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中东部一些地区调研发现,当前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向医院蔓延,影响了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职工作,还容易造成虚浮投机的不良导向。
“医疗质量、规培专培、健康促进、安全生产、消防卫生……一年到头,我们医院要迎接的检查有十来次,实在是太费精力。”中部某省一位三甲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教授说,除了检查次数频繁,更令他头疼的,是一些检查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有的检查少则几星期、多则半年前,就会通知医院开始准备。护士便天天背书,各级医生则需背诵岗位职责,并花费大量时间补齐文件资料。但这些准备对实际工作意义不大,挤占了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时间精力,更树立了不良导向。”
多所医院医生反映,一些检查多以留痕数量作为标准,“外科不看手术、内科不看查房”,主查“八大本”。按检查要求,会议记录本、业务学习本、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本、术前讨论记录本、死亡病例讨论本、医生交接班记录本等“八大本”一个都不能少。
一些受访医生反映,当前职称评审过于“轻临床、重论文”,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的职业发展观。这样与实际要求贴近不够的评价标准,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医生的职业目标本是治病救人。但现在有的年轻医生为了评上职称,花费大量时间坐在电脑前查资料、写论文,其实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下病房的时间。”中部地区某神经外科主任、教授说,论文考核权重太高,让有的青年医生忙于论文,轻视提高医疗水平;有的医生“为论文而创新”,有的疾病已有成熟治疗方案,但为了发表论文,就偏要加入新设备、新方法、新名词,造出“创新元素”;个别医生甚至找“枪手”、买论文、购版面。
看似检查多、考核严,却不足以检验真实医疗质量;看似论文多、科研强,却对提升临床水平帮助不大。专家认为,一些地方医院存在形式主义,根源是有关行政部门不重实效的官僚主义作风作祟。应当从不同方面入手,着力完善醫院的检查考核和人才评价方式。 (摘自《瞭望》2019年第13期 徐海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