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春夏秋冬 由知识走向见识

2019-09-10 07:22王梦茜
教育家 2019年13期
关键词:襄阳研学旅行

王梦茜

短短两年,他和孩子们的行程共计5460里,脚步遍及襄阳的山水田间,迈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和老师们构建起内容涉及16个类别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形成了成熟的操作范式,使研学旅行成为襄阳市实验中学一门常态化的特色课程。2018年,他被评为“全国最具人气研学导师”,学校被授予 “全国研学旅行十佳课程学校”。对于一所地处中西部的初级中学而言,这一切不仅要求学校决策者有宽广的教育视野,也是对其教育勇气的一次考验。他,是怎么做到的?

怀着这样的疑惑,记者来到襄阳市实验中学。在学校的知行堂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着设计新版研学旅行手册的校长曾元忠。“知行堂”是学校研学旅行的展厅。这里记录了襄阳市实验中学研学旅行的每一条路线;这里有曾元忠和孩子们从各地收集来的“宝贝”,还贴满了他和孩子们的照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校长带领孩子们走过的春夏秋冬,看到了他们在由此延伸出的深度课堂里,由知识走向见识。

研学旅行,让地方文化历久弥香

古隆中曾是襄阳市实验中学研学旅行的第一站。虽然是两年之前的事,曾元忠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带孩子们走出校门去学习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我相信只有让学生走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才可以真正丰富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虽然现在很多家庭也注重带孩子出去增长见识,但多是走马观花,没有专家老师们的深度引导,没有深入了解,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

为什么选定古隆中作为第一站?他认为学习地方文化是研学旅行的重要一课:“孩子们只有充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才会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说起襄阳,曾元忠如数家珍:“襄阳的三国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三国志》86卷中有18卷写到襄阳。襄阳现存有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司马荐贤、 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襄阳……”

出发前,师生们做足了功课。老师指导孩子初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搜集三国故事和成语,还制作了现场互动用的卡纸。研学旅行过程中,曾元忠在武侯祠前讲《诸葛亮出山前的准备》,带领学生在隆中书院诵读《诫子书》,登上腾龙阁齐诵建安七子王粲的《登楼赋》,在三顾堂讲三国故事、说三国成语……回校后,学校老师还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梳理行程中的所学所思,读赏议析被誉为千古第一奇对的《隆中对》、称得上古代家庭教育家训典范的《诫子书》、兵法著作之臻品《诸葛亮兵法》……学校希望,学生能通过切身感知更深入地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从而对家乡有更强烈的认同感。

此外,他们还带孩子们去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隐居地鹿门山,到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米公祠,到东汉开国明君刘秀的家乡枣阳汉城,探访襄阳城市建设规划馆、科技馆、博物馆……襄阳市实验中学的研旅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家乡味。在曾元忠眼里,家乡处处是风景,处处皆课堂。“凡是教育生成的地方,就是课堂!”他如是说。

研学旅行,让核心素养发展落地生根

“‘研学’是核心,‘旅行’是载体。”曾元忠在规划之初就明确了学校研学旅行的目标与定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而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以文化课程为主,创新和实践涉及较少。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能力就显得特别迫切。“研学旅行能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积累参与活动的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他说。

如何将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与核心素养发展相契合?曾元忠强调了三点:

以研学旅行的真实情景丰厚文化基础。研学旅行课程采用情景再现、类比联想、质疑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在現实中体验,很好地延伸了书本中的文化知识。在九年级学生学习《岳阳楼记》时,他带领孩子们前往毗邻襄阳市的河南省邓州市花洲书院。这里是范仲淹当年写下《岳阳楼记》的地方。师生观赏书院拍摄的微电影《范仲淹泼墨挥毫写<岳阳楼记>》,体味作者当年的创作心境与报国情怀,并通过讲述范仲淹的好学故事、勤政爱民故事、家风家训故事等,使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更形象、深入、立体。

