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涵 岳文文 张淑谦
摘要:伴随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兴起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在国内已初具模型。本文结合当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的发展状况,从顾客感知便利价值维度入手,主要分析了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尚存的缺陷,并从取车、用车和还车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助于优化汽车的体验性能、提升汽车使用便利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分时租赁;缺陷;便利价值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2-0069-03
0 引言
分时租赁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近几年,它在短期内迅速兴起,这种商业模式受到了业内、业外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一些专家、学者蒋金亮等[1]从实际运营层面研究了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发展模式。黄毅祥等[2]通过构建进化博弈模型,揭示了租车软件进出和抢占市场的博弈过程。此外,任美林等[3]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商业模式运作的异同,针对分时租赁的经济性和规模化运营两方面,提出见解,以帮助中国电动汽车租赁市场顺利进行。外国专家Mustafa Lokhandwala,Hua Cai.等人[4]将纽约市的出租车作为一个案例研究,对比评估了传统出租车和共享自主出租车的优劣势。随着互联网、移动支付、信用系统的完善发展,共享经济领域内的朝阳企业——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汽车大国,其首都北京交通的拥堵、停车位的紧缺、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新能源汽车出现的契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这种商业模式就很大程度上的可以减轻这些问题,它是新能源的绿色清洁和分时租赁的便利的结合体。目前,该行业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将这种租车服务与互联网融并整合的技术,无论是预约、取车还是还车,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终端来实现,并在相对广阔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自家的汽车站点网络体系,现阶段已较为完善。但是在消费者的实际操作和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又涌现了许多问题,学者杜志彬等人[5]已从收支、用户体验、内部竞争三方面讨论了当前分时租赁模式的发展窘境。基于此,本文将站在顾客角度,结合有关调研结果,从顾客操作的三个过程,即取、用、还三个过程,来分析目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下存在的影响便利性的问题。
1 取车过程存在的问题
取车是顾客使用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的第一步,也是租赁过程最基础的环节。它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到后续环节的开展。
1.1 手机APP注册流程过于复杂,严重影响顾客的使用意愿
经过对于北京地区使用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的用户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超过60%的顾客认为使用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能让出行更加便利。但当我们实地走访,询问顾客对于汽车分时租赁的意见时,有好多顾客提到了在使用汽车之前,光是手机APP的注册就让他们觉得十分的繁琐。有些企业设计的APP注册耗时长,周期慢,甚至需要一周的审核时间,对于临时出差急需用车的客户来说,“无法在注册后立即投入使用”这一因素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困扰。
1.2 找车难、定位不准确,延长了顾客的取车时间
在租赁过程中,顾客需要先在APP上选好乘坐的车型,提交后APP会显示距离客户较近的汽车存放地点,并帮助使用这辆车的用户保留15分钟时间去寻找。听起来是一个十分简单方便的操作,但在网点稀少的城市,15分钟有时可能不足以让用户到达车辆停放点,从而无法租用已选车型。一些租车点的安放地域不是非常合理化,例如某些企业没有在人流聚集区,如地铁口、公交站附近等设立租车点。在中小型城市,租车点放置密度过低给租车点的寻找造成了很大困难。加大了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使用难度,降低了使用意愿。
2 用车过程存在的问题
除了汽车本身可能存在的一些性能上的缺陷,如行驶速度、操作灵活性等无法避免的问题,在用车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续航里程较短、使用过程中维修难等问题。
2.1 充电桩供应点较少,缩短了续航里程
在租用分时租赁汽车的过程中,充电问题严重影响着用户的租赁意愿。充电速度慢、充电桩难找以及充电桩与停车位不匹配的问题造成顾客对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的充电体验差,从而对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便利性的印象大打折扣。电力不足又严重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导致顾客对于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的租赁意愿低。以下是續航里程超过4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工况续程和电池容量汇总表(见表1)。
2.2 修理维护不到位,浪费顾客出行时间
由于使用前对于车辆实际状态的未知,一些顾客如果租到了一辆坏车,可能在使用前需要对车辆进行车损判定,对车辆进行损坏拍照上传,这一环节会花费顾客大量时间。有时因为车辆停放问题,车损的部位无法拍全,那么最后这个损失怎么算、算谁的,就成了难题。有时车损判定完,发现车辆损坏部位过多,又会让顾客产生忧心的心理。其二,由于电动汽车的操作和驾驶是一项技术性工作,需要维修的时候往往都发生在行车过程中,尤其是遭遇撞车,刮蹭等。而这种情况下,顾客不能将车在半路扔下,也不能对车进行维修,那么此时顾客只能打电话向客服寻求帮助。但是这种问题属于技术问题,客服又需要求助技术部门来帮助顾客,顾客需要耐心等待公司委派技术维修人员赶到现场,从头到尾,这一过程就会使顾客的时间大量浪费,造成严重不便。导致出行服务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降低了租车原本所需的便利性。
