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霞
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重,喜欢与老师打“对手戏”,正面交锋有时往往会搞得师生关系紧张,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有时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意外效果。
我所教的班,孩子多、年龄小,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每次我转身板书时,学生们总爱和我“玩猫腻”,明明听到他们趁机小声讲话,可当我回过头来时,只见他们又端坐着装模作样了,虽然能听到是哪一部分学生在违反纪律,但却看不出是谁,有時候真是让他们搞得挺烦,问起其他任课老师,也都有同感。为此我决定召开一次班会,和学生一起商讨如何做到上课不做小动作,不乱讲话。
“如果你是老师,班内经常有乱做小动作,乱讲话的同学,你打算怎样对待他们呢?”我的问题刚提出来,许多同学想都不想就举起了小手:“让他站着听课”“把他请出教室,别影响了其他人上课”“罚他打扫卫生或者多写作业”……孩子们的发言个个慷慨激昂。我不禁想,真是一群单纯可爱的孩子,发言的不少学生在平日里也是“话匣子”,竟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对付“自己”
这时班里的“点子大王”陈佳炜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让他说个够”。刹那间,台下的孩子爆发出了一阵笑声,面面相觑,小声嘀咕着——这是什么鬼主意?“我们班不是有些同学爱讲话嘛,他们有时候不听老师的劝告,那老师还不如每节课上留出几分钟比他们讲话呢!”陈佳炜解释道。
别说,这个想法还真是挺独特,我心中暗想,平日里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见有多大的成效,不妨就试一试。最后,我和孩子们接受了这个有创意的想法,规定课上先留出五分钟时间作为“开讲时间”,五分钟时间到,孩子们便再也不能乱讲话了,如有违反,严厉“惩罚”!
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第一周的实践。第一天的语文课上,我刚刚宣布正式“开讲”后,孩子们很兴奋,你说我说大家说,说话声音几乎要把屋顶震破;第二天照旧,兴奋劲儿不减;第三天开始,便没有了以往火爆的场面,偶尔几个悄悄讲话的也因为多数孩子的安静而自觉停了下来。接下来的两天,孩子们都闭口了,这时我继续要求他们使劲说,因为我们一周的约定活动还没结束呢。就这样勉强过了一周。
当我宣布第二周继续实施时,立刻遭到了所有同学的反对。我想,经过一周的实践,孩子们显然已经厌倦了。打铁还需趁热,我马上和他们约定:如再有上课乱讲话的现象,我们就继续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意,于是我们又一次举手通过了“决议”。从那以后,我们班纪律竟然好了很多,课上偶尔有说话的,也会惹来其他同学的‘白眼”
“班级开讲”,顺应了“民意”,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这让我懂得:有些事情我们不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顺应学生的意愿,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