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蔼葵
【摘要】新班级建立后,为了能在班级中形成相互合作的良好风气,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小组合作运用到班级管理上。从合作小组模式的内部运作,到合作小组的外部激励机制,再到如何提高小组的管理效率,都进行了不同的实践。从目前班级状况来看,该应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应用
斯莱文教授在《教育中的合作革命》一文中指出:“应该把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纳入整个学校系统的运行轨道中,其中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新班级建立后,为了能在班级中形成相互合作的良好风气,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小组合作运用到班级管理上。班级管理,事务杂多,细如牛毛,班主任应有“减法意识”,学会适当放手。教育家林格先生说:“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放手学生,虽有难以预料的问题存在,不如班主任亲力亲为来得更易掌控、直接迅速达成目标,但却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绝佳机会。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解放了班主任自身。何乐而不为?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就合作小组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谈一谈体会。
一、合作小组模式的内部运作
(一)组建异质小组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班级中的团队组织结构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而在合作学习理论中小组的组织结构也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效能与业绩。因此,合作小组模式运行的第一步就是组建小组。笔者采取的是“异质分组”,一般每组6人。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均是女生能力较强,分组步骤如下:
1.半自由
奉行“女士优先”,女生先自行分组,2-3人为一小组。如笔者所料,基本是强强联合或者弱弱组合。
2.半强制
男生,由老师分配到已分好的女生组里。男生,班主任对其进行分组,同样是强强联合,弱弱组合。对分好组的男生,强的,配以两个较弱的女生组,生选一,纳为组员;弱的,提供两个强的女生组,生选一,参入其中。这样,分成的小组,男女搭配,有强有弱,组建成异质的固定分组。这里,教师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考性别、身高、个性等因素,避免小组过于强大或者过于弱小,达到小组的优质均衡。
3.半调整
刚分成的小组,初次练兵,利用主题班会,布置一次任务。如,“我的双休日方案”,小组合力,现场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如果觉得不愿意呆在这个小组,享有一次“调整权”——男生专享,可选择呆在现在的小组,也可提出异议,调去老师当时给出的另一个小组中,与另一个小组的男生互换,只要另一个小组的男生同意即可。于此,异质小组成立,不得更换人员。
4.全自荐
以自愿为原则,实行自我推荐,小组成员竞聘上岗,竞当组长、副组长,并发表就职演说,由组员投票决定谁当选,民主产生。倘若无人自荐,则由班主任先适当动员;动员无果,则由班主任直接任命。
(二)创建小组文化
小组文化是小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长带领组员集思广益,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可谓“荣辱与共”。每个小组都要设计出自己的组名、口号,以此增强小组凝聚力。此外,小组还就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如,“书写高手组”“朗诵達人组”“写作冠军组”。
(三)进行目标管理
约翰逊兄弟提到:“为了协调各种努力以达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必须学会彼此认可和相互信任、进行准确的交流、彼此接纳和支持、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可见,共同的目标对小组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制定班级目标
笔者利用一节班会课,让每个合作小组,对如何管理好班级提出自己的意见,制定了一套属于他们的班规。每人附上签名后,粘贴于后墙,公诸于室,以作提醒。
2.制定小组目标
结合自身小组特点,制定小组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纪律目标、卫生目标等,如下图。
(四)专项承包制
专项承包是指把班务分成几个方面,让小组承包其中的一项来管理班级。
布鲁纳认为:“主要的内部动机有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心理中求得同集体具有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文化方式一致的行为。于是,在自己“归属”的小组中,学生通过这种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专项承包制,正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的氛围中进行讨论、协商,达成共同意见,促进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
