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作

2019-09-10 07:22阿顿·华多太
青海湖 2019年2期
关键词:姨母格萨尔艺人

在整个藏区,一个女人若坚持做《格萨尔》艺人,几乎是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尤其在牧区。繁重的家务,足以使她们放弃自己,放弃一切爱好和志趣,毫无怨言地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佛教教义中的利他思想和自足意识,会使她们随遇而安,轻易放下自己曾经抱有的奢求与期望。但是在有着这样一个普遍意识的藏区里,出生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德尔萨昂毛,出于对《格萨尔》说唱艺术执着的热爱,始终没有选择放弃。凭借着自己的韧性与禀赋,最终成为果洛地区《格萨尔》说唱艺人中的凤毛麟角。

9月的高原,天空不再有低浮的云朵。我们采访组一行从大武滩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此时的果洛,尚未呈现出金色的犹如“尼泊尔地毯”般的高贵与华美。换了妆容的土地常被牧人誉为“融化的酥油一般的草原”。这个季节的风景显得庄重,与夏季的美景截然不同。大自然的造化,使道路两边的广袤草原幕布一样徐徐展开。映入眼帘的画面,比夏季更加迷人。柔滑舒缓的草坡,像膘壮马背上闪烁的金色曦光,远远望去,起伏着虎背斑纹般的动态美感。

昨夜在玛沁县制订采访计划,得知甘德县的主要采访对象是两位女艺人。因玛沁县的采访对象早被同伴选定,我只有在甘德县选定一位自己觉得有挖掘价值的艺人。从未接触过女艺人的我,闻知这样的消息后,便已有了隐隐的期待。以至于这一路上,便开始在脑海里勾勒一位女艺人的形象,揣测她将会带给我怎样传奇的经历。

采访地点被安排在紧靠甘德县政府的一处所在。在房间内没有坐等太久,甘德方面约定的两位女艺人便欣然而至。她们当中,一位身材较矮,体态纤巧;另一位中等身材,体态适中。据带队人员介绍,前者属于神授艺人,后者属于说唱艺人。所谓神授艺人,顾名思义,就是那种被“神”赋予说唱或写作能力的艺人,大多有通灵的本领。而一般意义上的说唱艺人则需依靠天赋,有一定的才艺表演能力,诸如歌唱家或演说家一类。除此之外,《格萨尔》艺人类型中,还有圆光艺人、托梦艺人等诸多类型。

我的采访对象德尔萨昂毛,便是一位神授女艺人。

工作人员为我们沏茶的间隙,我暗中观察,发现眼前这位“神秘”的女子神情略显疲惫,淡褐色脸颊像被破坏的玛瑙抛光面,有些粗糙黯淡。她的神情,以及一身非常普通的青布藏袍,使她看上去更像一位普通牧家女,而与我想象中的艺人形象相去甚远。

在此之前,我曾接触过神授《格萨尔》艺人,都为男性。他们一个比一个仪表堂堂、雍容华贵,以一副与众不同的派头亮相于众多镜头面前。他们的装扮与神态,在我的脑海里久已成型,似乎成了这类《格萨尔》艺人的必备标准。据我所知,这类艺人一般都自称童年时有着奇异的造梦能力,尔后生病。梦中得到过某位神祇、格萨尔王或某位战将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寺院喇嘛诵经祈祷,为之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具备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说唱天赋。

采访开始。

德尔萨昂毛首先诚恳地说,她没有什么“神性”,只是一名普通的牧家女。这恰好迎合了我对她初步的粗浅的判断。当我试图用“神授”这一概念打探她内心世界的虚实时,她却始终没有跳进我预设的“陷阱”。对于所谓的“神性”只字不提,完全不同于那些神秘莫测的艺人。随着交谈的深入,她的神情逐渐放松下来,语气变得铿锵有力。应答我提出来的问题不假思索,出口成章。目光有时清澈如孩童,有时神采奕奕如智者,一扫先前那略显呆板而忧郁的印象。说明她的骨子里其实是一位富有睿智、活泼而高傲的女人。她越是淡化自己的“神性”,便越发让我感觉到她的与众不同。

