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彪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何谓修养(即修德),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若不注重修德,可能就会言行失当,严重的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修德其实就是改变劣习,养成良好的品性。修德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日积月累,平时要注重怀仁行德。修身进德,尤其是教师既要博学多才,又要品行端正,为人之楷模。古人云:“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对教师的要求如此之高,教师应该怎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者呢?我从五个方面简述之。
一、学而不厌,提升自己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这句话可见,孔子对于学习并践行是感到很快乐的。通过学习能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也就是说通过朋友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学而不厌更是孔子的所言所为。这样看来,孔子学问的渊博都是因为好学而得。他也讲过自己“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还始终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的学习态度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成为世人敬仰的仁者之师。
二、诲人不倦,营造心境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诲”教诲也,就是教导别人总不疲倦,不厌倦,这是一种修养的目标,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我们老师要做到的,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诲人不倦”孔子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要不哪来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呢?自孔子之后,“诲人不倦”成为古代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诲人不倦”也就被历代教育家不断提及和践行。“诲人不倦”也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为后世百代千代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原则。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老师都应遵循这一原则,不过当下也许有些教师认为工作很累,尤其教育方面缺乏耐心,甚至有时还会受情绪所致,这是要不得的。我们始终要有诲人不倦的心境,乐于教书育人,众所周知,敬业是工作的一种态度,做好工作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工作能力。
三,行止端正,注重形象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老师特别提出的要求,教师的职业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做事中规中矩,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要有一定的造诣,也要求其德行为人的称道,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师要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社会上要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通过道德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我们都要有分寸,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为,不能为,从而达到理想人格,这样才能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注重自己的形象,从而达到正人先正己,正己方可为人师的良训。
四、行忠守信,立足社会
《论语》里对于忠信的强调很多,它是中国文化里关系着能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比如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便是每天这样反观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反省就是反思,反思也是一种修身进德的方法,对人以忠就是要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别人,同时为了立足于社会或成就一番事业,更需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谈到“信”,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言而有信”等等。我们首先要做一个让人信任的人,最简单而最有效的就是“言必行,行必果”,其次要信于他人,老子说得好“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这样可以人人守信,从而成为诚信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忠于内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信于他人。习于学问,把握这些方面的行为修炼,也就是君子的养成,因而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收获美好人生。
五、博大胸怀,具君之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教师一定要心胸广阔,待人接物,宽宏大度,甚至对问题学生也能够包容,耐心教导。使之步入正途。博大胸怀,就是要做到孔子说的那样“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老师就应该像君子一样有旷达的胸怀而不拘泥于物。既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因此無论什么情况下都能无愧于心。始终坦荡荡,这就是一个君子,同时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具备的品德。
以上就是我从五个方面谈到的师德修养,这显然是不够的,师德修养是特殊的,要求又是多方面的。比如还有温故知新,率先垂范,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方面对老师都是有要求的,还望同仁们共同学习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