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金星
摘要:当前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单向的,没有倾听、对话与交往。为此,笔者提出有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促进学生与他人对话,要帮助学生构筑与新的自我对话,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
关键词:教学 对话 有效
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1]。即,学习是通过认知的实践、交往的实践和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践行“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引导学生展开“三重对话”,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
一、有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佐藤学认为:学习的第一重对话,是同客体的对话,这种对话是认知客体并把它进行语言化地表述[2]。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直面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结构,从事具体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操作等,建构客体的意义世界并且构筑结构化的控制关系。例如:教学《倍的认识》时,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就给出如下的阅读提示,让学生围绕阅读提示自行阅读教材文本。
仔细阅读课本50页,并完成以下两件事:
1、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2、圈一圈、填一填:找出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自主获取知识,组织学生同桌交流阅读成果,然后指名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并质疑问难。)
汇报环节如下:
生1:因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
师:书上是怎样让我们一眼看出红萝卜有3个2根?请你过来圈一圈,大家跟着一起数有几个2根,好吗?
师:为什么要2根圈一圈呢?
生2:因为一份是2根。
(学生同桌互说:为什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生3: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因为白萝卜有5个2根。(让学生在白板上边圈边说)
师:看来大家通过看书和交流已经学到了关于倍数的不少知识,那么如果胡萝卜还是2根,白萝卜是8根、12根呢?如果白萝卜是30个2根,100个2根呢?……你发现了什么?
(接着教师改变胡萝卜或白萝卜的根数,让学生逐一说说“白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再通过“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与质疑问难”这一连串的语言性实践,使他们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展开与其他学生或教师的对话
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在同他人的沟通这种对话的社会过程中实现的。一切的学习都是蕴含了同他人之关系的社会性实践[2]。课堂里的学习是在师生关系与伙伴关系之中实现的。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直奔主题,然后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师:你认为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哪几种类型?
生1: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
生2: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
生3: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
师:想一想这三种类型分数分别是怎么比较大小的?为什么这么比较?。(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5/7>4/7。
生5:同分子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1/8>1/9。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大小。如:4/5和6/7,......。
师:那么,谁能说说为什么这么比较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的分数单位就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说明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就大。(有部分学生两眼茫然、似懂非懂。)
师: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8:比如,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8个人吃和平均分给9个人吃。当然是分给8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刚才似懂非懂的同学也开始不停地点头,老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都是先通分再比较,有时候要先约分再比较。如4/6和1/3,......。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4/5和6/7,因为4/5比单位“1”少1/5,而比单位“1”少1/7,因为1/5>1/7,所以6/7>4/5。(师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分数,还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數再比较。如:2/7和3/8,......。
师:针对刚才四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方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生12: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比较,这样会更简便。
生13:如果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更简便。如2/9和3/11,化成6/27和6/22,比通分成22/99和27/99,数字显得小,因此更简便。
生14(针对生13的观点进行质疑):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再比较更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在以上片段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精彩的对话,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把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为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三、有效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构筑与新的自我的对话
佐藤学认为:学习者要建构客体的意义,构筑同世界的关系,同时要通过自我内在的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2]。例如:在教学《打电话》时,教师就组织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实现自己的析出、解体与重建的活动。
师:同学们帮助张老师解决了打电话的问题,回忆一下。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都采用了哪些方法?
生:一个一个通知,分组通知,全员参与通知。
师:面对这几种方法,我们怎么做的?
生:选择最佳方法。
师:这在数学上叫择优。
师:在研究方案时我们采用了哪些方法?
生1:画图、列表
生2:择优
生3:观察、找规律
......
在这个回顾、反思、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性实践”,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数学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几何直观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会运筹、优化的数学思想,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总之,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是探索与塑造自我的活动,是编织自己同他人关系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做一个好的听者和理解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认知与表达的个体性,努力促进“对话性沟通”的形成,开拓课堂语言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变革。
参考文献:
[1]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