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现象值得警惕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无感县委书记公共服务

2019年第7期《半月谈》刊登韩振的文章指出,當前某些地方的扶贫工作陷入“效果悖论”:扶贫工作没少花力气做,群众也有获得,可就是没感觉,更不会感恩。扶贫干部说,“效果悖论”让人气愤,易挫伤扶贫积极性。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部分群众存在有获得却无感现象。”三峡库区某县县委书记说,“全县的惠民政策一共102条,包括产业政策、救助政策、帮扶政策等,可群众获得感并不强。”

这位县委书记说,他曾多次到村里与一些村民交流,“你问他对政府满意不满意,他说不满意;你问他原因,他说没关系就什么都享受不到。实际上,他没有通过关系,也吃到了低保,得到了各种帮扶。”

记者近日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调研时看到,当地脱贫攻坚持续发力,让群众生活发生巨变。秦巴山区某村,2年前在村干部带领下,依托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果树种植,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群众收入翻了番。村集体经济每年提取的公益金也用在维修道路、管网等方面。可仍有群众不满意:“村里变好了,村民也得到一些实惠,但村干部得到的更多。”

“有获得却无感现象在基层较普遍。”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尚君多年深入贫困乡村进行访谈式调研,在同干部群众交流中,发现这一问题很突出,“有一次,我在西部某村陪一村民走路聊天,他一路上抱怨不停。一会儿说政府把村路修窄了,错车很困难;一会儿又说村里水管短了,没直接通到自己家里……实际上,该村民现在村上引进的一家企业里打工,收入从过去1万多元涨到5万多元。”

“我们很努力,群众却无感。”秦巴山区一名扶贫干部说,“为了实现脱贫摘帽,一些干部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年,工作非常辛苦,有时却得不到群众理解,工作积极性很受打击。”

“不少地方脱贫攻坚都聚焦发展产业,但群众最不满意的集中在公共服务上。”周尚君认为,造成基层群众无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公共服务缺失。尽管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改造电网、改善环境等,但比起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相对要少。

记者在长江上游某乡采访时发现,部分群众因公共服务缺失,获得感打了折扣。当地一名果树种植大户说,村里的水管铺好后,3年都没有来水,也没有人管,后来他给乡长写了信,事情才得以解决。

一位县委书记说:“群众无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政策不透明,群众认为优惠政策在落实中有‘猫腻’,总认为别人得到的更多。”此外,一些扶贫干部认为,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形成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受访的基层扶贫干部和专家说,长期以来,脱贫攻坚主要任务是提高产业,增加收入。实际上,经济收入提高并不与满意度提升正相关,真正提升群众获得感,应综合施策:改善公共服务,加大扶志力度,提升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无感县委书记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四大行纷纷推出无感支付产品
无感蒸发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对你们这些无感的人说说,有感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让“优秀县委书记”有位更有为
近期我省千部任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