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中语文课堂增加些“点缀”

2019-09-10 07:22张建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5期
关键词:生平刘禹锡诗词

张建荣

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是优是劣,可以从老师的立场,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但是,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优秀的语文课堂必定是让学生喜欢的,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将是一生的积极影响。初中学生活跃好动、精力充沛,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易于接受新的事物。语文课可以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些点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一、点缀一:课前五分钟

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在教学上,总是让人觉得很麻烦,因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零碎,且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反复地练习,才能形成永久记忆。如果用专门的课时来讲解或练习,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有效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几分钟,反复练习,积少成多。

1.飞花令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量,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一个部分。初中三年六册语文书,近百首古诗词,每个学期背诵默写十多首,不是很困难。但是如果三年后中考时,还能准确无误地把这些诗词默写出来,就需要平时反复背诵默写了。一般情况下,常用的形式就是通过默写,检查背诵情况,并纠正错别字。但是这样的形式过于单一,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受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这一环节的启发,教师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出一个关键字,以课本诗词为基础,随机抽出两位同学参加诗词“飞花令”的游戏,学生背诵诗词的热情特别高,不但熟练记住课本诗词,还能积极拓展到课外,提高了语文素养。

2.认字解词大比拼

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在广州市的语文考试的内容里,前几题的内容就是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词义的掌握。即便是天天读字词,背诵词语的释义,一旦面对题目,A、B、C、D四个选项,这些词语放到一起,有些学生还是会觉得似是而非,一时难以分清。

教师在刚开学时,提前整理好本学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及其注音、释义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反复读写一段时间后。定期地利用课前五分钟,分小组比赛,快速读出教师PPT上展示的字词的读音,或者解释几个四字词语。如有一個学生读“颛顼”这个词语时,不但迅速读准字音,而且还讲了《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课后,就有一些学生说他们因此去图书馆借了《淮南子》这本书来读,觉得这本书中的故事很有意思,也深刻地记住了“颛顼”这个词语的读音和释义。

课前五分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小点缀,还可以做针对语用题的“即兴演讲”;针对名著阅读进行的“讲故事比赛”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点缀,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培养班级学习语文的良好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点缀二:作者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听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个故事,一定是件格外有趣的事情。中国古代著名的文人,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他们或生不逢时、或贬谪流离、或抑郁不得志。每一个人都有满满的人生故事。作者的生平,在教学目标里虽然算不上重难点,可以不用展开细说。但是作为课堂上的一个点缀,讲个故事给学生听,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孔子曾对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学习前人的诗文,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就容易把握作者在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拓展到与作者同一个时代的不同的文人的生平,从而形成一个对比,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有关刘禹锡革新失败之后,被贬到和县三次搬家的故事,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及两人的性格差异,作为两个小故事跟学生讲一讲,学生还未学习两人的作品,对两人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了。听了作者生平的故事,对《陋室铭》的主旨,学生就容易把握了,也会深为赞赏刘禹锡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在以后再学习刘禹锡的《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首诗时,学生一看作者,就仿佛见到一个老朋友一样,对新学习的诗词也增加了几分兴趣。因为了解过诗人的生平经历及精神品质,那么对新诗词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同样,等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因为学生已经了解过柳宗元,所以对《小石潭记》中的情感也能准确把握了。

唐朝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时期的文人的精神状态,在他们的诗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有很明显的特征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生在唐朝的晚期,他们的生平及思想感情与时代是有很大联系的。再如学习李白的诗词,那么就要把李白和杜甫,甚至“安史之乱”的故事放在一起说一说;学习李商隐的诗词时,就要把杜牧提一提。同样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故事也可以放在一起谈一谈。教师有意识地把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作者进行简单的归类、对比,这些点缀,也许会占用一些时间,但学生饶有兴趣地听故事时,精力是比较集中的,他们在感叹作者的经历的同时,就可以对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文人及其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形成一种大语文的意识。

三、点缀三: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

学生在谈及语文的时候,大多会说“阅读理解”这一块很难,读不懂文本,不知道该怎样做题;或者说作文很难,不知道些什么。做阅读理解的题目,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之外,重中之重的就是要读懂文本,如果读不懂文本,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一篇文章,我们读到的内容,是作者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认识、理解、感悟。与我们隔着日月、隔着山水,仿佛异常遥远。但是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与我们相通,让我们产生共鸣。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适时地抓住文本与我们生活想通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作为一种点缀,进行转换一下,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时,小说的开头写回故乡所见到的荒凉的景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先不说景物描写的作用,而是点名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假期回故乡时看到的景象。有个学生说他们是晚上到的,很惊喜地发现村里有路灯了,走在明亮的灯光下,一家人很开心地说着话,虽然带了很多的行李,却也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家。教师问大家,此时这位同学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再回到课本内容,关于景物描写的作用,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

文本中的内容,教师讲解的时候,或者讲解之后,学生若还存在疑惑,不妨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因为语文中的内容来自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啊!另外,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内容相结合,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跨学科地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任何一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是真正的学习。教师花点心思,运用一点小技巧,给语文课堂增加些点缀,让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变成一个寓乐于学的过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

猜你喜欢
生平刘禹锡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赏牡丹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赠方瑶
曾巩生平
雪浪洪恩生平考略
刘禹锡与《陋室铭》
张谦宜生平及著述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