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柏
摘 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呈现出有序、理性和平衡特征,参与方式更加多元。不过,受我国体制机制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參与渠道有限、机制尚不健全、参与度欠高、功利性偏强、参政效能有待提高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盛行等问题,应进一步营造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良好氛围,拓宽其政治参与方式和渠道,健全工作联系机制、选拔任用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相关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引导和党建工作来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完善相关选拔和考评体系,防止权力资本化倾向蔓延。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6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12-0068-00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19.012.007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意识的分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有的甚至发展为潜在的对立与冲突。这些利益诉求必然要通过一定渠道进行表达,从而对政治生态和政治制度产生影响。
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①而言,其队伍规模随着非公有制经济②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壮大,并成长为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他们越来越希望参与到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当中,力图通过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巩固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获得社会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尊重,并更好地反映阶层及群体利益。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工商联,甚至在党政机关担任一定职务,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
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由再生恢复经快速发展到成熟稳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③也经历了一个由沉默被动经萌动活跃到成熟理智的嬗变过程[2]。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范围不断拓展、参政经验不断积累、参政能力不断提高、参政行为日益理性、参政视野日益开阔,逐渐呈现出有序化状态。但由于我国体制机制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身等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呈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意义和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党的执政地位
一个党派能否稳固执政地位,就在于其能否全面、妥善、统筹兼顾地维护好、实现好、满足好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能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成为执政党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依旧面临着敌对势力、西化势力、腐败力量等的长期威胁。而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一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能否维护好、实现好、满足好他们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诉求,发挥好他们政治参与的作用,已成为我们党执政基础是否稳固的一个重要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要由体制以外的致富能人、技术能手、草根精英等构成,他们有较高的技能、雄厚的财富、宝贵的基层经验及广泛的群体基础,他们往往代表着一个行业或一个群体的利益。认真听取并吸纳他们的合理诉求或意见建议,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表达渠道畅通了,政治参与意愿满足了,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得到了相应体现,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便可调动起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便能凝聚起来,也就会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常来说,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他们作为完整政治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其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便会得到增强,并乐意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多做贡献。同时,这种社会责任感将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更加遵纪守法、诚实经营、照章纳税、改善劳资关系,自觉地将遵循市场法则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将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个人富裕与群体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进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反之,如果他们的利益出现代表性缺失,利益诉求总是无法实现,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技能水平、群众基础等不相匹配,或者长期被边缘化时,就会使得他们对政治参与失去信心和耐心,甚至产生负面情绪乃至政治激进行为。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促进政治体制创新
社会学家吴志诚说:“新社会阶层寻求政治待遇与社会荣誉的强烈愿望,正在得到国家进一步承认。这是中国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3]在计划经济年代,权力高度集中,限制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政治参与严重缺失。而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结构逐渐变得多元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开始被唤醒,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与普通人比较而言,他们的政治诉求更加明显,政治参与意愿表现得更加强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具有示范作用,可引起社会其他阶层人士的关注。因为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他们在政治参与中,由于不用顾忌太多,往往敢于揭露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直接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这有助于提高政治体系的活力与创造力,促进自下而上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最终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四)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参与时,往往代表着一个利益阶层或利益群体,他们工作在一线,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有体会。一方面,他们通过政治参与,引起了权力部门对他们的关注,其合理诉求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为该阶层或群体的发展赢得了更好的环境和机遇。另一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来说,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既是一种荣誉和激励,也是一种责任和鞭策。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更加促使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自觉遵纪守法、诚实经营、照章纳税、改善劳资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生产和经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五)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
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入相应政治岗位后,由单纯的经济明星变成了公众人物。而角色的转变和地位的提高,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注重自身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同时,他们在履职过程中,通过调研、思考、交流及信息获取,其观念得到转变、视野更加开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政府的信任、企业发展的信心、社会的信誉”(简称“四信”)[4]更加坚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给社会带来的正能量不断增多,自身也得到健康成长。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特点与路径
在我国特有的国情和政治体制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参与进程中,呈现出多种路径和鲜明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点
根据全国工商联统计,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超过8 000万人①。他们不但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者、实践者和所有者,而且也是改革开放所取得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伊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多是由个体户成长起来的,因资本少、规模小、文化程度低,导致其政治诉求不强,谈不上参政议政,基本都持观望态度。但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下海,敢为天下先的一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财富积累越来越多,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逐步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他们开始出现政治参与的倾向和热情,并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进入新时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日益成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其政治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意识被大大激发,政治参与开始出现从个体参与向组织参与,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的倾向。目前,有一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地方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人数则更多。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中,都有来自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代表人士,其中大部分系各级工商联组织会员。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和路径
一是制度性政治参与。这种政治参与是在政治系统框架内进行的一种有序参与形式,主要是由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有关人民团体等经过认真考虑、严格按照组织程序,选举推荐一定数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相应职务。制度性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进入各级人大、政协领导层;担任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实职;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各级工商联、青联、妇联等群团任职;在各类行业协会任职。从内在动因看,制度性政治参与是一种积极、主动、利益诱致型的参与,体现了大多数参与者的迫切愿望。