以研学旅行中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老师们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研讨方法,鼓励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鹿门山,孩子们发现历史上的三位名人(庞德公、诸葛亮、孟浩然)都在此地隐居过。“那这三个人 ‘隐’的原因、方式、结果有什么不同呢?”曾元忠抛出问题。学生们展开讨论,综合比较得出结论:庞德公是不求名利的“真”隐士;孟浩然因仕途坎坷“迫”隐鹿门山;与他们不同,诸葛亮的“隐”则是成就大事业前的“假隐”。“三隐”之迥异,真实代表了中国古代隐士生活态度的三种形态。这样的比较性研究显然已经脱离了书本知识的框架,意在引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以研学旅行中的集体活动强化社会参与。“这类集体活动提供给学生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感,有利于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劳动意识,培养他们适应陌生环境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曾元忠回忆起前往尧治河的那次研学旅行。尧治河位于偏远高寒山区湖北省保康县,靠近神农架。在那里的两天,尧治河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感染了研学的师生。学生们在此学会了砍柴、推磨,学会了与当地孩子交流谈心。在山林里,学生们认识了不同的动植物,学会了如何辨别方向、如何获取饮用水等生存技能。在他们看来,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最好途径。孩子们同吃同住,学会了如何在集体中生活,也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研学旅行,让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研学旅行在襄阳市实验中学已成常态,“我们学校的研学旅行不是只做一次,而是希望能够长期地、全方位地、有秩序地开展下去。”

在学校的知行堂挂着一幅《襄阳市实验中学研学旅行圈及行踪图》。图中有古隆中、习家池、鱼梁洲、鹿门山、邓州花洲书院、武昌首义广场、黄鹤楼、天安门、长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卢沟桥等孩子们已经走过的30多个地方。其中最为典型的16个地方就是16个类别的研学旅行课程。

乡土名人、汉文化、血性教育、理想教育、红色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这些课程结合本土实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架构,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了有效补充。从另一层面看,这一课程架构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场体验式的大德育。”曾元忠认为。

在清华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当教授为孩子们介绍完氩弧焊技术时,曾元忠巧妙地引发孩子对于未来职业的思考。“氩弧焊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刚才教授也提到很多优秀的技术工人。同学们,我们未来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理论家,国家同样需要更多有技能、有工匠精神的实用人才,这类人才同样大有作为,同样前途光明。”他希望借此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成才观,或许学科成绩不理想但动手能力强的孩子能从这番话中找到自信与新的目标。

在民族血性教育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中,曾元忠以“仰长山英烈,涵民族血性”为主题,把长山(抗日名将张自忠殉国处)及张自忠纪念馆作为学校的血性教育基地。每年到张自忠祭日,他都会带学生去祭祀,讲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众多血性故事,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基于血性教育,曾元忠还先后开展了“踏着刘公足迹,光大首义精神”“军校共育参天树,国防教育踏春行”等系列主题研学旅行。

在劳动教育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中,在尹集桃花岭生态园,他每年和孩子们一起割稻谷,播麦子,栽芍药,给果树修枝……让孩子们在动手中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

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也透露出曾元忠一直以来的工作理念——要为孩子的长远人生着想。他打了一个很实在的比方:“就像庄稼施肥一样,用尿素施肥长得快但不精致,而我们施的是农家肥,是底肥,里面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虽然长得慢一点,但长得结实。”

研学旅行,让教育资源最优整合

研学旅行课堂多是在路上,开放性非常强。那么如何保障安全?如何让课程实施落地?

为化解这一难题,学校于2016年成立了研学旅行处,配备了专职干部,并制定了规章制度和学期学年工作计划。为确保研学旅行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学校在活动中合理分组,每6-8人一组,每组配一个老师或家长。

各班各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一次开展研学旅行前,学校研学旅行处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其中,有的提供后勤保障,有的提供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研学旅行处会邀请相关专家一同前往。曾元忠向记者介绍,目前学校在研学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六个结合”:事前预设与随机生成相结合,事前主导与行中引导相结合,传统礼仪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悟相结合,经历体验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专家讲解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即双师教学)。“学校、家长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令我们的研学旅行真正做到了‘研’‘学’‘旅’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了教育固化资源与活化资源的最大融合。”曾元忠说。

学校的知行堂不仅是学校研学旅行成果的展示厅,也是师生们研学旅行的记录册,还是未来研学旅行的规划图。曾元忠将研学旅行办成了学校特色,传遍了省内外。这个有意思的深度课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有机融合,也是学校促进学生以情育德、转知成智的校本课程。在曾元忠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湖北省研学旅行试点示范校、全国研学旅行课题校,还被授予全国非遗传承与校本课程整合示范基地学校。

说到兴头上,曾元忠不禁哼唱起了由他自己作词谱曲的“研学旅行之歌”。 “楚山苍苍,汉水汤汤,天蓝云白是我家乡,推开窗儿,飞向远方,家乡处处是我們的课堂……”他将这首歌命名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他看来,行走中的学习与发现比一切课本知识都更为深刻,且历久弥香。

猜你喜欢
襄阳研学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潮涌汉江“两新”红
大侠都爱襄阳城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