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法”之创:笔墨趋精

2019-09-10 07:17:54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用线顾恺之笔法

中国画十分强调线条的运用。比如人物画对服饰褶纹的表现,唐人重法度、用线严谨精巧,宋人重物理、用线疏密得当,元人重意趣,明清重性情,挥洒自如,线条各具其美。仅从人物画“描”法的草創,就可看出中国画笔墨趋精之势。

有“落墨为蝇”佳话传世的“佛画之祖”曹不兴,曾对“古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造。其画接近汉壁画笔法,注重人物体态却忽略细部描写,线条粗犷,肖形技巧高超。相传,南朝画论家谢赫偶见曹不兴所画龙头,竟误以为真,成为中国画由古朴豪迈向精思巧密过渡的典范。

《世说新语·巧艺》记载一则“传神阿堵”的成语典故:东晋顾恺之画人,有的画了几年都不点上眼睛,问其原因,他说:“四肢身体的美丑,本与神韵无关,要想人像画得传神,关键在于这眼睛上。”顾恺之打破当时“以画当真”的观念局限,强调通过笔法“传神”“悟对”使人“览之若面”,创造出一种连绵不绝、循环飘忽而又遒劲有力的用笔,使得画出的线描粗细均匀、相抱相环。这种笔法虽不严格依照对象形体轮廓,却赋予所画对象一种别样的“势态”与“情致”,为中国人物画笔法独立一途。后人将顾恺之这种行云流水、春蚕吐丝的用笔笔法统称为“描”,将他的“高古游丝描”视为“描”法之祖。

中国画的形象构成,线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线条的变化,基本是由于用笔与运墨方式的不同。比如人物画笔墨,唐前多圆浑流动,魏晋则极细,如“春蚕吐丝”“高古游丝”等;唐人笔法多圆劲如“铁线”;吴道子用笔飞动,笔锋流露出“兰叶”;宋人线描则刚劲多方折,如楷书运笔,人称“折芦描”;南宋更趋于阳刚粗犷。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猜你喜欢
用线顾恺之笔法
顾恺之——《洛神赋图》
幼儿100(2024年18期)2024-05-29 07:35:34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老年教育(2023年10期)2023-10-30 12:19:34
连一连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0
打电话
启蒙(3-7岁)(2020年1期)2020-02-27 03:37:52
交通工具
启蒙(3-7岁)(2019年6期)2019-07-20 03:24:36
几多笔法写思情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0
笔法与临摹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2:58
《洛神赋图》之三
美文(2018年5期)2018-05-14 01:33:48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