二是非制度性政治参与。通过在权力部门中寻找代理人并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达到政治参与的目的。由于制度性政治参与存在一定局限性,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政治参与需求旺盛而参与渠道又相对较窄的矛盾,满足了不同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目的的要求,丰富了政治参与的形式,已成为当前较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形式。但“同制度性政治参与相比,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具有相当程度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因而对政治系统的冲击和破坏也比较大”[5]。
三是社会公益性政治参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并不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其中也有不少在富裕以后不忘回报社会,致力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人。这种政治参与主要是通过以下3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先富帮助后富,带领身边人共同致富;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教育、医疗、科技事业,以及贫困地区发展;三是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或光彩事业,如向灾区捐款捐物,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关爱和物质资助等。他们通过这些公益性质的政治参与,扩大了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政府及公众的认可,也激发了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兴趣。
三、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尽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日趋成熟,意愿不断增强,覆盖面越来越宽,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參与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参与渠道有限
畅通的渠道是政治参与有序化的基本要求,如果参与渠道不畅通,就很难谈参与,更不用说有序参与了。而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实践情况看,主要途径仍是制度性参与,也就是在人大、政协或工商联等担任相应职务,但毕竟在人数和规模上往往是有所限制的。而通过相关社团和行业组织渠道参与,又被认为组织地位不高、权力太小、说话不被重视,很难真正将利益诉求和愿望进行有效反应,达不到政治参与的目的。总体来看,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供能够表达诉求和民主参与的平台还相对较少,党和政府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还不够紧密。
(二)参与机制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主阵地、主渠道切入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二是党政部门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交流沟通或联系机制尚不健全;三是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推荐、选拔及使用机制还有待科学规范;四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综合考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培养和鼓励引导制度尚未十分成熟。
(三)参与度欠高
由于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工作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容易导致政治参与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外界所形容的“人大举举手、政协拍拍手”现象,没有真正发挥政治参与的作用和价值。此外,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参政议政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职责,没有形成自觉完整的政治意识,认为自己在参政议政中不过是个花瓶或者摆设,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对职责敷衍应付,不去关心本阶层的群体利益,通常表现为召开“两会”时出勤率低、调研时走马观花、开会发言时随意性强、提案建议质量不高等。也有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由于所在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不得不将企业自身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无法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政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功利性偏强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政治参与来表达诉求、维护阶层或行业的权益、促进国家发展,这是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基本动因。但仍然有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当代表、做委员等可以接触权力部门和党政人士,可以拉关系走后门,为自身企业谋取特殊的经济利益,由此拓宽了权力资本化的路径;二是只将当代表、做委员等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政治荣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甚至利用这个身份作遮掩,为谋取私利和规避风险带来便利;三是他们往往通过投入产出比来决定自己政治参与的范围和形式,寻求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五)参政效能有待提高
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强调自我,容易受到多元价值取向、西方价值观念、个人创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在政治参与中的表现为政治参与的诉求复杂多样。同时他们又习惯以独立思考来评判社会现实,容易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并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无序性。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个群体数目庞大又过于分散,其文化程度、管理能力、技能水平等素质参差不齐,尽管抱有政治参与的热情,但缺少相应的参政经验和理论水平,全局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参政的质量和效能。此外,受“重文轻商”“官本位”等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社会各界甚至一些党政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这个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可靠性产生无端猜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六)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盛行
制度化的路径由于其渠道的有限性,难以满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旺盛的参与热情。加之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就越出制度性参与的渠道,寻找非制度性参与的路径,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虽然通过这种路径来参政议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但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老乡、战友、同学、血亲、朋友等关系网络与渠道成为利益攸关者,部分官员成了企业的保护伞,企业则成为官员的摇钱树。企业甚至将自己的主张、观点和利益诉求传递到官员那里,影响官员或政府的决策,甚至司法的裁决。可见,非制度性参与很容易滋生不正之风,成为腐败的温床,败坏社会风气,损害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破坏现有的经济和政治环境,阻滞了我国民主化进程,甚至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
四、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特点与路径,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营造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是完善保障机制。党和政府已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给予充分认可,对其经济利益与政治参与权利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均有了明确保障。但还要通过不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团结、服务、教育和引导帮助,进一步优化政治参与环境,拓宽参与渠道,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秉持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通过制订相关程序和规则,确保每个行业和每个阶层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对利益表达者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我们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是明确的、一贯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问题。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就特别强调了“三个没有变”,并对所谓的“国进民退”“民营经济退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错误观点进行了严肃驳斥。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纳了多少税、捐了多少款、解决了多少人就业,而要从国家的战略高度认识和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诉求和健康成长,切实改变重经济轻思想、重帮助轻教育、重服务轻引导的状况,着力营造和谐的政治参与氛围。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就,深入发掘并宣传报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涌现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公众正确了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共同關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保障机制,消除公众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一些误解和歧视。
四是加强正面引导。有效发挥政治文化的积极要素,不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照章纳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树立理智的政治判断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依法治国的思想意识。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的方式和渠道
一是增加名额比重。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入各级人大、政协的制度是相对健全的,等级也较高。今后要进一步拓宽这一渠道和方式,完善相应机制,可适当增加并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人大、政协领导层及代表中所占的比重。
二是满足政治诉求。各政府职能部门及公安、检察、法院等有关部门在制订与修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益的有关大政方针或法律法规时,应当邀请他们参加咨询会、座谈会、听证会、恳谈会等,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们的政治诉求。各级民主党派应吸收一定比例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听取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将其融入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当中。