1.专项招标,自由选择
笔者将班级的事务进行分类,提前一周告知学生,小组自行商议要招哪一项。具体如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展其所能。在日后一次次的任务驱动中,合作小组才能对自己的选择兴致勃勃,有效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2.抽签决定,以示公平
为避免学生招标时目标过于集中,同时为公平起见,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以上一周小组的得分成绩——平均分进行先后抽签,小组平均分最高者先抽,先选,先到先得,以此类推。
3.自定制度,上行下效
招标成功后,组长在小组里根据组员的意愿进行民主分工。组长拥有策划权、决定权。组长落实分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此外,小组自行制定出该项目的一系列规定,形成行为承包管理规定,书面呈现,在课室后的黑板墙公示一天,其他同学如果有意见,于两天内提出,同样以书面的形式交给该小组。组长结合“群众”意见,第三天把修改后的规定交给班主任过目,班主任同意后,再次公布,不再修改,全体同学一同遵守,服从该小组管理。这样,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成了管理者,同时又是检查监督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管理自我。
例如,雄鹰小组(图书管理团队)的图书管理制度
四年(2)班图书借阅制度
1.借阅时必须听从图书管理员管理,不遵守纪律。如不排队,则不给予借阅。
2.借阅时间为每周一、周五下午。每周借阅一次,每次借阅不超过两本。借阅时间不得超过两周,如有需要可以续借一次,续借期限为一周。
3.归还时间为每周的星期三下午。归还时,要注意书籍的摆放整齐。
4.借书者,必须爱护书籍,不得弄脏、损坏书籍。有这种行为的同学,取消一个月的借书资格。
5.丢失书籍,要照价赔偿。
雄鹰小组(图书管理团队)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日
4.细化分工,分化责任
对所招项目,小组商议可以增设什么样的管理岗位,细化管理条例,哪个组员承包哪一处、哪一项,要求每个人在所招项目都有一个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于是,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现自我的天地,可以在他们的“领土”上大展拳脚,发挥自身聪明才智。而正是在这一个个的共同活动中,学生承担了任务,担起了責任,同时与班上的同学开展相互交往,形成“我们是集体”的自我意识,从而建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然而,哪一项目出现问题,直接归责于负责该项目的学生,第一次犯错,给予改正机会、成长空间,不追究、不批评、不指责。第二次犯,进行小组减分处理。
战狼小组(后勤管理团队)的小组分工
二、合作小组的外部激励机制
(一)强化竞争,量化评价
有竞争、有比较,才会有进步。竞争是前进的动力。横向比较也好,纵向比较也罢,小学生最喜听到的,莫过于自己很强很棒。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普遍存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上。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之中,进行量化评价,形成组员与组员的角逐,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认为的,通过正面强化与负面强化,能达到使对方按预想的结果去发展这一目标。因此,在评价机制将‘奖与惩”渗透其中,学生据此会自然地“趋利避害”。用这种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学生行为的后果,在这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评价时间为每周五,采取每周一小统、每月一大统的形式,每周一评——评出“本周最佳合作小组”“本周进步小组”;每月一评——小组内民主投票,选出“最优秀组员”三位。而每周一评中,小组与小组的评价依据,是以小组的平均分,而非小组总分作为评价标准,因为有的小组人数不等。要争取小组的突围,全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努力发挥所长,为小组做贡献,进而夺得桂冠。在这一过程中,也极大地促进了班集体的发展,使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同时,笔者将班级的量化评价与学校学期末学生的各项评比挂钩,以此数据,真真切切,作为评出“优秀班干部”“进步生”等奖项的依据。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更为公平、公正。
评价机制如下:
1.基础分值的确定
一学期开始每个学生有100分的基础分,根据每个学生平时的表现给予加减分。个人所加、所减分值,在小组上进行加减。每次评比,依据每周成绩来定。
2.加减分值的确定
(1)出勤
A.无故迟到、早退,减1分;无故旷课,减2分
B.没做眼保健操,减2分
C.一周内没有以上行为,加5分
(2)纪律
A.没有早读、午读,存在起哄等行为的,一律减2分
B.课间在教室或走廊追逐打闹的,减2分
C.破坏或损坏班级、学校公物的,减2分