她从她的出生开始说起。

德尔萨昂毛出生于1973年的冬天。纵观整个果洛历史,1973年的甘德方兴未艾。早在1958年,果洛藏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后改为果洛藏族自治州政府),设立于甘德县麦仓地区,距离德尔萨昂毛家族的牧场不远。德尔萨昂毛的出生地,叫做丹隆沟。深沟内的多杰扎炯神山,据说是她的“杰拉”。“杰拉”指的是她个人的守护神(藏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杰拉”,为出生之神,通常被称为守护神)。按照行政区划分,德尔萨昂毛属于甘德县柯曲镇柯曲村德肉牧委会人,所在地距县城只有四五公里路程。尚在娘胎的时候,母亲便已为她确定了此生的方向——寄养给她的姨母。据说母亲刚得知自己怀孕,就和姨母有了这样一个亲情的协定:如果生下的是女儿,作为养女要寄养给姨母(因为姨母和姨夫不能生育)。德尔萨昂毛长到4岁,父母依承诺行事,把她送到了姨母家中。姨母家住离甘德县近二百公里的州府所在地。姨夫是州藏医院的一位大夫,姨母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藏族习俗中,把这种送孩子的行为叫做“送布噶”,意思是送子分子的意思,这种习俗说来话长,来自非常古老的传统,恕不赘述。

果洛州玛沁县大武乡作为州府所在地,当属全州最先步入现代化的地區。德尔萨昂毛在此生活了两年,转眼到了入学年龄。当时的牧区,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牧民把送孩子上学,看做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但姨母和姨夫毕竟在州上生活了一些年头,比起基层的牧民来说,也算见多识广。送德尔萨昂毛上学,他们没有任何迟疑。出于尊重,他们还是把要送孩子上学的意愿,捎话给远在甘德县的她的父亲。父亲听到消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理由非常简单:送女儿去学校,会荒废草原上学习放牛、挤牛奶、打酥油的大好年华。她能学会写几个字,又有什么用?

“自那以后,每年春夏两季,我都会被要求送到牧区老家生活。由于父亲的反对,我始终未能上学。”德尔萨昂毛用略显惆怅的语气说道:“但这也许是我的幸运吧……6岁那年,我开始在家乡接触到《格萨尔》说唱艺术。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格萨尔》说唱艺人,他对这门艺术的喜爱程度可以拿痴迷二字来形容。每当夜幕降临,周边草场上的邻居都会聚集到我家的帐篷里,听父亲说唱格萨尔王。第一次接触《格萨尔王传》说唱,我便有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我的记忆力特别好,听过一遍,便能过耳不忘,有模有样地在大人面前学唱出来。每当我学唱出大段的唱词,乡亲们无不感到惊讶。”

在被誉为“格萨尔说唱村落”的甘德县,德尔萨昂毛的家族被称为《格萨尔》说唱世家。追溯德尔萨昂毛女士的家族历史,最早是她的太爷,当年以精湛的说唱技艺享誉整个甘德草原。在以《格萨尔》说唱艺术为荣的家族传统的影响下,她的父亲也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艺人。毋庸置疑,德尔萨昂毛的成长经历,因有着这样一片被《格萨尔》文化深深滋养的土地,而显得根深蒂固。当地人对这种文艺形式的热爱,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爱好来形容。《格萨尔》说唱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是唱响在他们血管里的生命之歌。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散发出《格萨尔》文化的浓郁气息。

“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在对着书本说唱,这使我强烈意识到识字的重要,便产生了想要识字的念头。我把这种愿望悄悄告诉给姨母,因为在我的牧区老家,并不具备识字的条件。姨母闻听,很是欣慰,或许我未能上学,也是她心里的一个遗憾。三十个藏文字母和几十个汉字,都是姨母教我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学会了,但教完我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姨母便显得无能为力。她也没什么文化,这是她能够掌握到的全部知识。自那以后,我只能自学。寻来各种《格萨尔》的读本,从中比对所学的字母,并牢记每个字的读音。慢慢掌握了藏文的拼读方法,也学了很多语法和正字。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不到一年时间,我的藏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一些说唱本,不仅能背下来,也能默写下来。”

