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朱艳艳 徐从体
摘 要:“医体结合”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新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和新医改急需这样的医学人才.文章围绕“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问题,从“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构建与落实等几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教育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2-0131-02
前言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是目前社会急需人才,但因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实施这种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形成社会人才短缺问题,进而造成了“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有一个事实不可被忽视,我国医院截止到现在,还没有“体疗”医生.“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的短缺,确实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也跟我国目前新医改精神不相适应.尽管如此,我国高等医学院对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还未渐成浓厚氛围,因此,需要我国高等医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格局,重视“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且要加大培养力度,以缓解社会对“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1 需要高等医学院校构建“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
1.1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别于其他院校的主要标志,因此,“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呈现的特点是:
(1)输送专业人才.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国家体育科研部门,公民健身和营养保健,运动队队医,各级医院针灸、骨伤科与康复科以及社区医院等,均需“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而输送这些人才的任务,赖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与输送.
(2)体现教学改革意图.“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的短缺,迫使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则是根据社会人才所需实施改革.强化对“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使之成为一种浓厚氛围,则是对教学改革的最好践行.
(3)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高科技含量,需要人才既要有基本技能,又要有专门专业技能.“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是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人才所需类型,这类人才的特点就是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明白体疗技能模式社会所需热门人才.
1.2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设计应有的理念
1.2.1 理论联系实践理念.“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主要是通过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进行实施的,但它依然需要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和技能教学等教学部分来完成,意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教学知识结构的实用性.
1.2.2 理论知识的可塑性理念.理论课程的构建,需要体现一种可塑性知识架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专业既有人体生理学,也有医用生物化学等学科,在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运动生化与运动生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知识交叉性渗透.所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课程体系具有相对完整性,还要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在教学中强调通识,并砸实理论知识,讲究专业知识的宽度与深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1.2.3 技能教学课程体现内容全面理念.“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要懂得医学,还要懂得强身健体之法.最为主要的是能指导人们施以正确的健康锻炼,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积极预防和治疗疾患.所以,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主要以处方式培养方法为主,用运动处方式教学,解决人们更多体质方面存在問题,解决运动医学与疾病或伤病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培养出来的“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既要开医疗处方,还要会开体疗处方.
1.3 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单纯依靠高等医学院校原有师资,似乎远远不够.因为“医体结合”是一种新型学科专业,一般高等医学院校缺乏相应师资储备.高等医学院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补充相应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来源,可以结合院校体育部、基础医学、心理或社科等原有专业学科选调一部分师资,组成“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涉及的培养课程内容较多,牵涉的师资用量也就相对较多.像基础、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传统医学学科,还有体育、教育、心理以及运动等学科知识,所有涉及学科都要配备相应师资.鉴于这种情况,需要高等医学院校根据“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2 切实实施好“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
2.1 按照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步骤进行有序教学
2.1.1 采用学分制.规定学生依据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切实修满规定学时,并经考试合格,获得相应学分.
2.1.2 确准学制.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一般可采用两年制学制,即第一年重点学习普学必修课程,第二年专修“医体结合”必修课.
2.1.3 学生考试成绩百分制.将学生考试成绩直接与学生自身利益实施挂钩,作为学生在校期末评先、评优或评定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作为学生毕业或能否取得学位等依据,以激励学生在校尽可能学好学专“医体结合”知识.
2.2 运动处方式教学在“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用
2.2.1 教师对运动处方式教学实施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提前制定好运动处方式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喜欢的运动类型、承受的运动强度、持续的运动时间和支撑的运动频次等因素考虑在内,在确保运动处方可行的前提下,兼顾好学生生理与心理承受因素;第二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具体教学,引导和训练学生怎么样对待运动处方式教学,且高标准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内容,学开运动处方,尝试全面掌握“医体结合”知识;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个性体能情况,采用三种方式,进行运动处方开据练习.一是学生为自己开据一个运动处方;二是同学之间,互相给对方开据运动处方;三是为全班同学均开据一个运动处方.以这样大密度开据运动处方练习,强化对学生开据适格运动处方练习,用以强化对“医体结合”知识的扎实掌握.
2.2.2 关注“医体结合”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体质的影响.通过进行“医体结合”运动处方具体教学一段时间以后,学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每位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进行了必要的测试,且对每个学生学习总成绩的优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率等实施了规范统计.从这样教学操作的结果上看,要分析学生学习总成绩当中,他们优秀率和良好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上,如果显现的相对较高,则在说明运动处方教学已经取得了实效.假如再与非“医体结合”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进行一下对比,同样出现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较高时,也就说明了只要人按照运动处方要求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则会达成强身健体之效.
3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建议
3.1 完善良好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医体结合”新学科教学,需要学校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积极增设教学设施或设备,重视教学条件中的硬软件建设.比如要为“医体结合”教学至少提供1-2个“医体结合”临床实践中心,以稳固教学临床所需实践基地,让学生增长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要选调那些既精通医学,又懂体育教学的教师,充实到“医体结合”教学当中,以便将“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位,为社会培养出真正能驾驭“医体结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2 关注课程建设,体现“医体结合”专业独有特点
面对“医体结合”专业的全新状况,学校除了要解决好教学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问题以外,加强“医体结合”课程教材内容建设,同样是需要倍加关注的问题.除一些基础医学内容以外,尽可能避免与其他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需要侧重身体素质教育,特别是需要进行突出提高人心肺机能方面的教育教学,体现“医体结合”专业独有特点,在运动处方知识方面,要有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作为支撑,让学生依据课程教材内容设置,学有方向,学有目的.
3.3 构建“医体结合”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因为“医体结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有两种评价标准,即校内评价标准和校外评价尺度.为此,需要学校构建“医体结合”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做到改革传统评价观念,建立社会评价制度.校内评价,严格按照国家对大学生毕业评价标准和流程进行.但校外评价是一种新型評价制度,学校可以结合用人单位,并邀请人才需要各部门人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用人单位招聘等形式,对学校“医体结合”专业学生进行评价.
结语
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对“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急需,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体结合”新型专业的直接动力.高校培养人才方向一直都是在以社会市场所需为导向,而高等医学院校顺势开设“医体结合”专业,并以此培养较多“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是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曾及恩,王开珍.医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8(07):29-30.
〔2〕王烁,汶希,焦润艺.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十年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6):41-43.
〔3〕王宏坤,赵文艳,魏亚茹.医体结合视角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03):134-137.
〔4〕陈玲.探析“医体结合”模式培养保健康复人才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149-150.
〔5〕孙毅,林家润,宋艳红.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医体结合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06):870-873.
〔6〕盛治进,常春,陈凯华.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