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勋
摘要:课堂提问是针对学科知识所进行的设问艺术,便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与解题,进而促使学生深入内化知识内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提问技巧来组织课堂教学,全面唤起初中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展开学习、创造做准备。本文将从“设计问题串,串联整个课堂;优化提问时机,保证学生积极思考;整合追问技巧,鼓励学生质疑与创造”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切实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常规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都存在“重知识,轻思维”的教学问题,教师为了快速传授语文知识,突出了自己的讲解活动,使得学生应接不暇地“接收”着语文知识,难以展开自我思考。即便有少量提问,一般也由语文教师按照标准答案自主解答,学生只需安安静静地听课、记笔记即可。这种缺少提问、缺少思考活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初中生陷入了机械、低效的学习状态,根本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先从语文问题入手,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与语文学科规律提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的语文问题,解放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全面质疑、积极解题,以开放、多元、丰富的答案来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设计问题串,串联整个课堂
问题串,顾名思义,就是一连串问题。实际上,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可能只提出一个问题,而有递进关系、层次化的问题串则可全面优化学生的思考状态,促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总结学好语文的客观规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问题串,保证学生可以在一整节语文课上保持活跃的思考状态。
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学中,笔者就从课文内容、写景特点方面设计了问题串,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了课文。首先,笔者以“课文从哪些层面描绘了济南的冬天”、“济南冬天的特點是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复述了课文内容,分析了课文结构,全面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笔者再根据课文的写景特点进行了连串提问,比如“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济南的山”、“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济南的山”、“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济南的水的”,等等。这些问题便于学生全面归纳“济南的冬天”的景物特点,促使学生感受写景散文所特有的情景交融手法,自主鉴赏文章。
二、优化提问时机,保证学生积极思考
提问时机是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展开多维思考。有不少教师会在学生走神、精神萎靡的状态下提问,这不但无法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的兴致,降低课堂提问的实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的时机,在学生精力充沛、产生知识疑问、需要解决重难点时合理抛出语文问题,切实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如在《观沧海》一课教学中,笔者便在教学重难点处提出了问题,“作者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这些感情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整合写景文章的阅读经验,主动、全面归纳课文的写景内容,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感情。如此一来,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探究课文主旨,及时内化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进一步理解作者的观景感受与宏伟抱负。
三、整合追问技巧,鼓励学生质疑与创造
追问与提问密不可分,追问一般发生在课堂提问之后,是学生、教师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所展开的进一步思考。爱因斯坦曾经多次强调了主动提问的重要性,人们也认可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整合追问技巧,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积极追问,促使学生展开全面的学习、创造活动。
如在《范进中举》一课教学中,笔者以“请客观分析范进中举之前、中举之后的行为以及造成这些行为的背景、原因”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阅读分析。有一个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提出了疑问,“难道封建科举制度是导致范进中举之后发疯的根本原因吗?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中举之后都发疯了啊?”面对这个学生的追问,笔者鼓励他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并适时引导全体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少学生认为,虽然科举制度十分摧残人的身心健康,但是压垮范进的也许不是科举制度,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不少学生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如果科举制度不那么封闭,范进也许早已中举,抱负早已实现,因为中举而发疯的事也将不会存在。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问,可以促使初中学生展开多维的、活跃的思考,便于他们及时提高思维能力,切实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课堂提问,以完善的问题、优良的时机、有效的追问,促使初中学生语文智慧顺利生成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新荣.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55.
[2]陈淑茹.引导之法 贵在善问——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式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