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慧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要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可划分为奠基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四个阶段。这些阶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道德建设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应与依法治国共同发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引领,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需求相结合。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29-03
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已经走过了四十年。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进步与不足都是我们宝贵的经验财富,对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深入发展。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划分为奠基阶段、曲折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奠基阶段
1978年,为了全面整顿,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全国对真理标准进行了重点讨论,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这为道德建设创建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继1979年叶剑英明确提出“社會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命题后,1982年9月,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有了更深层次、更立体的思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但需要较为完善的、成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政治生态,而且需要脚踏实地,这一点尤为重要。实干兴邦,实干也兴德。这一时期道德建设实践形式是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人们的素质。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曲折发展阶段
从十三大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轨道。在国内,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趋利价值取向,道德建设发展的大局一时难以全盘掌握。经济是基础,道德是经济的反映,在市场经济昂首阔步前进的时候,新的道德原则也悄然随行,人们开始迷失自己。党中央在1986年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一概念,厘清了道德建设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由此拉开了“两个拳头都要硬”的道德建设新局面。在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趁机加大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妄图彻底摧毁社会主义阵营。党和政府提高了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于1996年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为了遏制“黄赌毒”这一长期存在的丑恶现象,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扫黄打非除六害”活动。这一活动具有特殊意义,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阶段
从2001年到2012年,党和政府开始关注公民道德建设,也积极探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法制化脚步大大加快的同时,社会领域还存在不合法,非法调查和其他违法行为等问题。2001年春,江泽民指出在加强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将道德规范的自律与法律的约束结合起来,促进人们素质的提升。2001年9月,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开始了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的新征程。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坚持、一种爱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同时,党和政府以诚信品质的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各地开展了诸如诚信考试、信用记录、宣传教育等各种形式的诚信活动。时代召唤着主流价值观的出现,2006年胡锦涛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注入了灵魂。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发展和人民道德发展之间的现状是不平衡的,进行道德建设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习近平结合时代特点,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创新发展。首先,以德兴国是新定位。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有快速发展的经济,还需要有道德素质高的国民。伟大精神、高尚品格的国民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强有力后盾。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经验,针对新矛盾,将“以德治国”提升到“以德兴国”的战略新高度,表明了党对道德可以兴国立人的肯定和重视。其次,习近平总书记为道德建设做了干部带头、全民参与的新部署。道德建设,是一个全民共建共享的工程,需要公民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全体国民共同担当,共同完成。党员干部是鲜活的正能量,也有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发挥带头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网络道德这一道德建设的新领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接收信息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网络成为公民随意发泄的场所;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肆宣扬各种错误价值观,使一些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动摇。我们要将互联网这一媒介利用好,发挥网络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总结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道德建设历程,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反思这四十年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验。
1.道德建设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
社会主义道德要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我国是为绝大多数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决定了我们的道德建设是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社会发展,为其他工作的完成形成辅助力量。我们的道德建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德建设,而不是为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要摒弃利益至上、自私自利的观念,防止被资本主义思想腐化。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告诉广大人民群众,我们今天所讲的道德,是一种使社会主义的新道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道德。坚持以社会主义方向为道德建设的根本前提,就是要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我们的网络媒体和文化产品努力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我们的人民积极传递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把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作为社会与人生最重要的标准来律己,把坚持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严守这个底线。
2.道德建设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道德建设建设的是人的思想道德,人民群众在哪里,道德建设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多是从国家、社会这些整体来进行的,改革开放后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概念,将道德建设的重点放到公民身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是指人民群众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主体、客体两重角色。道德建设的主体是指每个群众都是这项工程的参与者,可以在这一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道德建设中来。群众可以自发举办道德实践活动,形成巨大的合力。道德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要想完成得好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配合。道德建设的客体是指人民群众是道德建设的对象,一切活动都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目标,要围绕人民群众展开。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是人民的道德,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才是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重点应突出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本质。要反映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上的一致性,凸显出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统一性。
3.道德建设应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道德建设启示我们:一味提高经济水平并不足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固然是基础,但精神文明的发展却可以保持其向著正确方向前进,二者缺一不可。还有一个问题需正确认识:经济决定道德,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过来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无论是只注重经济还是只推动道德建设,都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二者兼顾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4.道德建设应与依法治国共同发力
道德是人们趋善、行善的心理和实践活动,发挥作用要靠内心的信念。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道德自人类社会出现时就相伴产生了,先于法律条文;从使用范围来看,道德是一种柔性规范,更能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调节管理的范围比法律更广。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而法治作为另一种治国手段,必须有道德为其提供文化滋养。法律所规定和宣传的内容给了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是人们同违反道德行为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法律不同于道德,在具备扬善的功能外,在惩恶方面比道德的力度更大。法律为道德加入理性的因素,使人们对待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同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个人可以不崇高,但必须守法。德治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只有合法的德治,才是有效的德治。德治和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翼。新时代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开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征程,仅靠道德的教化功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实现法律和道德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道德为法律提供文化滋养、法律为道德确保底线,只有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二者最大功效。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展望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更加严峻,我们应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时期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道德根基。
1.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美好”是一个充满主观色彩的词语,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因人而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只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不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还需要有崇德向善的社会道德风气,这是美好生活的德行要求。在一般意义中,讲道德和善良是一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向善的本能,并且崇德向善的生活是中华民族一直在追求的:无论是古代的仁、义、和,还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思想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日常需求日益广泛,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方面的满足,还需要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条件,这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这些都需要借助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完善的社会制度、高度的精神文明、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实现。其中,先进的思想道德是其他方面实现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因为道德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为人们处理日常的经济利益关系提供指导;另一方面,道德不是一个永恒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道德实践活动会不断深入,就会相应地会产生新的道德需求。此时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时代之需、民心所向。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要为美好生活注入“德性”因子。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从理论渊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道德思想,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状况最终形成,是当下中华民族的“生命线”。从现实背景来看,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一些负面现象以及国际环境上西方国家用各种显性、隐性手段对我国进行的意识渗透,确立一个我们国家的“生命线”就显得尤为重要。道德建设是一种反映时代要求和特征的实践活动,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指导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建设指引方向,规定任务;另一方面,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尤其是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更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细则,具有广泛的民族认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理论,更要落脚实践。核心价值观的一但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一稳定性的特点是和其形成过程缓慢相关联的。各行各业、社会的每个公民都应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面临道德难题时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党员干部、青少年、文艺工作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做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军者。
3.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需求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所在,其中蕴含的关于修身、治家、为政的道德理念更是当今我们的立世之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规范对现在的道德建设仍有指导意义。新时代的道德建设要从中汲取精髓,但不是简单地搬运移植,而是结合时代背景,对其中的伦理蕴含推陈出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道德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代,随着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必然会与现在的社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其永葆活力。创造性转换是指传统文化在内涵上、形式上要结合时代要求实现转型,符合新时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人民需求,做到与现代社会接轨。创新性发展则是比创新性转化高一个层次,这是立足传统文化而又高于传统文化,其目的是发展。要进行创新,提炼出可以融入时代的思想观念。这二者是互相联系、但又有时间先后的两个阶段,必须先将道德文化进行转化然后再进行创新。总之,糟粕和精华是相并存在的,对待传统道德文化时需要擦亮眼睛,坚持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指导下,结合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更好发展,对道德的要求也会更高。我们应利用这些规律,结合时代特点,推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责任编辑: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