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辛光武相识相知相友爱,可以概括为九个字:少同校、长同道、老同文。
少同校。我是1952年夏分配到湟川中学(时名青海省第一中学)任生物课教师的,兼任全校少先队的辅导员。光武是初中生又是少先队大队长。记得他品貌端正,文静善学,尊敬师长,喜欢文艺。在勤工俭学、作物栽培、土温箱培养草履虫、生物课实验以及少先队举办的春令营、夏令营活动中,他都是活跃分子、我的得意门生之一。光武自己说,没想到在学校学到的这些生物学启蒙知识,竟然派上了用场,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结缘工作20年,书写生灵大半生。
长同道。我离开学校后,很有一段时间在青海省文联等部门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光武在校时又受到赵盛世、王迹、王本仁、潘大君、马少麟、陈炳轩等文史美术老师的熏陶,开始热心文艺活动,在校业余文工团编排节目获得省级奖励。不过,命途数奇、所遇不偶,光武先后失去了前往北京电影学院、军艺大学习的良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来从省军区文工队转业到青海果洛州文工团,在那里他看到了雄伟的雪山,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以及众多的两个翅膀和四只脚的朋友;住帐篷、吃糌粑,又结识了许多纯朴真挚的牧民朋友;从这些朋友的福音中,感悟出生命的真谛,得到了最大的福祉。他以“辛艺”为笔名开始在《青海湖》等报刊发表作品,那时我和光武同在一个道路上奋进,很自然地会关注着我的这位艰苦跋涉的学生,欣赏他尽管有些稚气,但充满了浓厚生活气息的文字。
老同文。我在1992年担任《青海百科全书》执行副总纂,5年成书后退休,摆脱了一切政务事务,一身轻松,只担任青海江河源文研会副会长之职。光武也是会中一员。在近30年岁月中,我选择一些青海课题,填补地方历史空白,如日本军机轰炸西宁、历代祭祀西海的沿革、吐谷浑白兰地望、西海石虎铭文的考释等,但只能算是“小秋收”,而这时期光武的文业创作,则像一溪奔腾的春水,顺流而下,流域广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浅蓝”的我,为“纯青”的光武由衷地高兴!
光武性格顽强,对自己喜爱的文学事业,一往情深、锲而不舍。虽然他不曾得到科班的文凭,但是他的学力、学识和创作水平,和科班出身的作家,并驾齐驱而当之无愧。光武是个自学成才的作家,创作题材丰富多彩,內容广泛,体裁多样,涉及多种文学类别。对他的作品,本想做一些全景式的品论,但是我已步入耄耋之年,目力精力大不如前,不能像国画家那样,作平远、深远、高远的透视,只能做一些散点式的评论罢了。
通讯与纪实文学的诗性厘清
从我粗略掌握的资料看,光武在新闻环境,他的写作有人物叙事、社会记叙、录音通讯、广播评论等,统属新闻题材,但重点还在人物和叙事通讯。但广义界定中通讯当数大散文。他打破平面叙事报道的传统,在其笔端却处处洇漫着文学色彩的诗性,曾经为“新闻散文化”展开过讨论和波折。任何媒介的节目,首先亟须的是引起受众注意,去听去看去想,方可接受其内涵的深邃,感受记者编辑的初心。后经实践证明,现已被媒体普遍应用。比如他在中央台播出的通讯《野骆驼的踪影》《深沉的呼喊》《土乡人的脚步声》《大漠上的星星》等被业内评论界认为是“鹤立鸡群,颇具诗性独创;有‘骏马西风塞北’阳刚之气和‘春雨杏花江南’阴柔之美”。
著名作家、编辑大家范泉先生评价《深沉的呼喊》:“作者生动地以小题材揭示出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边缘省区因为缺少劳动力而孩子失学、尤其是女孩子不能上学的大问题。”此文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光武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班禅传奇》,以第十世班禅大师为主要人物,应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呈现第十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爱民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生动塑造出大师命运多舛、充满传奇色彩、丰富宽阔的人性品格,促进社会融合,实现民族认同,寄托民族理想。特别是在和平解放西藏、进行宗教改革等重大问题方面所做的贡献,在篇章结构、事实记述、性格刻画、细节描写、语言应用等方面,达到较高艺术境界。主观抒情其实就是文学诗性。班禅大师作为藏民族的杰出代表和藏传佛教的领袖人物,他强烈的民族爱国精神,激励作者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创作过程中,他有时茶饭不思,有时泪流满面,抒情细节,处处可见。从而,以数十年大量的事实变革和实践经验,证明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正确,是全国民族团结的磐石,是全世界和平解决复杂民族宗教矛盾的首创,对目前世界难以解决的种族、民族、宗教矛盾冲突难题是可借鉴的典型范例。
风物有志总关情