D.无故不佩戴红领巾的,减2分
E.带玩具者,一律减2分
F.打架者,一律减5分
(3)学习
A.当天小组作业全交齐,每人加2分
B.不交作业、作业全组没交齐,减2分
C.抄别人作业,或给别人抄作业,减10分
D.考试满分,加5分
E.学科单元测验前十名,加5分
F.辅导的“一对一”小伙伴作业有进步,加5分
G.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两次及以上,加5分
(4)卫生
A.未做好值日工作,导致班级扣分,减5分
B.忘记值日或请假忘了找人代值,减2分
C.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值日工作,加2分
D.在校吃零食,减2分
E.乱丢纸屑、随地吐痰,减2分
(5)其他
A.小组合作表现突出,整个小组得到老师表扬的,加5分
B.积极捐书的,加2分
C.一周全勤的,加2分
D.一周内小组没有被扣分的,小组加2分
E.参加校运会的,加2分;得一等奖的,加5分;得二等奖的,加3分;以次类推
3.丰富多彩的奖励
(1)个人总分达到120分,可任意选择以下其中一项作为奖励:
A.做早操时排在最前面
B.做一天老师的小助手
C.做一天早读纪律管理员
D.做一天午读纪律管理员
E.减免一次值日
F.老师给家长打表扬电话
G.一张表扬信
H.一个本子、一只笔、一把尺子、一颗棒棒糖等奖品选一
(2)个人总分达140分,可任意选择以下其中一项作为奖励:
A.做主题班会的主持人
B.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
C.减免一次语文作业
D.借书一次可借5本
E.获赠一本老师自己买的书
(二)过把班长瘾,“价”高者得
除了班长,还设立值日班长这一职位。在量化评价得分中,本周最高分的小组成员可担任下一周的值日班长,(下转第14版)(上接第13版)小组成员一人一天。其中,小组内得分最低的组员不能担任值日班长。
(三)外出交流,博采众长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引导学生应不止于“传道、受业、解惑”。极尽能事,自我“折腾”,让生在自我管理中自行感悟、自我成长。每个学期,笔者都会在班级里实行两个月的小组外出学习。每学期的第二和第三个月,定为班级“小组外出交流月”。
为避免“天下大乱”,规定这两个月,每个小组每周只能派一位同学,与班上另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换,外出取经。具体如下:
即派出的同学,第2个月的第1周派每个组的1号,第2周派每个组的2号,第3周派3号,第4周派4号,以此类推。因为相同号数的同学,“功能”相同,如,同为记录员,同为汇报员,同为纪律管理员。这样,即使换了“新鲜的血液”,小组成员也能各尽其能,合作能照常运转。外出学习一周后,在下一周,取经者要在全班进行两分钟以内的学习心得分享。
记得方案一出,话音刚落,果不其然,个个觉得新鲜不已,跃跃欲试。久居于原来的小组,行走于其他小组之间,不在一处采蜜,拓展学习之源,蹲点式的“游学”,深度体验。在与新的同伴的“磨拳擦掌”中,在一次次思想的放歌中,互动交流,博采众长。每周交流时,同学们收获的声音此起彼伏,汲取更多的营养,小组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
三、提高合作小组在班级管理的效率
(一)系统化
1.组长培训,凸显能力
笔者专门为组长开辟系统化培训,通过讲座、指导,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培训:(1)组织小组活动;(2)维持小组纪律;(3)帮助“学困生”;(4)处理偶发事件;(5)表扬与批评的语言技术。通过定期召开组长会议,教给组长方法,让组长交流经验,畅谈体会。
2.组内会议,反躬自省
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全组成员反思小组一周、一个月内的各种表现,小组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取长补短,取得更大进步,提出明确目标。
(二)日常化
在班级的各项事务中,基本采取合作小组的形式,如,每天的收作业、值日、春游、秋游,让小组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进行真操实练。
四、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将小组合作应用于班级管理,让班级回归于学生,一开始,学生也是困顿不已,很是吃力。每个小组都派出同学来向班主任咨询,班主任只能在幕后做好推手,荣当顾问,由扶到放,在必要时给予相应指导。放手的背后是老师默默的牵挂,每一次的任务完成,学生却是丝毫没有因为“没做好”而有所受挫。大家都是一脸的兴奋莫名,津津有味地体验着自己“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感。
事实证明,人在做事中成长得最快。班级管理归于学生之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進行正常运转,改变教师包办一切的旧习。学生各司其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一次次“真枪实战”中成长,在一次次反思交流中进步,真正做到自律、自觉、自主,在自我管理、小组管理中切实实现班级的有序管理、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白恩唐.量化管理班级工作初探[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6.
[2]黄秀平.以“人本教育”促进班级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3.
[3]韩吉东.合作学习中的100个问题[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