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蒙 张帆
课程整合是面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随着“蒲公英”课程的不断推进,我校项目式教学下的课程整合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蒲公英”课程中的重要课程要素。为了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学校在美育课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美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进行文章学习后展开艺术的再造与感受,为学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的融合:课程标准下的统整与升华
美术通过画面表达,语文通过文字表达。找准合适的教学内容,共同进行画面和文字表达。在深入研究美术和语文学科课标的基础上,学校选定具有历史背景和深远时代意义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作为学科统整尝试,从艺术表达和文字表达两个方面切入,丰富内容,深化主题,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与艺术赏析创作中,利用文字与艺术作品充分描述自己对圆明园毁灭的真实感受,形成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验,让学生在語文与美术的双重熏陶下实现对培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真实情景下的多学科统整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突破了传统语文课程的教学形式,实现了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无缝衔接。课程前期先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教师讲授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对圆明园被毁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感受历史背景。课程后期,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纹饰等艺术特点,并手把手地教授泥塑的创作方法等,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自主创作泥塑作品。
学习方式的转变:任务导向下的深度学习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跨学科、跨领域有机结合后,实现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有效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在实践教育中,学生的情感能力与核心素养是建立在相关学科活动上的,学校在教育中根据《圆明园的毁灭》所涉及的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与美术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精心设计了“圆明园毁灭”跨学科项目式课程体系。
二是课程项目的整合。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美术创作进行较好的整合,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同课程项目合理安排在八节课中,在语文教学中始终穿插艺术鉴赏与创作内容,让学生在用语言表达对圆明园被毁的愤慨与哀痛,引导学生利用泥塑等艺术创作升华爱国情怀与环保意识。
三是学习方式的创新。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课程学习中,在课上给学生布置语言表述自身情感与完成泥塑柱头创作等任务。学生在潜在动力的驱使下,主动进行柱头与传统纹饰的细致观察与欣赏,并认真学习泥塑创作方法。之后,老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心得讨论,以圆明园被毁情感为主线,让学生写课后感受。
“圆明园的毁灭”作为跨学科课程,超出了文字知识层面的符号属性,实现了艺术与文化情感的学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真正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课程情感的深化与发展,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层次体现。在授课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阅历等特点,在融合美术与语文学科基础上,实现了对“圆明园的毁灭”课程学科属性的互通,进一步拓展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帮助学生实现场景再现,利用文字表达与艺术创作,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不断关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