“在我学唱《格萨尔》的过程中,格日尖参等老艺人给了我很多关照,送了我不少书……不长的时间,我便能背诵所有《格萨尔王》的说唱本。借由这些唱本,使我更加信仰莲花生大师和格萨尔王。尤其是对格萨尔王,仿佛受了他的洗礼。每当想起格萨尔王降妖除魔的英雄故事,便会令我热泪盈眶。邻国大将丹玛之死的那一段故事,一度让我感受到亲兄弟死去一样的痛苦。”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德尔萨昂毛的家族,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莲花生大师在他们的信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格萨尔王又被认为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这使得他们把格萨尔王崇拜以及佛教信仰,完全融会在一个体系里。在他们眼中,格萨尔王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位存在于他们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守护神。

德尔萨昂毛12岁那年,母亲去世。这一年冬天,姨夫从别人手里买来三十几头牦牛,让德尔萨昂毛放养。自那以后,她成了一位实实在在的牧女,放牛成了她的任务。

“在当时,除一些《格萨尔》说唱本外,我还背会了很多拉伊(情歌)的书本和民间故事。白天在山坡上放牧、看书,召集伙伴们在草原上自导自演《格萨尔》戏,往往我都会是主角。很多时候,我感觉戏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情节,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曾经的亲身经历。

“那时州上经常断电。断电的夜晚,姨母就让我给她讲故事,每天晚上都要讲到她昏昏欲睡为止。所以我喜欢那样断电的夜晚,那样的夜晚能够满足我说唱《格萨尔》的欲望。有一天晚饭后,姨母打开电视,看起电视剧《封神榜》来。那电却像赖着不走的客人,始终没有断,吸引她看得越发入迷,显然不再有听我讲故事的需要。我便故意在她旁边又说又唱,以引起她的注意,她却毫无反应。见不奏效,我灵机一动,跑到外面用一根棍子把家属院锅炉房里的电闸给扳了下来。‘赶’走了电,我若无其事地走到姨母身边。听到姨母叹了一声,问我,昨晚把《囊萨瓮波》讲到哪儿了?

“我13岁,能够背诵《霍岭大战》《北方降魔》《朱固果宗》《梅陇猴宗》《穆尼马宗》等十几本《格萨尔》说唱本和很多常用经文诵本。除《格萨尔王传》外,无论是日常诵读的佛经读本,还是拉伊(情歌)和民间故事等书籍,凡是形成文字的东西,一旦入手我便爱不释手,一定会通读到倒背如流的程度才肯罢休。

“到了16岁,除多种《格萨尔》说唱本,我还背会了《愚贤经》《莲花遗教》《五部遗教》以及八大藏戏(八种民间故事读本)和《说不完的故事》等读本。当时的记忆力,已达到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地步。有活佛认为,我是具有九慧的天赋,具备了成为空行母(女修行者)的条件。”

的确,记忆力能达到德尔萨昂毛这样的水平,确实非同一般。粗略估算一下《愚贤经》《莲花遗教》《五部遗教》以及八大藏戏和《说不完的故事》这12个读本的字数,总字数至少在100万字以上,其中还不包括她背会的那十幾部《格萨尔》说唱本。

“要说我的记忆力,我讲个故事给你听。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同铺睡觉,姐姐知道我喜欢讲说故事,就问我,能不能讲说几首拉伊(情歌)给她听。结果,我把一首又一首拉伊背诵给她,直到曙光照亮天窗,一夜未眠的姐姐惊讶地告诉我,你已说了四五百首了。

“我16岁那年,再次失去一次求学的机会。你藏文基础这么好,为什么不去上学呢?了解我的人,都会这样问我,这样的疑问形同鼓励。当时州民中开始招录初一学生。很多人认为我的藏文基础高于五年级的在校生。在邻居叔叔阿姨的催促下,我向姨母和姨夫说出想要上学的愿望。可是这一次,姨母姨夫却没有让我如愿。当时一直由我放养的那群牛,已成了这个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来源……我的上学梦再次破灭。每天早晨和傍晚,放牛出门或赶牛回家的时候,都会遇到上学和放学的伙伴,这时候我总会流下伤心的泪水。

