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翠霞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小学发现了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同时启发式教学法也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尤其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积极意义。因此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小学科学 教学应用
引言:科学作为小学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全面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与大自然中的事物紧密结合,而小学生正处于科学观、价值观的建立阶段,了解大自然的规律、认清科学的本质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关键。除此之外。科学知识是人类不断探究发现产生的结果,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开展科学教育更是帮助小学生构建探索知识的空间,有效提升其科学涵养。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容
启发式教学法重点突出在启发,同时启发也是教师在授课中必备的专业技能,简单来说,启发就是指对学生大脑思维的开发,需要教师通过正确及时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同时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终学会运用知识。启发式教學法虽然归纳为一种教育手段,但是事实上却囊括了所有能够诱导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而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锻炼,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消化知识、更准确地运用知识[1]。尤其针对小学科学的教育来说,科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应用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知识的熟练掌握以及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不能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应该创新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为根本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强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在学习中养成创造力,最终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通过具体事物启发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最简单的应用方式就是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是图片等与课堂内容有效融合,由于小学生仍然处于具象思维,大脑思维是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因此这种启发式教学更能符合其性格特点。而利用触觉、视觉等直接进行感受的方式让学生更为感性地接受知识,并有所感悟,所以能够发挥更有效的启发作用。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在运用这种感性的启发式教学时,借助一些其他的教辅工具进行启发任务。例如在三年级《身边的动物》这一单元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通过图片能够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到动物、进而找寻到动物之间的不同,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通过提问启发教学
课堂上创设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也能够发挥启发作用。而且提问的方式更能推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更有活力。但是通常情况下,教师都忽略了提问的重要性,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方式很难引发其深度思考。除此之外,提问的次数以及频率都应该有所增加,单一的提问形式或是低频率的提问都难以提高启发式教学的效果[2]。教师一定要适当增加提问的次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最终获得高质量的效果。例如在三年级《土壤》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组成的吗?”接下来同学们就会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有的会说:“土壤里有水。”有的会说:“土壤里有小石子。”然后教师再给出正确答案,进而开展科学内容的讲解。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推动他们认真思考,赋予启发真正的意义。
(三)通过实验启发教学
科学离不开实验。在开展小学科学相关课程中,教师也要注重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实验不仅能够促进思维发展,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理解,因此实验也能够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采用组织课外科学活动、课下调查或是科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3]。例如在五年级《植物的需求》这一单元中讲解植物需要阳光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栽培豆芽,将发芽的豆芽分为两组,一组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组放置在能够遮挡阳光的纸盒中,然后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最后收集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式能够使其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见解,还能够在不断思考、不断观察中得到科学素养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教师首先要明确启发的作用,然后通过利用具体事物、提问、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才能够全方面地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提升,有效提高他们的科学涵养。
参考文献:
[1]李清华,顾长明.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05:52-53.
[2]苗松.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6.
[3]王俊卿.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西藏教育,2015,0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