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类谚语对比研究

2019-09-10 00:05:40郭治超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个性共性对比

郭治超

摘 要: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1],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现形式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通过检索《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語词典》[2],摘取其中的动物类谚语189条,并将其归类分析,总结出英汉动物类谚语的相同之处与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动物类谚语;对比;共性;个性

前言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谚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不同语言团体的认知心理。英语和汉语虽分属不同的语系,语言差异较大,但由于两个民族的人有着相同的生理机制和相似的生活环境,因此在谚语这种文化表征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上有一定的共性。而对比是语言研究中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对比,可以凸显两种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并将对比的范围缩小到动物类谚语,能让英汉谚语对比在共同现实物象的基础之下进行,能更加明确、具体地表现出英汉谚语的共性与特性。因此英汉动物类谚语的对比,有助于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所代表文化的理解,对英汉的学习和认知有重要意义。

一、动物类谚语的分类及分布

本文通过检索《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语词典》,共搜索出189条动物类谚语,其中涉及到的动物有“猫、狮子、鸭子、狗、老鼠、马、狼、鱼、鹅、天鹅、牛、蛇、大象、驴、猴、狐狸、羊、麻雀、乌鸦、苍蝇、青蛙、虫、蜜蜂、熊、燕子、凤凰、乌龟、鸡”等。出现次数不小于三次的动物分布如下表。出现次数小于三次的有“蛇、鸭、乌龟、凤凰、熊、燕子、蜜蜂、虱子、青蛙、虫、苍蝇、鹰”。

由表可见,动物类谚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是“狗”,“马、猫、狮子、羊、鸟、狐狸”的出现次数也很多。这些动物都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人类较为熟知,且带有稳定、明显的特质。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动物类谚语可以分为三类:

1、单一动物类型。这类谚语中通常只出现一种动物,用这种动物的特征或者行为,来比喻人世的道理,在英语字面表达中无法看出其特定意义,含义隐藏较深,需要进一步理解其内部含义。比如:

“A dog has his day.”(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n a worm will turn.”(狗急了也会跳墙。)

“The ass wags his eats.”(驴子喜欢摇耳朵,傻瓜总爱装聪明。)

2、动物与人对比型。这类谚语中通常出现一种动物,用其特性,与人进行对比。用动物特质或行为上的明显特征,来突显相同环境下的人类的特征,或者通过二者的相似之处,来强化寓意。比如:

“A dog’s nose and a maid’s knees are always cold.”(狗鼻子冷,侍女膝寒。)

“A growing youth has a wolf in his belly”(小伙子正发育,吃起饭来像饿狼。)

“If you make yourself an ass, don’t complain if people ride you”(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多种动物对比型。这类谚语种通常出现多种动物,特质相差较大的两种动物之间的对比、变化转换,来解释在特殊时候发生的特例,特质改变。比如:

“A baited cat may grow as fierce as a lion.”(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A lion may come to be beholden to a mouse”(狮子也有感激老鼠的时候。强者有时也会得到弱者的帮助)

“A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老鼠)

由以上三种类型可以看出,动物型谚语的意义表现在动物、有字面表征的人、无字面表征隐藏的人三者之间发生关系。以上三种类型虽然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是三者的中心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用动物的特质和行为,作为明显的喻体,用来解释或者明示人类行为或特质的深层含义,用显而易见的现象来说明复杂难解的事实,是谚语的最大语言功能。动物类的谚语更是如此,日常动物的特质和行为是人人易知的,它解释和说明复杂人世事实的能力更加强大。

二、英汉动物类谚语的相同之处

英汉动物类谚语的相同之处有:

1、途径相同,都是用已知去接近未知,用简单去化解复杂。上文分析了动物型谚语的类别,并指出三种类别的相同之处,是用动物的特质和行为,作为明显的喻体,用来解释或者明示人类行为或特质的深层含义,用显而易见的现象来说明复杂难解的事实。而这也是英汉动物类谚语的相同之处之一。

2、动物特性认知大体一致。从189条动物类谚语中,可以发现,英汉对于大部分动物的特性、行为认知都是相似的。如:

狗贪吃(A hungry dog will not cry, if you beat him with a bone)

狗代表其主人的面子(A lean dog shames his master)

英汉对动物特性认知的大体一致,是基于人类相似的生理条件,及相似的自然环境,因此总结出的道理真知也是相似的。

正如有学者总结,英汉谚语具有“表达内容方面的一致性、结构的稳定型、意义的整体性、修辞的隐喻性以及讲究韵律”[3]等相似之处。谚语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稳定的语言形式,结构稳定、意义整体、讲究韵律是其必要特性,而动物类谚语,作为谚语的一种类型,也同样具有以上特点。

三、英汉动物类谚语的差异及二者特性

英汉两种语言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谚语上有其各自特有的特征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表达方式的差异

谚语是流传久远的语言表达形式,再加上汉语使用的是表意文字,流传至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在諺语表达时,汉语的谚语更加倾向于使用简短精炼的文言词语。这样的谚语既朗朗上口,又显得文雅高尚。用文言词语表现的汉语谚语的隐藏深层含义的能力更强,从字面义难以理解。而动物类英语谚语很少使用古语词,都是通俗易懂的基本词汇。因此,从表达方式上看,动物类谚语,英语注重通俗、易于传播,汉语注重典雅、欲说还休。

2、英语动物类谚语,与之对应的汉语谚语与动物无关

在189个动物类谚语中,有一些谚语在英语表达中使用动物,但与之对应的汉语表达却与动物无关。例如:

“A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A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 论说是非者,应是是非人。”

“The dog of envy barks at a celebrity 名之所在,谤之所归”等

在这些例子中,笔者发现,英语表达中使用动物,汉语表达中与动物无关。例如“dog”在英语中是“狗”的意思,在谚语中,并没有将其完全拟人化,从“狗”的特性出发,如喜欢骨头、爱咬人等。但当这些谚语翻译成汉语时,“dog”往往带有“人”的意义,是“人”的代表,比如“old dogs”就翻译成“老年人”。这说明在英语国家对狗的喜爱及心理接受程度较高,他们可以将自己比作狗,而在中国,狗的地位没有那么高,让其与人相提并论。并且,英语动物类谚语使用了动物,但对应的汉语谚语与动物无关,可以说明,在某些方面,汉语动物类谚语的使用没有英语动物类谚语表达丰富。

结语

近年来学术界,尝试从多种角度对英汉谚语对比研究,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出发,着重研究谚语的形式特征和谚语的文化观,也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研究谚语的认知特点和形成机制。总之,英汉动物类谚语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本文从189条英汉动物类谚语,简要分析了英汉动物类谚语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对英汉谚语对比进行了简要的感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491页。

[2]邢志远、殷耀主编,英汉对照常用英语谚语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8页

猜你喜欢
个性共性对比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艺术启蒙(2023年2期)2023-11-03 17:07:38
共性
杂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音乐的共性
语言表达重“个性”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39:58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21:16
浅议工程建设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