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音乐是帮助人类形成美学感知、获得生理愉悦的重要手段,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长期聆听较为柔和舒缓的音乐有利于幼儿的情绪发展。在幼儿园启蒙教育环节,为了实现校园环境的丰富化,培养儿童早期的艺术感知,推行音乐游戏已然成为当下教育趋势,本文结合幼儿园音乐活动发展的现状,结合当下幼儿园管理手法,提出施行游戏化教学手段的有效策略。
改变游戏形式,丰富游戏活动
在我国当前的启蒙教育环节,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儿的教育比高年级学生的教育更为困难”,究其原因,其一,幼儿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启蒙阶段,对于外界的认知正处于最基础的观察环节,在相关教学活动中无法发挥自身意识,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认知引导,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其二,在当前的启蒙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对“游戏”的关注点存在偏颇甚至错误认知,认为“开展游戏不利于当前的教育工作”,拒绝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活动当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师的教学手法,二者彼此成为阻碍,“在不分你我”的教育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无法抓住教学重点,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产生偏颇。
开展音乐活动并利用游戏化手法形成教学模式,教师就要对学生特点与当前教学环境形成认知,对比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幼儿正处于初步认知世界的感知阶段,在对应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外界教学环境做出反应,教师应合理选择游戏形式,“以音乐带动游戏,将游戏融入课堂”,在符合学生基本兴趣与认知特点的情况下开展对应的课程教学活动。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任务时,可选择趣味性较强、贴近生活的儿歌开展相关授课活动,在帮助学生形成环境认知的同时培养其自主意识。以儿歌《小狗抬轿》为例,生动的动画展示与轻松的曲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快板与朗诵结合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鼓励学生依据儿歌内容进行音乐活动,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抬轿、摔跤等动作模拟,相较于传统的教师授课,音乐活动降低了儿童学习环节的抵触性,在律动的过程中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任务,游戏化教学烘托课堂氛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
改变教育方法,丰富游戏内容
受限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大部分教师对于“寓教于乐”并没有产生一个清楚的认知,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中,“玩”与“学”是两个对立体,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引入游戏制度,便会造成整体学习水平的下滑。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关注幼儿园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其对于文化内容缺少相关认知,动画与声乐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引入音乐活动,开展游戏化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早期的声乐感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幼儿园教学阶段,大部分教师将音乐活動作为课程内容展开,“不苟言笑”的教学模式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音乐活动失去了其固有的兴趣,开展游戏化教学,在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拉近师生距离。以儿歌《谁是小熊》为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单纯的将课程内容当做课程来看待,开展游戏化教学,则允许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应结合当下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制定更为丰富的游戏方法。在改变举手发言、依次唱歌的单调发挥的情况下,学生的多人参与提升了其课堂体验,有助于学生在课业活动中收获快乐,形成良好的知识认知,培养其探究与合作意识。
改变管理理念,增加游戏乐趣
在当下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儿童是充满童真的,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幼儿更愿意以“本质”和“联想”去看待外界事物的发展。但一些幼儿园管理者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保护,认为教育是“严格”“不苟言笑”的,不允许相关教学活动中出现外界因素的介入,在限制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严肃的管理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意识与自我发挥,不利于其形成认知,在性格方面,幼儿的表现更趋向于“教育机器”,而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要开展音乐活动,并进行游戏化教学,教师就要关注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注重保护其天性。管理人员可将幼儿园设置为“快乐学习的花园”,通过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演出儿童剧的方式增加幼儿的美学感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管理者应注重“管理、音乐、活动与授课”四者的有机结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设置“听音乐,抢椅子”“击鼓传花”等趣味性游戏,在增加儿童音乐认知的同时,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竞争意识,相较于教师的口头授课方式,通过音乐活动进行游戏化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完成了对幼儿的品格培养,降低了幼儿对学习的抵触性,有利于促进教育活动有机发展。
对于品格与认知都处于养成阶段的幼儿来说,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保持活动的趣味性、科学性,以乐趣与知识共存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消除学生对于幼儿园的抗拒心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