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旨在培养思考型、专业型的幼儿教师,创建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本文将围绕园本教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展开一系列探析。
“研”即细磨与深入地探究。“教研”是对教育教学现象细磨与深入的探究。“园本教研”则是立足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现状而展开的细磨与深入的研究。
从园本教研的概念中可以看到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本幼儿园”,即要立足于本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了解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给予教师能够“跳起来”“探一探”的机会,发挥其内在潜力;二是“深入探究”。它与“浅层次的经验分享”相对,教研活动不应只是教师原有发展水平的呈现,而应是在具体案例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帮助教师理清思路,为经验型教师转向专业型教师做好铺垫。
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深度学习进而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其直接受益者是幼儿。通过园本教研活动的学习分享、案例研讨以及回筹转策,教师依托共同体转变观念、提升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园所精神落实为教育教学指尖上的行为,在优化幼儿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同时提高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做好园本教研不仅对园本课程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更对整个幼教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根深蒂固的现状,公办幼儿园必须走在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沿,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用专业性守护整个行业的规范性,为构建幼教命运共同体献计献策。
(一)乐研
开展园本教研首先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教师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研讨当中。一方面以游戏形式开场,借助具有指向性的热身动作或故事接龙激发教师兴趣;另一方面在研讨中采用积极的社交策略,摒弃批评质疑的言语方式,让教师畅所欲言,使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由内而外对园本教研产生向往,通过情绪的愉悦带动思维的活跃。
同时,教研话题必须来源于教学实际,只有对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教研的过程和结果才能有效且高效。“真问题”“真情景”的呈现让教师“有感而发”,对教研活动本身真正感兴趣,且沉浸其中。活动最后从实践再回归理论的特殊设计更是让教师每一次的研讨成果“可见”,在获得满满成就感的同时反映出园本教研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二)会研
教研质量的核心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缺一不可。
个人反思贯穿始终。与集体备课、理论学习、交流讨论相比,园本教研更需要教师在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中进行持续性地思考。以“小班开学初投放区域材料”为例,小班教师要先思考区域材料投放后遇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也可以请专家入园指导,寻找理论依据支撑策略的可行性,进而应用到教育实践当中。
同伴互助贯穿始终。提高教研质量必须研师在先,我们首先要分析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包括年龄结构、已有经验、话题的切入点等,明确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一场教研活动,不論是从理论切入还是从具体的教育现象切入,在有效时间内实现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观,定会完成从技术到规律、从教师个性到共性的延展,借同伴互助促纵深发展。
专业引领贯穿始终。高质量的园本教研离不开执研者的引领。执研者是一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任务包括明确教研活动目标、制定教研计划、设计教研流程、提前做好活动准备(活动场地、活动道具等)以及选取教研形式等,而每一个环节都与其对一线教师的专业引领息息相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研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解决今天的问题,而是通过探究问题学会“探究”本身,这是执研者专业引领的重心,也是教师学习的重心。
(三)享研
让教师享受教研活动,既指向过程,又指向结果。
在过程方面,幼儿园管理者应制定相应的教研制度,在教研时间和教研经费上给予保证,使园本教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让教师可以心无旁骛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专业发展和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结果方面,通过享研形成园本教研的文化,如允许不同、尊重差异、言之有物。在教研的空间和时间里,教研团队所形成的认识,享受的快乐,收获的幸福感,彰显出的团队精神正是“以和为基,以乐为态”的园所文化缩影,而这种健康、文明、和乐、绿色的文化也反过来影响着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热情。
总之,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一场教研活动在过程中引发的思考比活动结果本身更加重要。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形成幼儿教育研究的共同体,共同探究促进教研质量提升的有效办法,守护幼教行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实现幼有所育的道路上扛起一份职业担当,在完善自身的前提下追求价值共生,为打造幼教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