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多中心对比分析

2019-09-10 08:38顾俊宏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5期

顾俊宏

[摘要]目的:进行CT与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多中心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2月间我院确诊的7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多中心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征象为骨小梁模糊,局部骨质疏松、可见斑状影像与囊变,而在MRI检查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征象为“线样征”,且坏死区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T1、T2异常信号。两种检查在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方面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CT检查中呈现阴性的患者可以结合MRI检查进行诊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CT;MRI;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图分类号]R6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1-0183-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被称为特发性股骨头坏死,本病的发病因素较多,且有着较高的致残率,治疗难度较高。由于骨组织发生坏死,坏死部位结构改变,进而出现髋关节周边疼痛,发生关节功能丧失或进行性减退等临床症状,对于患者的正常行动、生活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CT与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多中心分析,并将研究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12月间我院确诊的7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两组患者均接受CT检查与MRI检查,统计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37例,年龄在2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4±5.36)岁,病情分期为I期45例,Ⅱ期33例,发病因素为激素性坏死15例,创伤性坏死31例,酒精性坏死12例,骨结核7例,其他13例。

1.2入选标准①患者经临床证实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出现髋关节周围疼痛、髋关节内旋受限等;②髋关节尚未出现红肿、发热等急性炎症表现。

1.3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方法如下:CT检查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于患者的两侧髋关节进行扫描,取患者仰卧位,以髋臼顶部至股骨小转子水平为扫描范围,将层厚设定为5mm,层距设定为3mm。MRI检查采用1.5T西门子磁共振检查仪,取患者仰卧位,选择体部线圈,对患者的双侧髋关节冠状面及横断面进行扫描,将层厚设定为6mm,层距设定为3mm,采取sE标准序列T1W1,FSE标准序列T2W1,TE为lOOms。

1.4观察指标对比两种检查的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性,并对股骨头坏死的典型征象进行分析。根据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5分期标准(1992),0期:活检显示坏死,CT、MRI检测正常;I期:CT检查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骨小梁模糊,伴有轻度骨质疏松病变;MRI显示股骨负重区域斑状T1、T2信号;Ⅱ期:CT显示股骨头伴局部骨质疏松、可见斑状影像与囊变,MRI检查显示线样特征;Ⅲ期:CT、MRI主要表现为股骨头伴囊变、“新月征”、关节面塌陷;Ⅳ期:CT、MRI显示关节面塌陷、关节间间隙退行性改变,囊变与关节面硬化症状。

1.5统计学处理为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参考性,需以SPSS21.0系统对两组检查结果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检验,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值检验,而(x±s)表示计量资料,行t值检验,若有检验值P<0.05,即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2.1两种检查的征象分析CT检查共计确诊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1例(78.21%),I期31例,Ⅱ期30例,CT示I期患者骨小梁模糊,伴有轻度骨质疏松病变,Ⅱ期患者股骨头伴局部骨质疏松、可见斑状影像与囊变。MRI检查共计确诊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9例(88.46%),I期37例,Ⅱ期32例,I期患者MRIT2呈现双线征,一条为内侧高信号线,一条为低信号硬化反应线;Ⅱ期患者T1和T2均为高信号。

2.2两种检查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比较CT检查真(-)10例,假(-)8例,真㈩51例,假㈩9例,MRI检查真(-)9例,假(-)4例,真(+)60例,假(+)5例,两种检查的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性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临床上多认为股骨头坏死的发病与激素、酗酒、关节损伤等相关,且可以发病于各个年龄阶段。但由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临床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早期诊断,因此,提升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是目前临床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MRI即为磁共振,是一种新型的医学诊断技术,采用原子核的自转运动,在磁场的作用下经过射频脉冲产生信号,再由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由于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仅出现骨髓细胞、骨细胞等坏死,并不会出现骨小梁塌陷,矿物质水平也无变化,故而在CT检查中不易被发现,从而未见阳性反应;MRI则可发现信号异常区,待骨细胞进一步坏死,则会出现坏死局部的充血性水肿、炎症浸润等,造成T1、T2异常信号。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征象为骨小梁模糊,局部骨质疏松、可见斑状影像与囊变,而在MRI检查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征象为“线样征”,且坏死区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T1、T2异常信号。两种检查在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方面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敏感J生与特异性较高,具有较高的指導意义,CT检查中呈现阴性的患者可以结合MRI检查进行诊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