“放牛的日子,我怀中揣满《格萨尔》、经文小册、小人书、拉伊等各种各样的读本。那个时候,路遇挖蕨麻或集中念经的人群,他们常常会请我讲说故事。我乐此不疲。要么说唱《格萨尔》片段,要么坐在高高的草坡上,给他们讲经说法,扮演上师的角色。现在想起来真是有些可爱……从此我的名字逐渐在草原上传开。有人给我起了个绰号:果女一串珠(意思是,我拥有说不完的像串连的珠子一样多的故事)。后来,一位知名活佛赐给我一个名号:董妮曲钟(空性法灯)。得到尊者的认可,更证明我在《格萨尔》说唱方面具备的惊人天赋。”

谈到为何如此信仰格萨尔王,德尔萨昂毛讲起她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一次放牛的时候,我读着《格萨尔》,在一个旱獭洞口睡着了。当我醒来,天色已暗,周围围了一群野狗。野狗龇牙厉目,令我十分害怕。我尖叫着向它们抛石头,可是那些野狗,非但没有退去,反倒向我发起围攻。不得已,我开始闭目默念:请格萨尔王救我!请格萨尔王救我!当我睁开眼睛,发现奇迹降临,野狗群竟然垂首走开了。还有一次,我路过一片陌生的草场,一只凶猛的藏獒像山坡滚落的巨石向我直冲过来。平坦的草地上没有可躲避的地方,眼看它离我不足几十步远,双腿打颤的我,又闭目念起格萨尔王的名字。那只狗冲到我面前,竟不可思议地变得乖顺起来,围着我转了三匝,然后向不远处的羊群冲去。几个成年人手拎打狗棒,惊叫着从远处跑来。他们见我毫发无损,非常惊讶。说那是只恶狗,伤人成性。你这个小姑娘,简直太走运了。

“那一年我父亲去世,也许是因为悲伤过度,我也大病一场,多方求医问药无果。绝望的家人眼看我将要撒手人寰,只能为我准备后事,我却奇迹般生还。此后的几年,我都会犯同样一种病。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次犯病前一夜都会做同一个梦,梦见自己伫立在一片奇异的花海中央。我始终认为,那是我身处于《格萨尔》中的某一个场景。

“就是在生病的时候,即便白天,我也会时时进入梦幻般的《格萨尔》的境界。记得有一次,我独自在山沟里行走,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另外一个场景。左手提一只金奶桶,右手握一把金舀子。远处一顶硕大无边的黑帐篷,铺天盖地。我走到帐篷旁,把一桶曲拉摊晒在牛毛毯子上……这不是梦,绝对不是梦,却和做梦一样。等我醒来回到现实中,冥冥中总会觉得,我是不是梅萨·彭吉女仆的转世。

“接触《格萨尔》说唱开始,我便十分迷恋梅萨·彭吉这一角色。每次召集伙伴表演《格萨尔》片段的时候,自己会无一例外扮演梅萨·彭吉。在《格萨尔》中诸如阿达拉毛、珠姆、噶萨等这些女性人物当中,梅萨·彭吉是我唯一崇拜的偶像。那个时候,我在街上或者在其他地方看到了美女的图画,自然会把她们认定为梅萨·彭吉,她是美的化身。我根据这些印象,开始有针对性地写出一些关于她的赞美词。有关《格萨尔》的写作,说起来应该发端于此。这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念头,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梅萨情有独钟。”

这里仍需要解释一下:梅萨·彭吉乃格萨尔王的十三妃之一,其地位排行第二,列于珠姆之后。据传,她为帮助格萨尔王拯救众生,做出了很大贡献。她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神,是格萨尔王真心喜欢的女人。在《格萨尔》中,她因颇受格萨尔宠爱,引起邻国第一美女珠姆的妒忌。梅萨·彭吉在格萨尔王修学大力降魔法期间,被黑妖鲁赞强抢为妃,九年后被格萨尔王救出。著名的说唱分章《降魔救妻》,讲的便是这个故事。梅萨·彭吉帮助格萨尔王降伏四方妖魔,安定三界之后,随其返回天界。

