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旻
1963年9月25日,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说:“如果两个得天独厚的国家(指美国和苏联)永远处于核垄断地位,那这个世界就要受到双重霸权的统治。我想,像我们这样的国家绝不允许它们这样干。”
为他人做了嫁衣
英国是第一个决定制造原子弹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40年10月,英国皇家学院委托物理学家汤姆逊教授率先组建了原子能研究委员会,指导进行核裂变研究。随后,该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发展铀炸弹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可能对战争导致决定性结局。于是,英国政府开始着手代号为“管合金计划”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只不过,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法西斯德国不但轰炸英国本土,而且还出动大量潜艇袭击大西洋上的英国商船队,对英伦三岛进行封锁,极大破坏了“管合金计划”的科研环境, 使其一系列核裂变试验并未取得多大进展。这就迫使英国首相丘吉尔降尊纡贵,与美国进行全面合作,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只不过,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靠不住的“核友谊”
虽然英国科学家在核研制过程中鞍前马后出力不少,但美国人却一直防着这个“合作伙伴”。英国只能获得关于核武器的理论知识,而获取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则受到限制。
到了1946年8月1日,美国“吃独食”的心态更昭然若揭。美国国会通过了《麦克马洪法案》(即《原子能发展与管制法》),对核情报交换进行了严格规定:“除非国会通过联合决议的方式宣布已经找到了阻止原子能用于毁灭性目的的有效国际控制机制,否则美国不得与其他国家进行原子能用于工业用途的情报交换”,这等于是说,在二战之中建立起来的美英核友谊已然寿终正寝。
英国政府显然大受刺激,在第二年就拨出专款6000万英镑,加速研发原子弹的进程。
经过艰苦努力,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枚钚-239原子弹终于在澳大利亚的蒙特贝洛岛附近海域一艘军舰上试爆成功,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戴高乐的决心
与英国一样,法国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同样有着一定的基础。1944年7月1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仍旧激战正酣之时,法国抵抗运动领导人戴高乐将军访问加拿大,会见了三位流亡在此的法国原子物理学家。后者当面力陈法国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学家们的建议和一年后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轰炸给戴高乐将军以“深刻的印象”。
1945年10月,戴高乐下令成立原子能委员会,比美国的原子能委员会成立得还早。
戴高乐坚持法国独立发展核军备的观点十分明确。戴高乐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既然美国不能为距它只有150公里的古巴而戰,那它一定不会为离它5000公里的欧洲而战。我由此得出结论,法国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和防务。”为此,法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签署美、苏、英三国旨在永远垄断核武器的禁止核试验条约。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北非撒哈拉沙漠阿尔及利亚境内的雷岗试验基地如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