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释疑

2019-09-10 07:17张英伟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5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白马观点

张英伟

【摘要】  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我们首先看高中政治教材的表述,“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高中哲学教材对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介绍只有这两行文字,从教材编撰角度,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但是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就是否认静止,教材并没有说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相关理论介绍,显然不在高中教材要求范围之内,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犯理论错误,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等同,把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否认相对静止等同,为了阐明上述问题,本文将简明介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

【关键词】  相对主义 诡辩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114-01

一、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或者哲学思维,由来已久,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古代哲学同样蕴含着众多相对主义的思想。所谓相对主义,通俗的说就是否认明确的标准和界限,否认明确的规定性。将相对主义应用开来,从认识论角度,就会出现所有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极端发展下去也即不存在真理;从价值观角度,怀疑现有价值基础,主张价值批判和重构,从积极意义上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现有价值体系,从消极意义上则会抹杀价值,陷入价值虚无。

西方哲学追溯相对主义,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埃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将老师的观点推向极端,“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系列的观点蕴含着相对主义的倾向,否认相对静止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否认事物的规定性。

古希腊的智者将相对主义提升到了新高度,同时也滑向了诡辩论的深渊。相对主义在后世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哲学大家的批判,一度陷入低谷。这种思潮再一次受到人们重视,离不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很多反现代哲学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反对“本质主义”,反对公式化的规定性,反对统一的道德,主张真理的多种可能性,他们反对权威性,主张个人经验和个人体验。法国哲学家福柯从历史学入手,解构歷史,要求放弃对历史连续性的追求,放弃试图把不同社会现实片段综合为一体。福柯反对对待历史运用过于简单的因果关系,传统的知识和所谓稳定的逻辑因果在福柯看来应该被放弃,历史应该是一系列断裂,不连续且不稳定的断裂,不存在所谓的历史必然性。

法国另外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则从对西方传统的哲学的批判入手,反对基础主义,甚至反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德里达批判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性的传统,主张建立以书写语言代替语音语言来结构西方哲学的传统。

后现代主义在价值观和真理观问题上带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他们对现代文明体系的批判引发了人们的反思,对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相对主义的倾向容易引发怀疑主义,其在真理观上的态度容易滑向唯心主义,在价值观上的态度则容易滑向价值虚无,也要警惕。

二、诡辩论

西方古希腊时代有智者以教授修辞为生,传授语言的技艺以使自身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生活中获得好处,为了在辩论中获胜,这种传授很容易变成玩弄概念和文字的诡辩,所以智者们往往被称为诡辩家,诡辩最开始描述的就是这类观点和行为。通俗的说就是利用文字和概念对一些反常理的事物进行合理性论证,中国古代的名家也有很多观点被叫做“诡辩”。相对主义往往是诡辩论的基础,例如惠施认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意思是说,高和低只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天和地,山和泽是相齐等平的。再如“今日适越而昔来”,强调现在和过去也是相对的概念。上述带有诡辩色彩的观点都是建立在相对主义的基础之上,但有时候强调绝对性,也可以成为诡辩论。

名家的公孙龙在其《白马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并从多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首先“马”、“白”和“白马”三个词内涵各不相同,马指动物,白指颜色,白马指有颜色的动物,因此白马非马;其次,马与白马外延不同,前者外延更广,因此白马非马;第三,马是共性,白马是个性,共性不同于个性,因此白马非马。

上述论证的基础是差异,是各个名词严格的界定,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性,这种建立在绝对性基础上的观点也是一种诡辩论。

三、相对主义、诡辩论与运动和静止问题

当我们简要梳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传统之后,就大致可以描述他们与运动、静止观点的关系了。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毫无疑问是一种相对主义,因为静止的存在以为着一定意义上的确定性、规定性,否认静止就失去了确定性和规定性,当然会滑入相对主义,但相对主义的范畴显然不是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所能涵盖完全的。对绝对价值、绝对真理的否定超出了动静范畴,甚至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所以简单的把相对主义理解为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显然是不准确的。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可以成为诡辩论,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同样的,诡辩论所讨论的问题也超出了动静范畴,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讨论名实关系过程中出现的诡辩思想很多与动静毫无关系,例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涉及的是共相与个相的问题。所以把否认静止等同于诡辩论显然也是不准确的。

即使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有一定的差异,诡辩论的确往往是相对主义的,比如前文所谈的惠施、埃菲斯学派的部分观点,但诡辩论也可以不是相对主义的,比如公孙龙的观点,所以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等同显然也不准确,相对主义往往是诡辩论的基础,而诡辩论所涉及的问题也可以不是相对主义的。

综上所述,当我们再重新回到高中政治的哲学生活教材时,就应该大致能够明白,教材所涉及的几个范畴并不是等同关系,以此也要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将并列的或者同时出现的概念简单化理解。

[ 参  考  文  献 ]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韩震.《西方哲学概论》.

[3]殷华成.《简论现象学视域中相对主义、诡辩论和辩证法的关系》.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白马观点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站着能睡着吗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一匹白马
权重涨个股跌 持有白马蓝筹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试论哲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