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漂连
在所有数学教学课程中,“解决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能够提升低年级学生对数量之间的认知,以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一、“解决问题”教学困惑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所遇到的题目,主要是以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这两种形式为主。在一年级教材中,用图画、图文填空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较多;在二年级教材中,通常以简单的文字形式出现,一般是放在四则运算的含义之后。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含义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从图文解决问题到文字解决问题有一个过渡的空间。
从表面上看起来教师对教材的编排熟知,但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是很容易把握不住方向,教起来费劲,学生听得也很吃力。分析其中原因,可分为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
1.教师层面
(1)教师过分依赖于教材,分不清主次关系。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教材有好几个版本,但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很多教师只是在备课时研读教材,总觉得教材中出现的题目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无论学生能不能接受,反正就是要学。事实并不是这样,笔者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解决问题《乘除两步计算》中有一个例题,其中有递等式。看到这个例题,笔者便觉得递等式重要,要求学生都能用递等式,后来又出现了小括号,又教小括号怎么用。原本它的出现只是一个小插曲,学生能初步认识就行,没有特别重要,笔者“舍本求末”,当成了重点,结果出现了大部分学生乱写等号,乱加小括号等尴尬局面。
(2)教师教学过程不充分,根基不稳固。“解决问题”教学方式是让学生通过思考,通过亲身的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的大脑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例题来教学,而没有深入是完全不够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将很不充分。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不退位减法》所示情境图,笔者如此安排授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观察这两幅图,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有7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走了3个小朋友,还剩下4个小朋友。
师:没错,那该怎么列式呢?
生:7-3=4(个)
笔者满意地点点头。现在回想,这个过程显得非常呆板,这种纯属于“求得数”式的简单教学,学生其实并不理解题中各数所代表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就是不充分的教学,因为根基打得不够牢固,会造成学生日后也不能言的教学。
2.学生层面
(1)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根据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以及已有的思维规律,用各种思维内容体现出来,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又或者模式。但是,思维定势中,又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教师在教低年级的学生时,一般是最开始学习加法,再从加法到减法,但在教减法的同时,也会教“想加做减”的方法,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加法的印象都很深刻。例如,我们向学生出这道题,“河里原有8只鸭,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学生一般会用这样的方式列式:5+3=8。当老师追问还有几只?学生会回答还有5只。为什么学生会用加法列式呢?因为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口算熟练的学生来说,一读完题,他们就会想到,还剩5只加上游走的3只,等于8只,这就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所引起的。
(2)学生信息处理不够恰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先读题,再解决问题。但学生纯粹只是读文字,他们并没有去分析条件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独立去思考问题,又或者想到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图或文字中寻找什么样的相关信息?有的学生一看到数字就随意地去列式。
二、“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发现问题
审题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通过观察学生的错题,学生读不懂题目往往是出错的主要原因。审题除了需要学生的识字基礎,更重要的是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低年级的解題类型主要有三种:图画表示、半图半文表示、文字表示,其中的素材也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
(1)看图说话。一年级的图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口语的形式来表述,例如,“左边有4个梨,右边有3个梨,那么一共有几个梨?”“9只小猫在钓鱼,走了5条,还剩几条?”让学生看图说话,是可以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数学味”。
(2)串联读题。到了二年级,半图半文式的题目就逐步增多了。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读文,了解清楚问题是什么,以及需要知道的条件,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个条件在文中,还有一个条件在图中,这样的形式是半图半文题,需要用两个条件才能求出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完整的语句串联读题。
(3)圈圈划划。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教文字表述题,例如,课件出示题目:星光小学832名同学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让学生找到这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用笔圈出题中条件,把问题用横线划出来,这样便能一目了然。
2.重视学生数量关系分析,会解决问题
解读条件、找出问题后,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这时,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数量关系的渗透和分析。
如,第一题引导学生叙述“卖出4瓶墨水,还剩6瓶,原有多少瓶?”然后再引导学生找数量关系。求“原有”的,就要用卖出的加上还剩的;求还剩的,就要用原有的减去卖出去的;求卖出的,就要用原有的减去还剩的。
虽然是很小的一道题,但是包含了三个简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白“原有”“卖出”“剩下”这三个词表示的意思是教师需要做的,还要让学生尝试将它们放到其它情境之中,理解它们的意思,说出它们的意思。通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这三个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会用“剩下卖出用减法,原有用加法”这样死记硬背的呆板模式。
3.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提出问题
从二年级开始,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提问的练习增加,提高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活动的锻炼,让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分析题中的意思,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添加适当的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多学多思多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反复训练,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主动提问便不再遥不可及。
4.收集学生的错题,会反思错因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各式各样错误,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因为学生的错误同样会变成教师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先接纳了错误,理清了错误的由来,错误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记录本”,记录每次作业中出现的错题,可以和同学们交换错题本看,让学生看看自己或别人的错题,分析自己的错题,理解并订正。一个单元结束后,再把出现的错题拿出来,加深印象,避免下次再做错。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数学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能够提升低年级学生对数量之间的认知,以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