光武曾多年从事动物生态研究,通过深刻细腻的观察,怀抱宽厚的普善之爱,在他的《高原野生动物》《麝与麝香》《高原精灵——藏羚羊》等著作中,书写野牦牛、麝、藏羚羊等高原动物的生存命运,临近濒危的现状;阐释高原野生动物在世界屋脊生态链中的重要性,呼吁对它们的保护,沉痛揭示动物灭绝对人类进步的危害性,热切渴望人们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体现作家对那个时代历史现实的关联,生活深厚,立意高远。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发扬个性特点,坚守高原,不断预示人民盼望青山绿水的光明前景。如《麝与麝香》一书,作者通过一位动物学家给少年宫孩子们上课讲七天故事的形式,把麝与麝香这一奇特动物的生态和麝腺体的产生及功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阐述明白,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和孩子们一同在蓝天翱翔的时空,提出我们要像赞美一朵浪花、保护一枝花朵,让这奇特的动物不要在我们这一代消亡。
贴近生活,并非空话。古希腊地神的儿子安泰脚踩着母亲大地,获取能量,才拥有自信,担负起重任。光武在我主编的《青海掠影》选入的《高原阳光》和《温泉处处》两文中说:“太阳离我们最近,地母情韵最深。”“让我们在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的进程中,向无私的太阳尽情地索取,让博大的地母为青海经济腾飞不断地贡献!”我们的文艺创作何尝不是如此?光武参与创作拍摄的科教艺术片《鸟岛》和创作的散文《狼烟四起》《远古的鼠兔》《神奇的冬虫夏草》等,都是包含了作家浓浓的深情厚意,显现出动人的诗情画意。著名诗人罗洛曾给他的首部散文集《野骆驼的踪影》序中写道:“光武以画家的眼光和如画的笔,细致地描绘了栖息于玉树囊谦山谷里的猕猴群,青海湖鸟岛上的斑头雁,昆仑的野牦牛和雪山的塔尔羊,以及和塔尔羊一样敏捷矫健出没于山间的麝鹿,等等。这些动物和它们的栖息环境,还是一个个尚未受到人类惊扰的天然动植物王国,是大自然对高原的独特赐予。”
我的学生、光武的同窗葛维钧是季羡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执行副主编、季羡林巨著《蔗糖史》导读卷的作者。他读过光武的《高原魂》后评说(在为举荐第六届“鲁奖”信中):《高原魂》选材很好,主题鲜明,符合当前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数十篇有关高原动植物的散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人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情。风物有志,树木生情。作者唯有通过细心的观察,真实地积淀所发现的与众不同的心理和情感,若能准确表达出来,尽管时空交换,它也会以另一种生命方式留存在人间。《高原魂》以散文的形式,凝结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50年历史,热情颂扬科研人员为维护地球生灵生存发展的轨迹,所做的奉献精神是永存的。
语言通俗简朴让人亲
任何诗词文章都是由语言文字组成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光武的散文创作和科普作品,文笔流畅,白描叙述,凸显语言华彩;将专业演绎为通俗,酣畅的抒情达意全在简朴的字里行间。正如我的学生光武的同学、语言学教授王培基读过光武散文集《班禅大师的故乡》后评论:“《班禅大师的故乡》的不少篇什,也是非常吸引读者的,比如《西宁的色彩》《猴鸣幽谷》《大漠上的星星》等,正如著名散文作家柯灵所说‘散文像生活中的博物馆,它所陈列的,哪怕是一皿一器,一幅断笺,一片碎瓷,也不无揭示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光武多年来养成了留心周围、细心观察、乐于思考和勤于动笔的习惯。他曾给我说及,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美,看你会不会去发现。他身上经常带着一个小本本,凡是看到与众不同的事物、美妙闪光的感人处,便会及时速记下来,即使身边无本,也会找些纸巾画记符号,随后补记。在近百本采访、速写本中既有速写画也有文字记录,后来都成为他回忆生活和进行创作的珍贵素材。
光武特别注意收集不同地域有关语言词汇的书籍和民族格言歌谣等。比如《敦煌方言志》《西宁方言词语汇典》《青海方言探究》《保安方言》《歇后语四千条》《萨迦格言》和许多地方志中的语言习俗等,你不经意间会在他的文章中感觉到让人颇感亲切的地方语言乡音。
他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学底蕴,他深深地热爱这片高天厚土,不仅喜爱还熟悉河湟“花儿”和小调中独具特点的优秀曲调和词句,同样经常出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让人领会到什么地方的人说什么话、唱什么歌,不同地方的人喜欢用什么事物打比方。他给我谈到河湟“花儿”中用牡丹比喻花季少女最美不过了,充满着丰富的青春想象力。比如西寧人说去年是“年时”,兰州人却说“年时个”,西宁说“小孩”为“尕娃”,兰州却说“尕的个”,湟源人说挑担子卖小百货的为“货浪子”,而拦路强抢小东西的叫“刁浪子”等等,方言俚语和民族格言用在恰当处,莫不增强刻画人物的表现力和地方民族个性。
花自飘零水自流