很多神授艺人都认为自己是《格萨尔》中某个人物的化身,你不觉得自己是梅萨·彭吉的化身吗?此时我打断她的讲述,这样问道。

她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自小我对梅萨·彭吉的喜爱程度,只能用敬仰来形容。在我的家乡,由于《格萨尔》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对于里面的各色人物,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说着各自的评判。当有人对梅萨·彭吉做出负面评价或诋毁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受辱的感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我才下决心给梅萨·彭吉立传。我认为她是完美的,不应该被任何人评头论足。”

“我对梅萨·彭吉的感觉非常奇妙。每当想起她,就会有画面不断在眼前涌现,我开始尝试将这些同梅萨相关的画面写下来。其实这样的想法,我16岁时便有了。当然,在这之前,我也对格萨尔王以及邻国诸位大将,珠姆、阿达拉毛、噶萨、蒙萨等等写过很多的赞美词,但那只是一时的宣泄。那种宣泄总会让我感到意犹未尽,无法与我想要表达的东西相匹配。随着时间的延伸,我会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写作冲动,好像一座休眠的火山,让我夜不能寐。”

“由于家务繁重,我的写作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时断时续。几乎每一天,我都在重复这样的劳作——凌晨3点,起床给三十几头奶牛挤奶,这个工作往往要进行到上午八九点钟;准备早餐,打理三个孩子的起居;随后开始张罗午饭,晒牛粪;再下来是圈牛,给牛喂草,给牛犊做饲料,顺便还要顾及丈夫的赛马活动;晚饭之后打酥油……等干完这些家务活,我已筋疲力尽,只想倒头便睡。冬季的夜晚,我才稍有闲暇。晚饭之后,我便坐在火炉旁,把本子平铺在膝上,开始埋头书写。只要我拿起笔,所要写的内容便会不断以画面的形式在我脑海里浮现。我只需把那些画面用文字记录在本子上。如果不被打扰,我的写作将会没有止境,好像不舍昼夜的流水。”

德尔萨昂毛的写作方式,想来应该是极其独特的。每次下筆之前,她几乎不会有任何构思,更不会有什么写提纲之类。只要给她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给她一支笔和一沓稿纸,她便能轻而易举写下她的故事。每次停笔,她都不知道自己刚才写下了什么内容。复而阅读,连自己都会感到神奇。在《格萨尔》艺人界,这种写作方式,被称为“神授”。她这样的艺人,被称为“神授艺人”。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对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充满膜拜。当我问她:你为什么写作?她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作。

“我写《梅萨·彭吉传》第三章的时候,一位来自北京专门研究《格萨尔》的老师来甘德县见我,并与我进行了座谈。临走,他嘱咐我写一写《雪山水晶宗》的故事。老师的名字叫诺布旺丹,是专门从事《格萨尔》研究的学者。这是第一次有人要我命题写作,因此备受鼓舞。此后不久,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专门为我送来十几沓稿纸和一捆签字笔。我暂时搁置《梅萨·彭吉传》的写作,转而开始写《雪山水晶宗》。”

德尔萨昂毛说到这里,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放到桌面上。

这是一本比一盘老式磁带要厚一点的书,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为2018年3月,共计11章458页。故事结构与叙述方式,与其他《格萨尔》的分章同属一类。讲的是格萨尔王受莲花生大师指示,去征服雪山水晶国的故事。雪山水晶国处在拉达克地区,属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山积雪,终年不化,雪山水晶国因此得名。话说王国中出现了一位残暴的国君,苛捐暴政,民不聊生,佛法被毁,常年与邻国为敌。以度化天下百姓为己任的格萨尔王,审时度势,发起一场正义战争。故事情节合理有序,语言简洁优美,叙事风格生动感人,是一部难得的《格萨尔》说唱本。

