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研究

2019-09-10 07:22林湘云芮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3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科目校本

林湘云 芮泉

新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增加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因此,构建多样化的、有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新高考制度的必然要求。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如何才能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权,如何才能适应新高考带来的变化,已成为普通高中学校所面临的新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完全中学,生源质量属于三流四流,每届高中600名左右的在校就读学生,高考分数大多数在430-580分之间(中考总分820分),绝大多数学生高考名次排在全市6000名之后,老师勤奋地教,学生勤奋地学,但生源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与高考质量。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学校要适应新高考,唯有在课程设置上多样化。如何做到课程设置多样化呢?三年前,笔者参与实施了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课程设置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对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多样化有些粗浅的看法,在此与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根据差异化的分类,设置多样化的学科课程

加快构建多样化课程结构体系是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客观需要。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高考科目的改革力度相当大,高中学生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固定在一个教室学习的模式,转而需要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科目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级。分层走班教学,随着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学科的课程设置也应随之改变, 为了适应高考科目改革的需要,我校根据差异化分类,设置多样化的学科课程。

首先,在学科方向的分类选择上,适应学生学科方向多样化选择的分类走班制教学成为必然。将过去仅提供文理科两种“配餐”改为“自助餐”【语数外3+1(物理、历史)+2(政治、历史、化学、生物)门选考科目】,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利。为此,学校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分类,如A类课程(学考科目)、B类课程(高考选考科目)、C类课程群(既是高考选考科目,又是大学的学习专业,甚至是今后的职业方向)等,在教学具体实践中设置的学科课程: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或者其他小语种)、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选科需要,自行选择学科课程学习。

其次,在发展水平的分层选择上,将过去按各学科总分来分层,改为按某一学科发展水平来分层。根据学生每个学科的学业基础、爱好程度和高考政策,可以分为学考和高考两个水平层级,这两个层级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层次,以适应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和参加高考的差异化需求,设置学科课程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机融合起来,以学科为轴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

根据差异化的分类分层走班教学,我们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如何设计完善学校课程方案,构建层次清晰、遞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如何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机融合起来, 开发开设选修课程与特色课程,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表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学校课程的设置遵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课程的设置。例如,学校将所有课程的主题,开课空间,人数上下限等展示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状况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等进行自主选课。并且学校对于课程的人数设置上没有形成事先的制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和发展志趣进行选学。学校再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来确定教学班的设置。学校能够充分的发挥一些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的作用。这种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表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具体表现为:一个是学校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和他们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分类、分层次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在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读本、课堂、作业、考试四个环节的难度是不一致的,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整合,实施分层次课程,不固守单一、保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化为主动,指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实践训练等先进学习方式的习惯、氛围或理念。可见,分层次课程的实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建构自己的学习系统,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实现“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二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分析判断建立教学班,满足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而言,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校本课程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与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以往的教学中,实际上教学内容和难度是以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为标准的,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某学科或是某一方面不擅长的学生,会使其学习落后,不能得到肯定和表扬,而对某学科或是某一方面特别优异的学生,会使其天赋和能力得不到发掘和引导,校本课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我校组织各教研组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用于高中校本课程知识讲座资料。如开发了语文《国学选读与实用文体》、数学《数学与生活》、英语《英语阅读与写作》、物理《物理在我们身边》、化学《化学与生活》、生物《生物与环保》、政治《走进国家,关注世界》、历史《历史杂谈》、地理《乡土地理》、美术《摄影基础》等多种校本课程。这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的通过艺术类特长类校本实现特色化发展,有的通过技术特长类校本课程实现特色发展,有的通过学术知识延伸类校本课程实现特色化发展。有了这些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多样化建设的目标也逐渐实现了。

新高考制度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 选课走班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必然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对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教师配置及评价机制进行相应的创新变革,因此,我们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研究方面还得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吕林俊.初中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在选课走班中的实践与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0(7):108.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科目校本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普通高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高考“新科目”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