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羚淼
【摘要】文本的解读一直是语文教师忽视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去挖深意,殊不知,深意是在熟悉文本的前提下才能感知的东西。本文就是基于这个误解,从文本的解读入手,谈一谈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并且从文本解读的文体特征、切入点、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找到语文学习的根基。
【关键词】文本;文本运用;获得的成效
一、文本解读的理论支撑及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
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教师的理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由沈教师所指的“三个关键”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从文本入手,从最基本的文本角度熟悉文章,然后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教学,要能够推陈出新,最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最后,在课堂上呈现的时候要灵活机动,不能完全照搬教参。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在近几年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合作、交流也好,板块教学也好,一直没能改变的就是围绕大纲的指示来教学,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没有提高。最近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在下降,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学生几乎就是在识字,而非研读。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前景产生忧虑,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文本解读的指导和教学。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习惯于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板块,在每个板块中设置几个看似很重要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也就在教师框定的几个问题中打转。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有问有答,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明确了课文的重点,但是,学生真的看懂文章了吗?学生会看文章了吗?教师把大纲上的重点强加给学生,把他们认为的考试重点灌输给学生,但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课文表现出来的主题了吗?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中得到美的熏陶了吗?
二、文本及文本解读的最佳诠释
(一)文本
文本,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面对的最主要的学习材料。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看,他们要通过对文本本身的阅读,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甚至还要体会凝结在作品中的直接反映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而这些理解都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基础上的。
(二)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这个概念在我的认识中就是学生对所给的文本材料的阅读、感知、理解和评价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性格的转变,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的正能量的提升。所以说,阅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的同化和互生,它可以折射我们生活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王荣生说:“阅读是对某一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可以说,阅读是一种问题思维。”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确定地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学生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一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三、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成效
初中阶段,我们常见的文体有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不同的文体,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着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记叙文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来概述;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体现说明事物的特征;议论文就要从论证方法来得出观点;小说得从小说的三要素出发去概括人物形象……
(一)文本解读要适应不同的文体特征
蘇教版八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奇妙的克隆》,这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说明文。这篇文章我从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研读:
1.作者结构安排的形式与众不同,采用了四个小标题的形式,文章也就自然地形成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克隆这个概念,看似孤立的四个方面又形成了一个有机而富有逻辑的内在联系;
2.作为说明文,要从中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文中运用举例子、做比较、列数字和做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3.虽为说明文,作者却在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在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思想教育,得到人生启迪。
综上,作为说明文来说,我们研读文本的时候,说明事物的特征是首要要素,说明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点,当然还有说明语言的特点等,所以,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初读课文,明确课文介绍的对象及特征;(2)再读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体现其特征;(3)本文在写作上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延伸: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吗?只有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学会分析文章。
(二)文本解读要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依然以苏教版八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是一篇散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各种形式的朗读、问题的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去,在细嚼慢咽中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本文可以采用抓住几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作为切入点,如文中的“悲哀至极”“留恋难忘”“顾而乐之”“悲愤惆怅”“闲情逸致”……让学生理顺这几个词语中作者的感情思路,其他问题的解答就顺理成章了。从这几个词语的感情上来看,作者对古藤的存在与否就有了自己的情感判断,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就明显了,“‘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思想的体现也只有在散文中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切入课文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抓住文章的关键点即最能感知中心的语言切入。一个教师在切入方式上的精益求精就是对文本最好的解读。
(三)文本解读要有对语言的“亲和”体贴
尽洗铅华,尽削冗繁,让学生始终亲近文本,在对语言的“亲和”体贴中获得母语的滋养,从而学会语言,学会理解和表达。学生的学习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成绩而粗制滥造地敷衍,让每一个学生看懂文章,获得美的熏陶,才是语文教育的真谛。我在解读苏教版七上《安恩和奶牛》这一文本时,以人物的情感思路反复品读,读出了安恩对奶牛像伙伴和朋友般的感情,她觉得奶牛会孤独,需要散散心,需要寻找同类倾诉,所以安恩把奶牛带到了集市上,不为买卖,只是解闷。教师用心地读了,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就强烈了,我们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一种情感的共鸣,我们进行的是文本的阅读,其实也是一种你与文本的对话。在解读这一课文的过程中,我去繁就简,抓住安恩与集市上各色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通过对安恩和奶牛的描写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明确小说的思想主题。
四、文本解读机制要真正回归源头
我觉得,语文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文章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个载体去实现我们的目标。其实,我们都深知:教师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抱有一种慎重严谨的态度,要“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文本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更是一种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我们应该要反复推敲、多加锤炼,要潜心研究隐藏在文本中的内涵,隐含的机要点,我们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作品,要高屋建瓴,熟练地驾驭文本。总之,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远见,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先从文本本身熟知教材,再从教材的使用价值上去挖掘教材的社会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深刻了解文本的教学重难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去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蔡明.新课程背景下文本解读的个人拙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5(9).
(责任编辑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