三是参与民主监督。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渠道,例如可聘请代表性强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督导员或评审员,引导他们参与民主监督。
四是扩大工商联工作覆盖面。工商联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娘家”。要发挥好各级工商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商会,延长工商联工作手臂,形成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让商会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角落,以此来密切关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分析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是发挥媒介作用。以互联网为载体,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公开透明,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益诉求的表达更加便捷、通畅,调动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工作联系机制。由各级党委统战部门作为责任单位落实牵头工作,工商联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信息交流会、座谈会和联席会议等,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状况,并给予他们一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形成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做到“在多变中争主动”。
二是健全选拔任用机制。深入分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完善选拔机制,规范选拔流程,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信息档案,将他们当中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素质过硬、敢于担当、敢说真话、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优秀成员选拔出来,担任相应的职务。但要坚决避免以规模论英雄的潜规则,坚决避免出现类似辽宁省、湖南省的贿选现象。
三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诉求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应当在政治决策、制订或出台法规时多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对话,通过召开座谈会、恳谈会等来征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使政治决策更加全面、科学、有效。
四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个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存在党团、工会组织不健全,损害员工利益,甚至造假售假、偷税漏税等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现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正义感、责任心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视察、监督。同时,也要建立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参与中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的有效机制。
(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各级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等组织要着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长远发展,通过举办各种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座谈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同时,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阶层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政治参与的效能。
二是加强鼓励引导。要深入开展“四信”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投身扶贫开发和光彩事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接受教育、提升境界。增进对党的感情和爱国热情,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成为理性的政治参与者。同时,要对在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杰出人才及参政议政中的优秀代表予以表彰和鼓励,加大宣传引导,树立正面典型。
三是加强党建工作。要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纳入地方党建工作的总体布局,并列入基层党委书记及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履职尽职与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通过教育引导,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党员队伍。
(五)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选拔和考评体系
中央统战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的意见》,现已逐步发展成为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和评选表彰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认可。但在各地方的实际操作中,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培养、考察、安排工作仍然存在一定随意性,大都还是依靠平时接触的印象,或在政治安排时进行突击考察,很难真正反映其广泛性、进步性和代表性。因此,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供更加科学的价值和行为导向,并为各地方党委、政府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明确“框架”和“尺度”,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和创新性工作。对拟在人大、政协、工商联等担任相关职务,或参加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年度人物等评优评先表彰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切实推行“凡进必评”,把开展综合评价作为前置程序和主要依据,真正使培养选拔工作做到科学、客观、公开、透明,避免出现过度随意性或暗箱操作。同时要引入退出机制,对那些安排不当、履职不称职或者违反纪律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代表做出及时调整。
(六)防止权力资本化倾向蔓延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行为存在一定规律性,当其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政治上获得相应满足后,其政治要求和热情就趋于平缓甚至下降的趋势,表现为“⌒”型曲线特征(或称彩虹型曲线)[6]。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掌握政治安排的时机和频次,对特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安排的次数不宜过多,更不能搞拔苗助长式的超前安排,要保持适当的“安排饥渴”。有关部门在推荐代表时,往往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向所谓的“致富能人”“大款”倾斜,忽视了代表人士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能力,这就很容易导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向权力资本化倾向的蔓延,以实现自身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不负载民意。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求我们加快完善体制和機制,预防并自觉抵制政经合谋、自身利益至上及腐败现象的发生。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为巩固和提升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随着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日益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意识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开阔、经验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升,日益变得理性和成熟,总体呈现出有序化状态。本文在分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还存在的几点问题和不足,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路径,以期为进一步做好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7。
[2] 崔華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嬗变[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72-76.
[3] 张亚红.陕西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4] 杨卫敏,许军.主力军还是同盟军——非公经济人士双重属性解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26-32.
[5] 吕庆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参与及其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149-154.
[6] 袁树平.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4):44-47.
Abstract: As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our political life,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non-public economic personages has gradually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der, rationality and balance, and the way of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more diversified.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non-public economic personages themselv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participation channels, imperfect mechanism, low participation, strong utilitarian, low efficienc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non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e should further build a good atmosphere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non-public economic personages, broaden their channel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erfect relevant work mechanisms such as work contact mechanism,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mechanism, appeal expression mechanism,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mechanism, improve their ability and lev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training, guidance and Party construction, improve relevant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event the spread of authority capitalization trend.
Key Words: non-public economic personag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