“写《雪山水晶宗》这个故事,我丈夫给了我很大鼓励。我专门去了一处静修之所,专心写作14天,便完成了前五章。我丈夫一直患有慢性肺结核病。为照顾他,不得已我返回家里。利用做家务的空闲时间,到自家背后的小山沟里继续写作。一块平整的巨石,成了我的书桌。那年夏天,我把自家的牛群托给亲戚放养,赶着三头奶牛来到县城附近居住。因为县城附近的海拔相对较低,对丈夫的病情会有好处。在此期间,我进入了忘我的写作,顺利写完《雪山水晶宗》的剩余章节。”

“这部作品的出版,在《格萨尔》界受到广泛好评。”德尔萨昂毛讲到这里,翻开手机相册,让我看一张图片。“这是一位活佛兼《格萨尔》老艺人特意为此书写的一偈赞美词。”翻译成汉文如下:世界雄狮《格萨尔》传中∕本生宛如如意宝//无幻智慧无穷尽∕好比山间河长流。

“我们家庭中有11个兄弟姐妹。我排行老四。所有兄妹中,只有老大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后来参加工作。除他之外,我和其他兄妹至今都在牧区生活。在我兄妹当中,最有文化的还不是上过学的大哥,而是三弟洛桑昂赛。洛桑昂赛自学成材,他的文化水平在甘德地区也算小有名气。他写出了《甘德地方山水志》和《格萨尔成就次第》《索邻大战》《阿达拉毛》等五部《格萨尔》说唱本。其中《格萨尔成就次第》和《甘德地方山水志》在果洛州《格萨尔》学界广受好评。他虽没能去更高的学府深造,却成了一个靠文字为生的人。他是幸运的,他通过文字,成就了自己的很多写作梦想,这是识字带给他的福分。”

“因为对《格萨尔》的喜欢,我不但得到识字解文的能力,藏文知识也让我学到很多佛教要义,使得我本来就让旁人惊讶的对佛法的虔诚,变得越发坚定起来。从30岁开始,我每年都要坚持参加邻近寺院的各种法会。不论远近,去听习诸位上师高僧的讲经说法。坐禅、转经、磕头、闭斋,诚心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此生我有幸得来人身,一心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助众生脱离苦海,摆脱生死轮回的漩涡。”

德尔萨昂毛24岁结婚。丈夫是老家牧区的一位普通男人。当时姨夫从医院退休,老两口卖掉一直由德尔萨昂毛放养的牛群,去了寺院修习佛法。德尔萨昂毛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之后又接连生下三个孩子,加之亲戚早先在她这里寄养的另一名孤儿,她总共养育了四个孩子。目前,除25岁的养子在一个演艺团从事演艺工作之外,其余三个孩子还在上学。三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也算圆了她的读书梦。婚后第八年,丈夫因患结核病,多方医治无果,于2017年去世。现在,为照顾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德尔萨昂毛举家搬迁到镇上居住。亲戚们帮她卖掉为丈夫治病而所剩无几的家畜,将草场租赁给了别人……

如今,德尔萨昂毛对《格萨尔》的执着依旧不减当年。她正着手准备完成《梅萨·彭吉传》的写作,只是有点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会大不如前,担心曾经如潮水般汹涌的写作激情,将会被记忆的汪洋淹没。说来也是,在生活和时间的利刃之下,任何人都不会永远成为命运的宠儿,尤其像她这样历经苦难的人。德尔萨昂毛这样的传统艺人,在时间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正像宝石一样从草原的天空陨落。随之消逝的,还有更多不可替代的艺术珍品。然而,在民艺学、民俗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他们一直未受到主流文化的足够关注。

我感觉到前夜的酒精逐渐远离了我的本体,随之而来的高反,逐渐占据了清醒于麻木中的高地,头昏脑涨的感觉时不时使自己进入神话般的境界。但这种身体的反应,却更加使我贴近德尔萨昂毛“神授”一般的写作语境。我这才感悟到:一个人对《格萨尔》的究竟看法,只有在果洛这块土地上才会具有“现场确认”的真实感受。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如果不把自己归为格萨尔王的臣民,必定会成为异类,尤其在精神层面。

