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品质

2019-09-10 05:08刘海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7期
关键词:小学生

刘海燕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存在多方面的片面性,如果不及时给予指导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对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提升他们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品质。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社会;思想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性,合理利用其中的文本知识,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品质,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不仅无法提升小学生的学科兴趣,也无法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最终此学科中的道德无法渗透在学生的头脑,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教学形式中积极进行改变,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一旦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会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课堂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的小学生大多喜欢歌曲,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如果教师能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他们喜欢的歌曲,无疑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并且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例如,在学习《我们神圣的国土》中,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我们的祖国》“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学生听到歌曲的那一刻,都安静下来,有的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在听完歌曲之后,我及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辽阔吗?你知道我们祖国有多少名胜古迹?”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笔者给学生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去思考,期间他们可以结成小组进行交流。之后,笔者为学生描述了我们国家的版图以及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展现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图片。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致一直比较高涨。通过音乐的应用,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在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中,为正式课堂的构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通过讲述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祖国产生了美好的感情,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祖国并为此骄傲的精神品质。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课堂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如果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会打压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主动拒绝烟酒和毒品》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并通过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明明是一名小学生,有一天在小区里玩耍,看到小区里有几个同龄孩子躲到一边偷偷吸烟,一边吸还一边学着大人的样子吐烟圈。明明看见了,也跑过去,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那帮孩子开始很惊慌,后来看见是一个同龄人,就说:“真过瘾!你要不要试一试?”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当他们看到这个资料一半的时候,大家都纷纷躁动起来。其中有的学生问道:“老师,明明是怎么做的?”听到学生的提问,笔者马上问学生:“你们要是明明的话,打算怎么做呢?”在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道:“我要告诉这几个孩子,不能吸烟,吸烟有害健康!”有的学生说道:“我要马上制止他们,这是不对的,不能学吸烟,尤其是小朋友。”看到学生议论纷纷的热闹劲,笔者及时补充道:“你们说的都对,确实是这样,吸烟真的有害健康,不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场景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对教材的内容很快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让学生参与发言的环节,不仅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还让学生明白吸烟的危害性,为学生摒弃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有效的促进教育。

三、分享实际经历,提升学生品德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严重,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他们常常都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亲子之间的沟通不愉快。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成长方面的教育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用正确的积极的态度与家人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精神品质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我一般会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精神困扰,然后给予学生“因事而导”的指点。

例如,在学习《学会沟通交流》时,因为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论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故事,然后让学生为故事中的“我”支招。由此,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在大家纷纷发表建议之后,笔者询问学生:“你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吗?你是如何化解问题的?”在问题提出之后,班上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爸爸妈妈都想让他报艺术辅导班,可是他却不感兴趣。为此,他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渐渐疏远起来,晚上不吃饭,放学到家就回到自己的卧室。在听了这个学生的问题之后,笔者及时为这个学生提出了化解矛盾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冷战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伤害与亲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家人坐在一起,分别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全家分析彼此的观点是否有道理。经过笔者的及时指导,那个学生决定与自己的父母好好商量。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不仅可以快速掌握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还能深化相关内容的主题思想,最终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四、融入生活实践,指导学生成长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这样的教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教材知识,更要激励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形成认知,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一课后,笔者针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不遵守规则、不文明的行为。为此,学生纷纷调查到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不讲文明语言等行为,并将这些行为进行了统计。当学生将这些行为进行了统计之后,笔者追问学生:“看到人们的这些行为,你们想不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呢?”在经学生肯定答复之后,笔者建议学生发挥想象力,号召人们做文明公民。结果,有的学生制作了海报,张贴在小区的门口。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标语提示人们注意文明礼仪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自身的参与性也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事实证明,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文本中所学的内容,还会激发学生积极构思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学以致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学生的文明行为也在实践中悄然形成。

总之,小学生的学习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也较少,遇到各种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很多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给予学生指导。当小学生被其中的思想启发,他们就会有所思、所感、所悟,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品质,促进他们顺利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荣连.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建构教学情景诱发学习兴趣[J].教育现代化,2017(24):236-237+245.

[2]林章红.多点发动,助推學生思维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探析[J].名师在线,2016(09):59-60.

[3]胡德海,徐召会.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72.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