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19-09-10 00:17刘晶张菡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双师型队伍建设

刘晶 张菡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策略的提出,新医改的稳步进行,基层医疗行业越来越得到重视,对基层临床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一种特殊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能从事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能适应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满足时代对基层临床专业人才的要求,建设一支能够培养新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其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进行探析。

1 高职临床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概述与内涵

新教育背景改革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成为教育部评价学校工作和人才水平的标准之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双证”阶段,“双证”是指教师需具备教师资格证与医师资格证。这种定义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从形式上强调教师需具备的资格条件;第二个阶段为“双能”阶段,此阶段把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1],但是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难以具体化;第三个阶段是“双层次”阶段,即注重教师能力的同时强调教师的素质,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但是与第二阶段相似,能力和素质都难以用具体化的指标来衡量和判断。那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如何才能既符合理论要求,又在实践中可以具体化操作,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对“双师型”师资培养必要性

2.1适应新医改下基层卫生行业的需求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围绕“保基层、强基层、建机制”,切实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其核心为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其本质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培养,而临床医生在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提高基层卫生行业服务能力,其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好高职临床医学生,“双师型”教师能有效的让高职临床医学生更好的和临床接轨,促进其更有效和更快、更好的适应基层卫生医疗行业。

2.2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需求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开展和应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思维以及教师的教学思维没有随之产生转化,对于自身的教育引导角色定位模糊,无法迎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以及企业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因而导致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学校的师资力量熟知教材教学内容,但是自身掌握的职业技术不能够实现与时俱进,对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缺乏深入了解,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提升以及职业发展引导,便会使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公信力[3]。“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都有深厚的了解,可正确的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2.3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需求

高职学生入学水平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态度被动, 学习动机不纯, 学习方式单一, 自我评价不成熟, 从而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毅力欠缺, 学习能力有限, 学习转化力低下, 整体学习力偏弱[4]。而医学是一个晦涩难懂、需要不断学习的学科。“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课堂上能更好的理论结合临床,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转化力,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力。

3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双师型”始资培养要点

3.1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强化职业责任感

将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从而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快乐奉献的工作精神,着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广泛开展了师德师风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教师责任”大讨论,组织了教师技能培训、学术讲座等,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敬业意识和学习热情。

3.2高职临床医學“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3.2.1选聘具有一定职称的临床医生担任临床教学工作

以我校为例,我校要求参加遴选的临床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和临床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临床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至少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有能力在专业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育和指导学生。该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医合作,把临床的新技术、新进展渗入到临床教学中,实现临床临床和教学双赢,解决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对于培养高职临床医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3.2.2 临床专任教师到医院进行实践锻炼

以我校为例,很多教师均为高校毕业后直接来学院工作,此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是临床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弱,不利于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开展。自2014 年开始,所有临床专任教师必须每年到附属医院进行为期1月的临床进修学习,锻炼期满经院校双方共同考核合格后,予以发放合格证书。鼓励临床专任教师每3~5年到省级以上医院进行长期进修学习,进一步了解临床新技术、新进展。通过教师们不断地回炉锻造,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动态,保障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避免教学工作与临床实际的脱节。

3.2.3产学合作,学校、医院联合培养“双师型”临床教师

该方法通过学校和医院合作,根据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和临床实践的需要共同制订“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培养目标,通过学校、医院结合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技能教学、临床带教等手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联合培养护理师资。具体做法为学校根据医院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开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医院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学校为医院临床护理教师提供教育和培训的平台,提高其理论知识。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实习与培训。同时可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提高兼职教师的综合能力。

3.2.4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一是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 尽快出台高职高专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指标,真正体现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二是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贯穿学校人事工作的主线, 不断更新观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 双师型”师资建设机制, 增加投入, 注重培养, 加速引进, 优化结构, 实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满足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2.5完善评价考核体系

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教育部有明确的规定,即临床专业“双师型”教师5年中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经历。因此对“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进行考核,不能将其设为“终身制”。只有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才能促进整个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5]。

随着健康中国策略的提出,新医改的稳步推进,基层卫生医疗得到重视,对基层临床医疗人员需求增多、要求增高,这就要求高职临床专业的教育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而高职临床专业“双师型”教师在培养优秀的临床技术人员方面也要发挥其本身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基层临床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我国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3-5.

[2] 邱进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J].2017,4(8):85-86.

[3] 李娟.浅谈规范学生档案管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J].办公室业务.2018(14):153,155.

[4] 张友梅,刘文娟,凌志华.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学生学习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5),137-142

[5] 王 玲.高职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原因与应对[J].2011,8(12):258-259.

猜你喜欢
双师型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