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教室”,一样的科学课

2019-09-10 20:55宋蔷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5期
关键词:场馆南京导图

宋蔷

案例回放

我校建有500㎡的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少儿地震馆。第一次执教“地震”内容时,我将学生带到场馆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学习,搜集信息。然而,由于场馆面积大,学生无法持续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分散之后,有不少学生“专宠”体验项目,学习俨然变成了游玩,教学收效甚微。

由于我校是防震减灾示范校,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众多途径,对地震有了较丰富的了解。考虑到这一实际,第二次教学时,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片段一:调动已有知识,绘制思维导图

1.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利用对地震的已有知识,画出自己的地震主题思维导图。

2.组内讨论:形成小组初级思维导图。

3.课间思维导图展示,更新思维导图。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平时会利用校园科技馆举行日常参观等科普活动,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多种途径了解地震的部分知识。但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相对独立、零碎的,他们无法自主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绘制思维导图,能呈现学习思考的过程,便于教师分析、了解学情,还能以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片段二:关注时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教师出示溧水地震视频,介绍南京发生的一起地震,提问:地震来了,你害怕吗?(出示汶川地震视频)如果是这样的大地震呢?南京有没有可能会发生大地震呢?学生无法解答。

教师以此为主题,在报告厅进行一场“地震学术研讨会”。对研讨前需要做什么準备,学生提出:需要到地震馆中搜集地震成因、地震带、南京历史地震、地质状况等资料。

之后,各小组组内分工,在地震馆中以画图、拍照、微视频等方式搜集资料,教师补充提供部分材料。

在加工、交流资料环节,学生每人选择不同颜色的彩笔,画下认为有意义的信息。看完后相互交换,意见一致时,在旁边打钩,再汇总有用信息。

小组内按顺序依次发表观点,后一位提出肯定或补充意见,小组总结。

全班研讨时,各小组依次分享观点,其他学生提问、质疑。

师生最后总结到,南京目前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从身边的地震现象到伤亡巨大的地震视频,双重视听刺激,将学生带入浓郁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动机。

有了明确的研究任务后,学生在地震馆学习时,就会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图文、电子资料等方式,更好地发挥了场馆资源的优势,有效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情认知与理性认知的融合。

在“地震学术研讨会”中,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和互相碰撞,并基于平时的知识经验,对南京地震资料进行一系列分析,实现知识间的整合与关联,他们开始建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将来的学习提供更丰厚的经验背景。

片段三:展望未来前景,保持研究热情

教师介绍,南京目前没有发生破坏性大地震,但是地下能量的酝酿往往需要经历数千年,我们仍然要清醒地意识到,南京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

学生结合前期通过地震馆、科普书籍、网络等多途径的了解,提出应对措施,如及时监测地震、选择抗震房屋、掌握逃生技能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地震了解越深入,灾难真正来临时,就会愈加从容。教师同时给学生介绍,预报地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千百年来,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出示“张衡一号”视频)。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地震研究的最前沿研究——“张衡一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场馆资源、校本资源等资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科学的研究是无止的,教师应当保持学生地震研究的热情,教会他们树立应对灾害的正确态度,并掌握防震减灾的技能。

教学反思

场馆是为一定教育目的设计的,其丰富的内容为孩子学习科学提供很好的资源。科学课“遇上”科普场馆,不应当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物理环境的叠加,教师应当关注,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场馆资源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他们的体验感。

1.提出新的疑惑

在场馆中,大量的内容和可以动手操作的展品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参观并不只是获得特定的知识,还在于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方法之一,便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疑问”,不断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教师采用不久前发生的“溧水地震”视频,将学生置于“南京会不会发生大地震”的真实问题情境中,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有迫切要求进入对“地震”的学习,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学生主动分工,进入场馆中搜集资料,提出假设,观察、重审资料,推断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保持其研究热情。

2.组建学习团队

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场馆学习面积大,学生更偏重自由选择。不同的学生除了有不同的前概念基础,还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偏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展览内容的方式,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生真实有效的学习?组建学习团队是提高场馆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过程中,时常有个别学生游离于任务之外,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任务分工,分批发布研究任务,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每个孩子用不同颜色的画笔,划出有用信息),加强汇报方式的指导(如组内按照1~4的顺序依次回答,后一个同学对前一个同学的观点提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见)等。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在面对任务时,都能参与其中,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引入思维导图

在较大面积的场馆学习时,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且馆内的内容相对固定,素材丰富,内容难度深浅不一。在进入场馆学习之前,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过,如果只是让每个小组完成一份指定的学习单,虽然效率有所提高,但不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的话,学生找资料、交流,就会流于形式,他们将很难把地震馆搜集到大量信息进行整合,主动关联。

教师引入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促进他们将场馆资源与已有知识关联起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并在交流、完善、补充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研究兴趣。

4.加强交流分享

科学课学习中,全班的交流研讨尤其重要。学生之间观点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与他人互动,不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还可以激发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地震学术研讨会”中,每一次的生生、师生分享,都在促进相互质疑,再通过交流分享和互相碰撞,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重构。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概括、分析,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建构出新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场馆南京导图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南京大闯关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