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红
摘 要:在语文考试试卷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的分值。但是,目前学生的写作能力存在着普遍较低的现象。基于此,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析,希望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
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没有写作素材、缺乏写作思路、写作逻辑思维混乱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将以小学高年级语文为例,探析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很多教师在教学写作的时候,只是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写作的理论知识,而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写作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而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没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教学,而不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从而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没有写作灵感、不知写什么的现象。
(二)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评价不够细致、评语过于简单、没有及时评价等现象。使学生对于自己写的作文认识不足,将作文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自己写作能力的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对策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深入到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如,笔者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内容时,就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提高了写作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完基本的课本内容后,把学生分为了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每个角色的扮演。笔者会留出一段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当学生练习完后,笔者会让每个小组上台进行表演。因为是表演的形式,学生都能够非常积极的进行角色的扮演。学生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融入课本中的角色,进而进行认真的表演。当学生们表演完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写一篇观后感。笔者发现,学生当听到这个写作任务后,都能够积极的进行作文的写作。在进行作文检查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作文的写作任务,并且有几个学生的作文写的尤为精彩。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想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情,进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笔者会对学生进行日记的写作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每个事物,使学生了解进行实物的写作方法。当学生了解了写作方法后,笔者会让学生进行日记的写作,帮助学生在写日记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再比如,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了春游,使学生通过春游,感悟自然的力量,学会观察每个事物,当春游完成后,笔者会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写作。经过笔者的指导,学生们都学会了留心观察身旁的事物,并且再也不觉得写作是意见困难的事情了。通过让学生进行日记的写作,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好了,进而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成绩。
(三)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细致且及时。如,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的写作任务,但是由于笔者的疏忽,导致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的评价。当筆者评价了学生的作文并且发给学生让学生修改的时候,发现学生在修改这篇作文时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学生把笔者修改的作文弃置一边,放弃了作文的修改;有的学生对笔者的修改存在意见······。经过这件事情笔者了解到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一定要及时,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提升其自身的作文能力。再比如,笔者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作文虽然跑了题但是作文中运用的语言非常的优美。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大的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笔者会对其进行细致的评价,夸赞他们作文写作的优秀之处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审题的方法。总之,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批阅学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评价,进而督促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语文写作能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写作,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晓庆,孙宗乐.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8(33).
[2] 郑建霞.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J]. 新课程导学,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