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初探

2019-09-10 17:06王海燕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5期
关键词:观察法科学课事物

王海燕

摘要:观察是进行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观察的重要性出发,通过总结小学课本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论述教师如何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0引言

观察是通过视觉来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对其进行深层探究,也就是说,观察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手段与方法。同时观察又是美国科学进步协会科学教育委员会定义的八个初级过程技能中排在首位的技能[1],这也充分的证明了一切科学探究都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实际上,我们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观察,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小学生技能掌握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对于事物观察的目的性也不够强烈,于事物的观察主要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事物所持有的好奇心。而一旦好奇心消失,对事物的观察也就停止了。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度认识并探究事物的真理。因此,加强对小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1.小学科学课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求

科学课是通过为学生们提供大量丰富有趣的素材,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与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中所涉及到的实验观察主要包括自然实验观察、定性实验观察以及定量实验观察三类,主要通过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整体观察法、特征观察法等常用方法进行实验观察[2]。在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中有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这也是教师用来培养学生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3]。

2. 教师如何通过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智力都比较活跃,但是又没有充分发育,教师在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充分的利用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探究的问题。

(1)教师具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动性

鉴于教师在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教师的意识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就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具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动性,而不仅仅是依赖于科学课程的课本,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教育。本身观察就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内容,因此教师就也应该适当的脱离课本,大胆创新,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拥有了好奇心,自然就会有观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新奇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入门学习《观察与比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恐龙模型、小猪佩奇模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观察其大小、长短、颜色之前的区别,营造融洽、热闹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得顺利的完成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此外适当的鼓励时让学生兴趣保鲜的有效手段,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一直受到挫折,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消失。例如在观察牵牛花的時候,由于学生刚接触这一事物,不论其描述的观察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预期要求,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才不至于打消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重视观察对象的选取,保证观察行为的持续性

观察能力的培养看似一门简单的教学过程,但其中包括很多细致的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要根据课程时间、受教育人群的年龄及性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观察对象。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主要是调动其看、闻、听、摸、工具使用几种基本技能;对于中年级的同学要求其能够自己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要求其观察后可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融会贯通。这些都是教师在选取观察对象时的依据。

(4)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观察

由于一定的资源限制,并不能完全满足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可以充分的探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观察行为的发展。实物教学、模型展示、视频动画、图片展示等都是帮助学生更好观察的手段。例如在向学生讲述《细胞的构成》这门课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视频动画和模型展示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和体会细胞的构成。采用这样的方法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提高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观察并不是“东瞅瞅,西望望”,而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逻辑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例如在向学生讲授《蜗牛》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特征观察法来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同时进行特征描述,同学们在沟通交流中掌握了蜗牛的特点。再如指导学生对水进行观察时,就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来对水进行全面观察,从而总结交流水的特征。

(6)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后总结,融会贯通

观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观察后归纳总结是对能力的一种升华,在这一过程中,记录是帮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更加细致,更加全面,而描述则是帮助学生对于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总结,通过科学的语言来全面的描述出观察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对事物的研究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侧重于指导学生通过绘画、字母、数字等方式实时记录观察结果,便于观察后总结。

结论:

观察是进行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才能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理解事物。观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必须重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阿娜. 小学科学课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 教育观察, 2012, 10, 92-94.

[2]姚叶青. 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 4, 57-58

[3]李阳.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9, 158-159.

猜你喜欢
观察法科学课事物
难忘的科学课
如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挑战臭豆腐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单独中的洞见
洛伦兹力问题中运动半径的求解策略
函数值域(最值)的几种求法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