的明确指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9-3-19.
[2]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16-12-8.
[3] 杨逢彬,欧阳祯人.论语 大学 中庸译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 张有奎.三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
[5] 许醴,刘新跃.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理论还原和视域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
[6]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 涂亚峰,刘波,袁久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基于对江苏高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