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
摘 要: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必须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获得。开发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对于促进学校校本研修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课程;实践性培训;校本研修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广大教师接受更高质量培训的期盼。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实践亟需有效引领。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教什么”的知识,还需要具有“如何教”的知识,而“如何教”的知识和技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是不可能掌握的,必须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获得。
2013年5月8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各地“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
2013年6月5日,广东省教育厅在《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师函〔2013〕54号)中指出:“要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按照国家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设符合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重点建设一批实践性培训课程。”
基于此,珠海市香洲区组织部分学校开展了《香洲区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旨在建设一批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在开发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行动对于激发教师学习热情,提高教师面对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和机智,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学校校本研修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确定课程主题,提高校本研修的针对性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旨在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研修活动形式。校本研修涉及研修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管理等多种因素,而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訓课程恰恰是连接诸多要素、实现这些功能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以习得实践知识、经历实践过程为内容,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研修方式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换言之,我区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就是以教师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实践、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实践性知识为主要目的和内容,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型课程。
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以校为本;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指向;以学科为主线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历为研修内容;以实践反思为主要学习活动;以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项目组等为基本组织形式。
在开发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实验学校针对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教学能力而设置的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这些问题必须是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经常遇到、希望解决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课程开发者要对问题内涵进行确切表达,寻找解决问题的前提性条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各实验学校根据调研情况选定课程题目,按照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主要框架进行课程设计,内容包括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研修方式、学习团队的组织与运行、课例或案例、相关资料、学业成绩的评价等。学校集体审议后报课题组,由课题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实验学校接到任务后,就要从本校实际出发,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观察、研讨、个案剖析等方法进行需求调研,了解教师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实践性培训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集思广益,组织教研组或年级组的力量,梳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小问题,深研究”。每一位老师都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切实、具体的反思:在近一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碰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为什么百思而不得其解?然后在教研组会上,大家一起把各自的问题摆出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哪些?进行问题诊断,其中那一方面问题最大?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找出一个带有共性的、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这样,就使校本研修的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了。
如香洲区夏湾小学数学科组经过分析研究,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确定了“教师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增强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素质。这既是一种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也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问题研究。
二、以案例为载体,强化校本研修的过程性
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发展和分享相关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平台。我们要求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开发者“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利用本校教师的课堂实例或教学案例作为课程主题的实证,所选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好”案例,也可以是一个不好的案例、反面的案例,只要能够起到启发作用即可。案例选好后,要加上点评,可以自评,也可以同行、领导评,还可以培训对象评。也就是说,要围绕课程的主题开展课例分析,分析课例中某种处理好与不好的原因,通过对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提炼出课堂教学优化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这就要求实验学校教师围绕课程主题认真上好一节课,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课后反思等环节做足功课。教师要反复磨课,在听取了同伴和专家的意见后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背后潜意识中的教学观念,察觉自己教学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并进一步思考同类课题的有效教学策略,自觉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师在反思后再次上课,有的时候甚至要做到“一课三上”,不断让大家听、评、改,再听、再评、再改,多次往复,达到螺旋式的上升。2017年、2018年,香洲区分别在杨匏安纪念学校、侨光小学举行了“校本研修现场会”,这两个学校的教师分别围绕“小学低年段绘本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基于课堂‘星悦读’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上了研讨课,课堂教学受到了与会教师的好评。
主题课例分析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实现了从教学实践经验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从别人的课例分析中能体验乃至学会“如何上升到理论高度看问题”,再自觉用有效的教与学的理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性培训课程通过重现教师的教学,让受训教师进入情境,通过分析、比较,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提升受训教师的业务能力。
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内容,围绕课程主题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不仅包含了相对静态的学习内容,而且强调动态的学习过程;既提出預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强化了校本研修的过程性。
三、课程内容的实效性,提升了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我区各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活动,由于缺少专业引领,导致工作长期低水平徘徊,研究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不强。
开发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我们要求所开发的课程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效性,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实践性,有学科而不唯学科,支撑案例彰显学科,培训规律高于学科,要满足各种层次不同教师的学习需要。
这就给实验学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所开发的课程主题,加强理论学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主题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辨。在实践过程中以研修内容为主线,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引领下,经历各种活动、特别是实践体验,获得一种历练、体验和经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受训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
同时,我们要求所开发的课程要链接与课程主题有关的资料如阅读材料、课件、图片、影像资料及课程开发者的体会感悟等,设计研讨题目、组织互动探究、检评学习效果,这也要求课程开发者必须对所开发的课程主题了如指掌,为受训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逐步实现促进受训教师解决问题、改善行为、提升能力、发展专业的目标。
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共同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诉求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促进受训教师“学”“思”“做”“研”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香洲四小针对小学英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中每个单元每个模块配备的插图来辅助教学的现状,开展《小学英语教材插图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探索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各个模块插图的有效运用策略及其操作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该课题成果即将由出版社出版,为一线教师节约了大量自己摸索如何有效利用插图的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开发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对于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双重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孔珍.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09).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香洲区中小学教师实践性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批准号2013YQJK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