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海
酿造一份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对厨艺精湛的赫斯顿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不过这回,面对眼前的“外卖订单”,这位英国顶级厨师却一筹莫展。
当欧洲航天局将“订单”送到赫斯顿的手上时,他就知道,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外卖”。一切顺利的话,它们将“搭乘”火箭,冲上云霄,腾云驾雾,最终抵达千里之外的国际空间站,成为宇航员的盘中美味。
等待赫斯顿的是“远在天边”的英国宇航员,他们早就盼着这份远道而来的“外卖”。
由于太空失重,血液经常涌向头部,以致鼻子长期堵塞,宇航员就像得了久治不愈的重感冒,苦不堪言。吃进肚子的食物漂浮不定,永远无法沉到胃底,恶心反胃已是司空见惯。就连不小心打了个哈欠,体内的食物都能随着气流一泄而出。长此以往,食欲不振,不到一周,人体就能流失20%的肌肉。到那时,身体已然被掏空,美食成了填补空洞的绝佳手段。然而,在赫斯顿为太空站送“外卖”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宇航员们望穿秋水等来的并非佳肴,而是索然无味的袋装食品、压缩罐头,味同嚼蜡。这种状态只要持续六个月,就有可能使他们心智下降,视力受损,甚至产生比骨质疏松症严重十倍的骨骼退化症状。
“太空食物不好吃,改善一下吧”,欧洲航天局将满心的担忧和愿望化成一纸“订单”,递到闻名遐迩的大厨赫斯顿手里。他毅然接受这个挑战,“在太空中的生活,绝对算是最最极端的一种生活方式,宇航员们需要吃得最好才行。”
赫斯顿开始到模拟太空舱体验失重的感觉,与仍在地面培训的宇航员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和个人诉求。长期调研后他才理解,这些“背井离乡”的探索者,对于食物的期许大同小异。他们希望在孤独的星际旅途中,能够通过味蕾这把钥匙,打开记忆的盒子,让自己慢慢回味地上的欢乐时光。
这样看来,“完全可以把那些食物做得更好看、更好吃,让他们在享用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细致入微的赫斯顿试图用精心设计的食品包装,来博得疲惫不堪的太空吃货微微一笑。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几滴烟熏油被加入新鲜的鲑鱼罐头里,“这能让他回忆起河边篝火烤鲑鱼的浪漫时光”。特制的香肠洋蔥菜,“将与家人营火烹饪的家庭记忆带到遥远的太空站”。 结果还不错,经过一年的探索,赫斯顿把这份精心研制的“外卖”,如期送到“顾客”的口中。舌尖拨动的记忆,能否将天上人间紧密相连,除了用餐者本人,或许无人知晓。唯一能确定的是,宇航员们用完餐后,将一如既往地探索着地球,而赫斯顿却继续探索着这群太空吃货的味蕾和情感。
(摘自《风流一代·经典》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