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玉茹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法展开教学能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古诗词的情境中,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采用画面呈现、词句品味、角色扮演和诗文改写的活动都能让学生进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品味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情境法;古诗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古诗词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关注知识学习,过度剖析古诗词,很难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的境界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尝试采用情境法,将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独特的意境中。情境法教学指的是创建各种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走进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很好地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一、呈现画面,浸入意境
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首先要做的就是促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此外,还可采用语言引导的方法,促使学生展开想象,进而进入意境。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二首”的《游山西村》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诗歌,在教授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便尝试用画面促使学生进入到意境中。我给学生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展现了农家乐的场景,让学生看到农民淳朴的笑脸,感受到农家俭朴而纯真的生活状态。此外,我还展示了山水场景,让学生看到了崇山峻岭。最后我鼓励学生在画面的基础上展开思考:“看到这样的图片让你想到了什么呢?能否将诗歌中的句子和图画对照起来呢?”学生认为:“农家的生活场景让我想到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句子。”还有学生认为:“当作者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看到农家小院,一定会十分开心的。”这样就促使学生逐步进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
在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画面后,学生能立体性地感知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到作品中的美。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古诗作者将图画转化成了语言,进而开始思考他们怎样运用抽象的词句展现具体的画面,能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创作方法。
二、赏析字句,品味内涵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用问题进行引导也能促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古诗词中有不少名言,往往简单的几个词语就能体现出深远的意境。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深入赏析,围绕特定的字词句展开重点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展现思维的。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二首”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围绕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展开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既然就在庐山,为何反而不了解庐山呢?”学生有所感悟:“正是因为太靠近了,深入其中,所以才会看不到整体的面貌,这样的话,就会让人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那么,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呢?”学生产生了生活体验,提出:“当我们想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太过靠近,可能不了解其本质,若冷静地旁观,或许能了解真相。”这样学生就透过文字体会到了作品的意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
在赏析字词的过程中,学生能进入到古诗词的境界中,体会诗词含蓄、委婉的特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创作的时候要怎样合理选择词句,让作品展现出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
三、角色扮演,融入个性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所以组织学生展开角色扮演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叙事类的诗歌又或者是送别、感怀等类型的诗歌,鼓励学生先展开自主搜索,了解作者在何种背景下创作此作品,然后尝试将诗歌的内容用小品展现出来。这样能让学生融入自己的个性,更好地驾驭作品。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鼓励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分别扮演王维和其兄弟,并编写小品,将诗歌的内容融入到小品的台词中。我首先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一下,搜索的主要内容是:“九月九日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为何此日王维会思念兄弟?王维为何会和兄弟分开,他们的情感怎样?”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展开了自主编写的活动,在小品中学生展现了王维独自来到蒲州生活的场景,并体现了在重阳节登高思念家人的场景。學生还添加了心理描写,展现了王维和其兄弟对亲人的思念。在表演中,学生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很好地演绎了人物。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所看到的古诗词再也不是平面的,而成为了立体的。学生再也不是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者。这样学生自然能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的悲喜。
四、化诗为文,放飞想象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在教学中也要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展开化诗为文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围绕诗歌的留白处展开创作,又或者将诗歌改编成现代散文,还可以写一下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的《夜书所见》意境深远,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鼓励学生围绕作品中的留白处展开想象。“在看到儿童挑促织的场景后,你觉得作者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尝试将作者的情感用文字描写出来吧。”对于能力不同的学生我还设立了其他的练习项目,让学生能有所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大家是否也有过欣赏夜景的经历呢?心情不同,欣赏到的景物是否也会有不同呢?大家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说说你看到的夜景。若能尝试写出和《夜书所见》不同的情绪则更好。”这个作业能考验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有学生便写了自己观看烟花的经历,在诗歌中展现出了自己欢乐的心情,体现出了和《夜书所见》的作者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
化诗为文的活动起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还能让学生进入到自由发挥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诗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展开入情入境的学习,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感悟古诗词。
参考文献:
[1]吴香芬.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探析[J].新教育(海南),2019(13):52-53.
[2]张旷武.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9(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