在采访的过程中,德尔萨昂毛总是保持着腼腆的微笑,看似传奇般的一生在她眼里再平凡不过。她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中年丧子和成年丧夫,历经如此多的丧亲之痛的磨难和挫折,人间的大不幸似乎无一例外地降落到她的身心之上。支撑她继续前行的力量和促使她乐观向上的精神,我想只有从对格萨尔王的虔诚信仰中去解释了。

采访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当天下午,因为我们要赶往班玛县,不得不提早离开,但对德尔萨昂毛女士的采访并未结束,我们互留电话和微信。我突然发现互联网媒体对于边远牧区的作用远比交通发达的城市更具划时代的意义,信息技术使得远在深山老林里的人随时随地和你在一起,就像我和德尔萨昂毛面对面的采访。回西宁之后,通过微信聊天的方式,我把在甘德县未能想起的问题提问给她。在不影响她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我们会像朋友一样长时间交谈。这种采访形式,使我觉得比现场面对面采访,更有一种神秘的气息。

当你回首往事,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问题虽有点泛大众化,但我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问题。

最难忘的一件事?她说,应该是我曾救过一个人……事情发生在我14岁那年的夏天。我和同伴更吉卓玛去格曲河畔赶牛,偶遇两个小孩落水,远远见他们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我和同伴迅速追了上去。我口中念着格萨尔王颂词,来不及脱鞋就跳进河里,但水流太急了,我們只救起其中一个孩子。我和同伴携手将他拖到岸上。不久,几个渔人模样的人闻声赶了过来,我看见其中一个人的臂弯里,抱着另一个女孩。男孩此时苏醒过来,用汉语说:“还有一个,你们快去救她……”他并不知道,和他一同落水的女孩已经没救了。

德尔萨昂毛把自己的救人经历作为此生最难忘的回忆回答了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我起初认为这是个泛泛而论的话题,但细想了一下,发现这才是一个格萨尔王崇拜者、一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最本真的价值观,我们要知道扬善抑恶、救苦救难、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可是《格萨尔》中格萨尔王降生于凡界的终极使命和终生所坚持的思想精神。

同样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虽知道写作的某种神秘性,每个人的写作方式和缘起也各有不同,但像德尔萨昂毛这样的写作方式,不禁让我想起柏拉图的一句话:史诗的创作者,是“神的代言人”。从个人的写作经验分析,她的这种创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灵感和冲动,而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宣泄,假如用图标来描绘,我们大多数人的灵感喷发图是一座山的形状,而德尔萨昂毛的创作灵感是一个平顶山的形状。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能够自如地驾驭创作灵感,使之为自己持续写作或者阶段性写作服务。如果说一般写作者的灵感如昙花一现,而德尔萨昂毛这样的写作者,灵感则如一盏不灭的酥油灯,持续明亮着他们脚下的路程。

“语言是神赐给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这是记录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吠陀》里的一句话。在格萨尔艺人界,以“神授”自居的民间艺人,往往具有超强记忆力和依附在他们身上的“神”一般的灵感。我认为这种神赐的灵感,其实并不来自于天上(自身之外),而是幽居在他们身体的某一角落,时刻等待着被主人发现和利用。当然,我的这种推断,并非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论证之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像德尔萨昂毛这样的艺人,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艺人,其实更像在扮演一个记录者的角色。无论她强大的记忆力,还是借由“神启”的发挥,不难看出,她所记录的是自己的另一个“现场”。她的平民叙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颇富《格萨尔》学的“田野”价值。于学术界而言,只有保护德尔萨昂毛女士这样的艺人,才能继续保持《格萨尔》在世界史诗之林唯一的活态化属性的地位。我对像她这样的处于边缘化的艺人、非主流的民间艺人,充满希望,也充满了信心。

作者简介:阿顿·华多太,藏族,1971年生于安多道帏乡。译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诗集《忧郁的雪》《雪落空声》,翻译作品有诗集《火焰与词语》,散文集《山那边》、诗歌集《月亮之梦》。作品多次入选《中国诗歌精选》。

猜你喜欢
姨母格萨尔艺人
未成婚礼
记忆之谜
姨母生前没有遗嘱,她的财产如何继承?
朝三暮四
怀念我的姨母
外婆的荞麦冷面
艺人指数Top10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花灯艺人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