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林
优秀作文,赏心悦目,然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能是“心向往之”,终不能至。作文如春发之苗,不见其增,日渐其长。多读多写,日积月累,自不必说,培养规范作文的习惯同样不可或缺。
针对文章的缺点,加以升格,对作者不啻是一次特别关注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起先可能如芒在背、如坐针毡,而当文章被改得熠熠生辉,甚至脱胎换骨时,再回首已是如释重负,豁然开朗。
本次作文评讲课的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首先,确定作文文题,限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庄子·秋水》中记载: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出本小组内作文需要升格的同学,帮助纠正平时写作的诸多不足,然后共同打磨,以期“来者可追”。(特别指出的是修改就在原作上改动,提醒该同学作文不能草率,否则千疮百孔。)
第三,课堂展示
同学1:鸟儿从不担心脚下的树枝会断
一个年轻人对苏格拉底说:“尊敬的先生,有人邀请我合伙做一笔买卖,可是商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会蚀本,……我整天生活在矛盾中,至今一事无成,恳请先生为我指点迷津。”
听了年轻人的话,……,苏格拉底对年轻人说:“你看那些鸟儿,如果树枝突然断裂,站在上面的鸟儿会不会掉下来?”
“当然不会!鸟儿有翅膀,他们会飞走呀!”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
苏格拉底赞许的点点头:“你说得对,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不担心树枝会断裂,因为他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燕国少年模仿邯郸人走路,因为他不相信其实自己的步伐或许会更适合自己。
组员认为该篇开篇引述材料出现大段叙述现象,未能提要钩玄,作如下修改:
一个纠结于选择奋斗道路的年轻人向苏格拉底寻求帮助。智者如此问道:“你看那些鸟儿,如果树枝突然断裂,站在上面的鸟儿会不会掉下来?”当然不会,因为鸟儿不会选择紧紧抓住树枝,它们不靠树枝,而是依靠自己的翅膀。
这个人人都明白的事理,于己身则大多选择紧抓着树枝,他们往往忘了自己的双翼,正如因为看似可靠的道路摆在面前,而放弃了原本自己所拥有的品质。正如邯郸学步的少年,非但学步不成,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步伐。
如此修改,文章全是干货,给人以干净利落之感。而且在第二节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正如邯郸学步的少年,非但学步不成,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步伐”一句自然联系到材料所提供的正确立意。扣题紧,观点明,引得掌声一片。该同学对组内学友的如此用心而深感谢意,特别写了心得,节选如下:
上周的作文暴露出我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每一次作文,我都会引用一大段故事来写,也不是因为不会压缩里面的内容,而是为了凑字数,我也不以为意,从来没有想过这是问题。其实一开始同学说要改我的作文,我是有抵触的,不想让他们改我的作文,毕竟没有人愿意带上“问题作文”这个头衔,但他们确实所指出了我一直所存在的问题。我很感谢改我作文的同学,如果不是他们,这个硬伤一定会让我在今后的考试中付出代价。
同学2:《模仿》改为《走出属于我的天》
“邯郸学步,这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故事,如今看来,燕人的行为就像是一场模仿秀,只不过最终以失败告终。”改为“邯郸学步,童叟皆知,依我看来,燕人的行为就像是一场模仿秀,只不过最终以失败告终。”(语言能简则简,做到字斟句酌。)
把论证过程“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模仿他人而失败的例子,用俗语来说,这就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由此看来,模仿还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你需得知道你所模仿的人或事的特点和本质,你要抓住精髓,你才能成功。比如像小沈阳模仿他人唱歌,他能抓住每个人的唱歌特点,然后进行数千遍的练习,最后他才能模仿出他人的歌声。”
改為“由此看来,模仿还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齐白石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正因明白了这点,才有了小沈阳在千遍万遍的练习后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模仿,他深知模仿不是亦步亦趋,更不可落入邯郸学步的境地。”(去掉论证过程中的不合理的材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重新选用。)
把结尾“粗糙的模仿等同于未加工的复制,不如不学;灵活的运用却仍然让你失去主动权;与其这样,不如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打出一片天。”改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拒绝做步前人后尘的抄袭者,我们要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出属于我的天。”(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结尾简洁,照应标题。)
如此修改,作者的这块“璞玉浑金”终于在我们的能工巧匠手里得到精细的打磨与冶炼,期待能成为足金、美玉。作文之路,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次修改很难对作文质量产生根本性改变,写好一篇作文唯有积累、熏陶,方能“妙手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