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王振 高爽
摘 要: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取得成功就业创业的前提基础。进入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主体意识增强,择业倾向多元化,择业期望值高等特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助其成功就业是目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就业观;大学生;新时期;引导
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多元价值文化观念并存,受西方文化冲击,社会各种问题突出显现,“90”后大学生就业观具有可塑性和变动性强特点,在情感状态上不稳定,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出现价值扭曲,责任感差,团队意识缺乏等问题。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观引导显得尤其重要。
一、新时期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因素
(一)受教育者的主观原因
1.自我认知欠缺
在校学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对自我认识没有清晰的定位,对适应社会程度的认知估计不足,往往认为自己能力过人,在就业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另外,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并不全面,对本人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勢、专业对口职业、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就业过程中对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和就业目标。
2.缺乏过强的就业能力和品质
伴随着社会“四个深刻”的变化,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用人单位争相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进行抢夺。多数高校毕业生虽有高学历,但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于现代化信息设备以及电子计算机知识掌握并不是很熟练,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其一点不懂,这很难在工作岗位上胜任本职工作。
(二)学校因素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逐渐升级,部分高校过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短期效益,在专业设置上侧重于热门专业,对市场缺乏调研,对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缺乏了解,因此,在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最终导致产出与需求严重不成比例,出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供过于求的现象。
2.就业指导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过程中重管理,轻服务,对学生在就业过程的职业能力、职业选择、价值取向、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缺乏有效的指导。甚至部分高校没有系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还仅仅停留在选修课程,甚至部分高校在毕业生毕业季时临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就业进行简单的指导,这并不能行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社会和家庭因素
1.社会环境对就业观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产业结构矛盾升级,现实环境差别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尤其是大学生从个人利益发展的角度出发,受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多元化更加明显,这也成为就业观教育的干扰因素。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就业的选择和职业规划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同时还是家长甚至是整个家庭的选择。家庭背景、受教育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认知等对大学生的就业观都会产生影响。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策略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就业观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从思想上指导学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困惑上进行疏解和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但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对现实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拥有坚强的理想信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作为社会人,每个人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当代大学生缺乏的一种的责任感,注重在思想层面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
2.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择业自信心和择业技能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中长期的课程规划,依据学生特点和专业设置特点,有侧重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并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培训师,在择业技巧等方面给予充足的指导,有条件的学校更要开展完备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加大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就业。同时,学校还应塔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用人单位信息,并做好用人单位材料的审核和把关,避免学生在就业过程受到传销等一类组织的蒙骗。但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极大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就业过程显示出绝对的相比较优势。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
社会转型时期,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的聚集,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平时在学校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需要学生在各类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所学内容向现实转化、解决现实问题的一个平台,是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身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职业道德、社会职业操守从中逐渐养成,与此同时,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积极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不断将自身的能力与社会需要能力进行匹配,让学生快速找到自身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尽快缩小差距,提高自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做好就业的准备,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沈阳高校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和对策建议研究》(JG16ZXJYB03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振(1978-)男,满,辽宁西丰人,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王颖(1983—)女,汉,辽宁彰武人,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就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爽(1982—)女,汉,吉林敦化人,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