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林
我认识张勇是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一个活动上。改进社成立理事会以后,他作为理事,和我在一起工作,我们接触得就多了。他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后来才到国外进修。
他这么年轻正是做事业的高峰。他现在离开了我们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我们在思念和追念这个人的时候呢,共同关注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最近我在深圳知道了一个消息,深圳今年到大学来招聘老师,获得了大丰收。据说各个区都招了很多985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到深圳来当老师,而绝大多数都是综合类大学的,比如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占的比重比来自师范院校的还多。他们有一个政策,一年内拿到教师证书就可以转正。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的资格证书的优势明显一些,但是学科的系统性不如综合类大学强。他们问我一个问题:这么多综合大学的优秀的学生来工作,和过去都是师范院校经过科班训练的学生,是不是有什么区别呀?我想应该考虑两个方面。我们中国的教育,从理念从结构从技术层面来讲依然还是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想可能是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和教育行政的队伍的結构也还有一定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在我们的实践领域,也确实存在着两个系统的矛盾,一个是学科系统,一个是课程系统。我反复在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很多灿烂的结晶,形成了科学。我们要把它继续推进而呈现出学科,综合类大学的各专业可能在学科逻辑上、学科系统方面就比师范类大学占优势。师范类大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直接考虑课程问题,课程系统。课程系统是把学科系统再总结分化,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校的操作方法,我们的教材是课程系统的一个产物。形成教材,形成课标,形成大纲,进而系统地向学生灌输。那这样是不是学科呢?也不一定,我觉得和学科还是有差距的,这可能是我们的问题。
我和张勇聊过这个问题。他的知识面非常宽,中国的历史、考古等等都知道。谈到教育,我俩都认为教育往往仅从某一个学科就扎下去了,这可能容易出问题。追寻学科逻辑,然后按照这个培养,只是为了应试,而不是培养科学人才。课程跟学科不一样,学科考虑了科学的对接,而课程又摘取了学科里的只言片语教给学生。学科是完整的。我们在教数学的时候,可能很少讲函数、线性代数和微积分它们各自的用途 ,在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这三种数学工具各自有什么特色?有学科逻辑的人呢,他可能能讲清这个问题,有课程逻辑的人呢,更多地讲不同学段的不同单元,概念的阐述啊,死记硬背啊,应付考试得满分啊,他不考虑这个学科的体系,他是课程的逻辑。课程的逻辑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课程是我们要突破的。
我印象深刻的是张勇老师在很多报告里都讲美国的评价技术处在第几代,第四代或者第五代。他有这个概念。这个代际的划分可能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问题。就像手机现在5G或者要向6G发展,我们要继续思考接下来我们怎么推进。更重要的是课程逻辑我们不要看得太重,我个人认为课程逻辑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能培养出人才。这是本人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想法。现在有些学校违背课程的排列,初三没有到学期末教材就学完了,然后为了应付中考,开始一模二模。高中也是一样啊,到高考前一年高中课程就结束了。高三的时候就是模拟考试了,按计划排的这个课程好些学校都不遵守。现在很多问题显示我们的教育规律完全被绑架了。我们的学制为什么不能改一下呢?比如我们可以因材施教,他已经完成了前面的内容,为什么不能继续前进呢?我们现在的学制,即使内容学完了,也得等着,高考一定要等着高三再报名。怎么叫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先修完了,就不能继续学习下一段吗?学习下一段的知识,就包含这一段的知识,这叫高速度原则。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巩固过去的旧知识。我们现在没有任何可能性,考试的时间表雷打不动。北师大附中的刘沪校长说,这种模式就像接力赛,一个学段一个学段,我们接力赛的选手到了交棒区一起交棒,这还叫竞技运动吗?要允许跑快的,也要允许跑慢的用留级的方式赶上来,只要他愿意学。教育规律要遵守,教育的立场要捍卫。总之是为了所有孩子的成长。
母亲节之前,我看到很多幼儿园都布置下去任务,母亲节回去一定给妈妈洗个脚,把照片都传到群里来,看看是否真的洗了。有的幼儿园马上就告诉你,我们那儿洗了,照片冲出来了。我看有的明显是在摆拍。教育这样做是作秀啊。参加一个活动,不是为了这个活动的实质,是取个景回来做宣传。这种教育方式不好。所以,很多东西,我们的教育确实应该反思,应该好好地来重新认识。比如,学校没有校园。这是我在潮州看到的现象。据说这还不仅是在潮州,在广东的东部西部北部,都有这种现象。就是在深圳,新开发好的校区也都不达标。可能民办教育能冲出一条路来,建得规模像样一些,做出榜样来。我们的教育还应进一步受到重视。张勇的这些思考很难得。他是从理念从体制机制这个框架结构来搞突破,另外也让技术能起到作用,用这个导向来牵引教育的改革,这很难得,他的这个综合的思考非常重要。
我们“三个力量”是很难突破的,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工作感到矛盾重重。浙江、上海高考改革,选考物理的学生少,因为物理不属于固定要考的三门主课(语数英),难度又大。物理为什么不在“3”之内?为什么不是核心课程?物理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说科教兴国,科学排在第一位。物理却进入不了核心课程,这会出问题。高考科目中的所谓“3+X”, “理化生”都在“X”中,其实,它们对于科学来讲更加重要。这种导向与我们对科学人才的需求也是矛盾的。另外,对现在出现的问题,原因找不准,比较盲目。难得大家能够冷静地思考,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在各自的工作中将教育进行改进,别提太宏观抽象的想法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