文学创作的艺术技巧是作品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长期存在的所向,也是作家创作能力的坐标。光武有时也与我真诚讨论写作技巧,谈自己谈名著也谈身边文友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不足之处。在全国新华网征文活动中他在《我的书缘》中写道:“改革开放初期,新华书店推出一批中国经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名著,因书少人多每人限购2本,为了买到这些书,我的母亲、嫂子和女儿侄子侄女都在大十字书店门前排了一夜的队,终于买到了盼望已久的许多好书。”他不但学习祖国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学习世界各国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他说只要他阅读过外国某个作家的代表作,便会千方百计地找到有关介绍这个作家生平的传记和与之有关的评论文章,特别是自己或他人修改过的文稿。比如他读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然后再读传记及《托尔斯泰文学书简》《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女儿回忆父亲》等,理解和感悟为什么他会选取这一重大历史题材,采用这种写作方法;在《战争与和平》中为什么对东正教传教士的议论给予那么多描写?正如海明威谈到的——“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当过兵、正常思考的人,对大部分军事指挥官如此之蔑视,他把拿破仑写成并不能真正指挥他的战争的进程,纯粹……是傀儡,他对拿破仑的仇恨和蔑视造成了这部描写战争中的人们的伟大作品的唯一弱点。”“我从他那里得出一条教训:千万不能笃信自己的大写的思想,而要尽可能写得真实、坦率、客观和朴素。”光武为了学习,对杰克·伦敦、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巴金、沈从文、徐迟、茹志鹃等名家的中短篇小说与散文,一遍遍临摹和抄写其中最感人的片段或章节,反复揣摩其细节、语言感人的奥妙。
沈从文先生认为:一个作品的成败,是决定在技巧上的。但一个人审视个人的缺点,超越自己也是很难的。光武自问他的散文集《高原魂》有什么毛病呢?他选中雄踞高原半个世纪的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为主题,充满感情地把从事鸟兽虫鱼微生物等专业的几代人的故事,真实生动地描写出来,赞颂他们为生态净土而献身的牦牛精神,一再呐喊保护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屏障至关重要。沈从文说过:深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石、一把线、一片竹,也见出生命洋溢。而《高原魂》尽管构思巧妙,手法有别,每篇文字像一颗珍珠,串珠成链,佩挂在高生所创新发展的历程上。但正如他自我剖析时所说,是将情之所钟的所有细节,没有安排得恰到好处,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和度,而对某些科研细节描写过多,反而影响了整体的艺术魅力,未能使这部少有的描述一个科研单位数十年历史的好作品,成为高峰之作。以此为鉴,他把一些成文的小说和剧本放在案头,先涵养心灵,继续锤炼,让其“花自飘零水自流”。
我的学生、光武的同学和战友孟宪法,虽然所学医学,却曾从事高原鱼类防辐射机制、低氧小鼠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等研究,后任大连大学医学院院长。宪法在青三十多年,因喜欢阅读和写作,常和光武交往。在寄给我的回忆随想录《游弋岁月》中评说:“辛哥光武自小就才艺出众,他身上似乎长满了艺术细胞,他的文学和绘画的天赋,同他的谦虚好学、与人为善、孜孜不倦的性格浑然一体。他集作家、画家、记者、编辑于一身,抒发情感、主张正义,他的著作文如其人,都是心灵的写照……尽管人生充满坎坷,却生性坚忍不拔,似乎人为文而生。他不慕虚荣,心存淡泊。常以青春的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感染你,是一位能让你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同窗、一位信得过的朋友。他是青藏高原的儿子,在高原生态与文化领域到处都留有他的足迹。”
我希望我的这位人生虽老情未尽的文友和学生,作为一个自信的作家来说,每一部书都应该是探索新时代新领域的起点。人淡如菊,心安如素,多学于鸟兽草木。唯有大胆尝试其他人尚未做过或是没有做成的事,如此才会有幸获得成功。
作者简介:朱世奎,青海著名学者、研究员、编辑家,曾任青海社科院院长、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出版著作《西宁风俗纪略》《西宁方言志》(合作),主编《青海社会科学志》《青海掠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程》《世界语在青海》等多种,其中有著作、论文分获第三、第四、第五届青海省哲学社科成果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