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
【摘要】 2016年是笔者教书生涯的转折和新起点,笔者来到一所新学校,没法选择的教了现在的三一班,笔者跟三年级的学生特别有缘,刚毕业就教三年级,离开教育系统一段时间后回来,又是教三年级,带到毕业后,下来又接三年级,换了新学校还是教三年级,自认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得熟悉,感觉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应付。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198-01
开学一个月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很快就过去了,该到单元测试的日子了,这天早上班主任告诉我,班里的王丹(化名)同学生病没来上课,恰好那天我要外出,测试推到了第二天。第二天班主任又告诉我王丹同学生病没来。我开玩笑的说,这孩子真会挑时间生病,但作为做学生工作的我还是觉得孩子生病两天,我应该关心一下,正想打电话,班主任就领着一位中年妇女来到我办公室,说这是王丹的妈妈,她有些情况要跟我们反映。经过沟通,我们才知道王丹同学没来学校并不是真的生病,而是害怕数学,逃避考试,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听到这心里的确不是滋味,我自问,我的数学教的那么差吗,差到学生都厌学了。从她妈妈的嘴里我们还得知,她们是单亲离异家庭,爸爸很早就离开了她们,王丹在家特别任性,她自己不喜欢数学,怕困难,妈妈教她,她不懂就怪妈妈教地不对,还发脾气,扔书。与在学校漂亮、乖巧、温和、跟同学能友好相处的王丹判若两人。听到这,我心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奇的又问她妈妈,二年级在原来学校的学习情况如何,结果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王丹竟然在二年级有半年没去上学,当时的我脑子里立刻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孩子独自一人在家,学校如何批的假,家长如何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孩子的安全谁来负责…… 冷静下来之后,我还是自我安慰了一下,看来王丹的厌学至少不是我教出来,再回想一下她数学课堂的表现,其实她并不是完全听不懂,课堂作业也能基本完成。这让我多少有些安慰,甚至有了信心,因为她智力肯定没有问题,第二,半年没上学,还能基本跟得上,我觉得她甚至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王丹的妈妈看到孩子现在的表现,开始感到不安了,本想换了新学校,有个新的开始,没想到“老毛病”又犯了。看得出妈妈很爱孩子,为她的学习着急担心,但我感觉这位妈妈“爱得过渡,严厉不够”。经过一番沟通,我们老师和王丹妈妈达成基本的一致,课堂上老师给与更多的关注,多给些机会,多给些鼓励,保护她的自尊心,多关心她的生活。在家里妈妈也要尽到监护责任,不能单独留孩子在家,不来上学。
几个星期过去了,看似一切都“安然无恙”,第二次单元考试也如期而至,但我们的担心还是发生了,王丹同学真的又赖在家里,无论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不肯来学校。下午放学时,王莹妈妈来学校写书面请假条,并向我们“吐苦水”。经过一番商量,我和班主任老师打算上门去家里看看王丹。王丹同学“警惕性”极高,一听到有异常情况就立刻回房间,把门反锁,结果那天我们进了“家门”,进不了“心门”,隔空喊话王丹也不回应,着实让我们老师有些尴尬,这也是我经历过的最失败的一次家访。
面对王丹同学的问题,我不得不反思,开始查阅资料,网上学习。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编题为《数学恐惧症低龄化严重,专家称系教学有问题》,让我茅塞顿开。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伊恩·莱昂斯博士的说法,全世界大约每5个人就有一个数学恐惧症患者。研究发现,这种对数学的焦虑,就像表白遭拒一样,会刺激大脑的后脑岛,引发生理性疼痛。35岁的德国人Christian Mueller也坦言自己对数学没兴趣,“我1984年上小学,那时我周围挺多小孩都不喜欢数学,因为很多公式需要记和背,我特别不喜欢被老师喊去黑板前做题”。与他不同,对于中国的“数学恐惧症”患者而言,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更多来源于考不完的数学考试、做不出的难题、怪题,以及由此备受摧残的自信心。
看来真正让王丹同学“恐惧”的并不是“数学”本身,而是老师的呈现数学的方式、评价数学学习的方式,即我们的数学课堂和我们的数学考试。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我设计了几个关于数学的问题,想听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
第一个问题,当你遇到不会的数学题时,脑海里会想什么?她回答:我会觉得自己为什么这么笨,数学怎么这么难!可以看出孩子遇到难题时已经不会去寻找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缠绕在脑子里的只有做数学题所带来的各种痛苦、急躁、不安等消极预期以及自我否定。第二个问题,你喜欢数学吗,为什么?她回答:不喜欢,感觉它没有什么用,好像就是为了考试。可见孩子对学习数学没有动机,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第三个问题,数学考试的前一天你会想些什么,她回答:晚上会做噩梦,怕考不好,同学会笑。看来定期考试的评价方式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确实是可怕的噩梦。
针对王丹同学回答的几个问题,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快乐和成功”,于是我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做了一些改变和尝试。对于王丹这样的学生,我给与更多的关注,主动接近他们,多与他们谈心,使他们意识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在课堂作业中与他们进行书面交流,常常写上“作业书写工整”“有了很大进步”“努力!加油!”等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提问中,一些简单显浅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作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如“回答很正确”,“很有见解” “声音很响亮”,尽管有时答错了,老师一句“你的回答提醒了其他同学”也让学生重拾了信心。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特点,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摆的又对又巧”、“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快乐五分钟”?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興趣,特别是带动了那些像王丹一样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并让他们从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的这些改变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教研、课改,但却实实在在的改变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包括王丹在内的几位同学在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最近一次测试,王丹不但没有逃避,还拿了89分,当她拿到试卷时,我看到的是她灿烂的笑脸。我也要感谢王丹同学,是她让我认识了“数学恐惧症”,并促使我改变了我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