3 还车过程存在的问题
还车这个环节是租车流程的最后一步,它所凸显的问题同样不可轻视,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异地还车”所带来的不便。通过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尽管目前很多家企业施行“同点租还+异点租还”的取还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出行体验,但仍有大部分停车场只能允许固定车牌号车辆进出,所以对于顾客来说,想做到异地还车,目前还是有一定的阻碍。这点不便也是造成顾客大大降低租赁意愿的原因之一。此外,不同企业停车地点不能共享,也在很大程度上给顾客还车带来了不便。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想要改善还车问题,这一点可能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突破口。
4 针对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现存问题的相关建议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作为一种新兴的租车模式,要想在汽车领域发展壮大,获得群众普遍认可,不仅需要企业自身不断探索进步,寻找适应之法,还需要政府在政策和实际行动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因此,本文将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入手,来提出改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问题的方法。
4.1 政府层面
(1)增加充电桩的配备,扩张充电桩的分布网点。在主要交通枢纽、科技园区、高校、大型居住社区等场所,作好充电桩、停车位、取还车网点的规划引导,使顾客能够在步行范围内取车还车,并实现异地还车;其次,结合5G技术,采用有线加无线的通信方式。传统充电桩大多采用有线通信,主要是靠有线以太网(RJ45线、光纤)、工业串行总线(RS485、RS232、CAN总线)来传输。虽然有线以太网数据传输可靠、网络容量大,但其布线复杂、扩展性差、施工成本高、灵活性差。不能满足顾客的便利需求。而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移动化的发展趋势,无线通信的优势将更加突出,所以政府应该更加鼓励无线通信的应用。(2)优化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分时租赁信用系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企业连成网络,累积承租人信用积分,在租车前对承租人的信用进行审核,以确保顾客在用车过程中能够避免由于车损问题无法确定,维修护理不到位所带来的不便。(3)加大用车支持力度。如减免高速公路过路费,这不仅可以提高顧客用车的积极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方便顾客的出行。此外,政府要端正态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于禁止外地汽车进入的行为要严肃处理,扫除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流通障碍,以方便顾客在异地进行还车。
4.2 企业方面
(1)企业应优化APP注册流程问题,优化顾客申请流程,简化操作页面,以提高顾客使用意愿。(2)关于租车点的数量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各地新能源租赁汽车需求量最大的地点,然后在此附近增设城市中的租车点,提高租车点的覆盖范围及密度。尽量放置在距离地铁站、公交站距离较近的位置,以方便顾客的寻找和使用。(3)在分时租赁过程中,如果顾客遇到问题,企业应派专人及时有效地做出回应,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良好的客服不仅能提高顾客使用的便捷性,还能增进与顾客的心理距离,提升顾客的服务价值感知;企业还应该加大车辆的维护力度,派遣专职工作人员定时定点对车辆进行检查,确保顾客在使用汽车前所租汽车的可用性。降低在后续租车过程中对顾客造成时间上浪费的可能性。
5 结语
本文是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对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便利性展开的分析。目的是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采取有效方式来提高顾客在取车、用车和还车过程中的便利性,使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企业能够长远发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目前依靠该模式运营获利的企业还很少,但结合北京交通发展环境,以及未来汽车交通组织模式的变革,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行业必会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普惠大众的行业,为绿色北京、绿色出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蒋金亮,苏红.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发展模式研究[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6(2):82-84+93.
[2]黄毅祥,蒲勇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竞争的进化博弈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8(2):79-85.
[3]任美林,樊春燕.浅析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商业模式[J].科技与创新,2015(22):13-14.
[4]Mustafa Lokhandwala,Hua Cai.Dynamic ride sharing using traditional taxis and shared autonomous taxis: A case study of NYC[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2018(97):45-60.
[5]杜志彬,黄晓延,丁田妹,李子焱.我国汽车分时租赁发展困境探讨[J].汽车实用技术,2017(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