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怡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多由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成,其病理表现为胃载膜萎缩、固有腺体减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CAG作为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因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高危因素。
一、病因病机
CAG属于中医“胃肮痛”“痞满”“嘈杂”“纳呆”“暖气”等范畴,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劳倦过度、素体虚弱是其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胀满不适、食欲不振、恶心暖气,或伴消瘦、贫血等。CAG病机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体现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标实主要体现在气滞、湿热、血疲。CAG的病机演变与病情发展密切相关,符合现代医学广泛认可的胃癌前演变规律,即“正常胃载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CAG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成,初始病机主要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湿热内生,此时胃载膜萎缩程度尚轻,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导致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此时胃载膜萎缩程度加重,腺体明显减少,影响到胃的泌酸功能;如病情迁延不愈,病久留瘀、瘀毒互阻,容易變生他病,胃载膜出现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最终可演变为胃癌。
二、临床治疗
1、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将CAG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六型,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黄芪建中汤、连朴饮、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治疗。CAG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在临床中上述证型可单独出现,也可以相兼出现,在治疗上不同医家又有不同的见解和体会。CAG多表现为虚实寒热错杂,宜寒热共治、升降调和,常采用半夏泻心汤合百合乌药汤加减治疗;对于肝胃不和的患者,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采用柴胡桂枝汤合积术丸加减治疗;对于胃阴不足的患者,宜滋阴养胃、缓急止痛,采用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对于脾胃虚弱、瘀血阻络的患者,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采用归苓建中汤或归脾汤为基础方,佐以活血化疲、养阴之品治疗。在补土扶正方面,多采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益胃汤、理中汤等;在调理气机方面,多采用积壳、厚朴、木香、陈皮、砂仁、积实等理气行气之品以及香附、郁金、合欢皮、紫苏叶、柴胡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品;在祛痰逐疲方面,多采用砂仁、政仁、半夏、陈皮、茯苓等祛湿化痰之品以及三七、延胡索等活血化瘀之品。CAG癌前病变的发生与脾胃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失职、胃络瘀血阻滞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调脾胃、复升降,常用苓桂术甘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小建中汤、桂枝人参汤、泻心汤等治疗;疏肝胆、畅枢机,常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逍遥散等治疗;利血脉、行疲滞,常用丹参饮加蒲黄、五灵脂、水蛙、全虫、三七、山碴等治疗。
2、专方专药
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CAG,半夏泻心汤可降低脾胃湿热型CAG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反应因子表达水平,提高CD3+,CD4+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进而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并能改善患者胁肋胀满、胃肮灼热、口干口苦等临床症状。采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CAG,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肝郁脾虚型CAG患者效果显著,且能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采用加味逍遥散治疗肝胃不和型CAG,加味逍遥散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痞满、胃痛、纳差等临床症状,还可以改善胃载膜糜烂、颗粒增生等胃镜征象。采用十味温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CAG,十味温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CAG患者效果显著,且能改善患者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I及胃蛋白酶原II表达水平。采用安胃汤(党参15g,焦白术12g,白获菩12g,黄芬9g,丹参15g,陈皮6g,羲术9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加味治疗脾虚血疲型CAG,安胃汤不仅可以改善脾虚血疲型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
3、针灸疗法
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穴位埋线治疗CAG,针刺背俞穴与穴位埋线相结合可明显改善CAG患者胃胀、胃痛、暖气反酸、饮食减少等临床症状。采用脾胃老十针(选穴:双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上肮、中肮、下肮、气海)治疗CAG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脾胃老十针在改善胃载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相关症状方面均有明确疗效。采用毫火针治疗脾胃虚寒型CAG,毫火针具有温脾散寒、消痞除胀的作用,能明显增强口服药的治疗效果。采用毫针治疗CAG,毫针治疗CAG疗效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采用长针深刺背俞穴治疗CAG,长针深刺背俞穴能明显改善患者胃肮疼痛、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症状,并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采用雷火灸灸中肮穴治疗CAG,雷火灸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腹隐痛、食后胀满、嘈杂暖气等临床症状。采用合募配穴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CAG,合募配穴灸法能显著改善CA患者临床症状,且能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率、降低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G I,G-17表达水平和下调PG II表达水平相关。
三、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可扶正祛邪、调理阴阳,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炎性反应等方式,保护胃载膜、阻止病情发展。中医药治疗手段多样,充分发挥个体化诊疗优势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CAG这种多发难治J胜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不容小觑的前景。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辨证论治的标准化、微观辨证的应用、长期疗效的观察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等,希望今后能够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医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