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理
摘要:茶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茶农参与分享二三产业效益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提升茶农收入。河南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知名品牌不多、利润不高、产业融合不足等问题,应通过机制保障、产村一体化、扶持龙头企业、茶园区建设、技术推动等措施推动茶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茶叶产业;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
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到要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民致富要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开发农村的二三产业增收空间,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开展农产品加工生产和农业服务业;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要素的整合和融合。增加农业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10月农业部下发的《关于推动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政策扶持、发展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建立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等做出了明确要求。
一、河南茶叶生产和销售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茶叶具有地方特色,但茶叶知名品牌不多
河南茶叶经过茶农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信阳毛尖为首的省级名茶18个。除此之外,还有产于桐柏县的太白银毫和清淮绿梭;产于泌阳县泌水河畔的白云毛峰;产于震雷山的雷沼喷云、震雷春和震雷剑毫;产于光山县的杏山竹叶青和赛山玉莲;产于罗山县西南部灵山寺周围的灵山剑峰;产于商城县境内金刚台周围的金刚碧绿、壁渡剑毫和仙洞云雾;产于新县城的东香山翠峰和龙眼玉叶;产于固始县的仰天雪绿和十八盘黄牙;产于大别山腹地的云芽翠毫。但这些茶品产量小,知名度不高,仍属于小众产品。
(二)茶叶产销量逐年上升,但依然不是主产区
河南不是茶叶种植和生产大省,产量占全国比例不大,但茶园的面积和茶业的产量一直在增加。河南省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0年茶园面积仅为2.068万hm,2005年3.309万hm,2010年6.515万hm,而在2016年就达到了11.829万hm。2000年茶叶产量为9163t,2005年为16902t,2010年为42732t,2016年是6857t。尽管产销量不断攀升,但河南省依然不是茶叶的主要生产区,所生产的茶叶也在全国并不是很有名。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省的众多地方特产也不断被外界熟知和认可,河南省的茶叶就是其中之一。
(三)河南茶叶名优产品增长快,但价格利润双下滑
尽管河南高档茶和名优茶发展速度快,但受市场规模小的限制,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方面作用不大。茶叶的价格完全由竞争市场决定,中低档茶叶基本维持在微利状态,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利润进一步减少,直接影响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2017年,茶叶价格表现为高端茶价格回落,中档茶价格持平,低端茶需求上涨,但价格略降。
(四)茶叶生产标准逐渐固定,但生产工艺有待改进
河南省有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399家,但生产还是以个体茶农为主,导致茶叶生产和种植的标准不统一。茶叶的农药使用、种植技术没有相应技术标准,后期加工工艺也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如信阳毛尖以汤清味醇为特点,但是大规模引入机械加工后,制作工艺有所改变,导致“小浑淡”(芽小、汤浑、味淡)渐渐成了标准。
(五)传统渠道与新模式并存,但产业缺乏有机融合
茶叶销售渠道有集市贸易、批发市场、交易会、茶馆销售、商场专柜、专卖店、超市销售、网上交易和团购等,据淘宝网显示,仅信阳茶叶网店已经达2000家左右。消费形式以家庭消费为主,其他还有团体消费、劳保消费、礼品消费、餐(宾)馆消费、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公益消费、工业消费等。但是,这些只是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并没有形成有机的融合,一二三产业分明。
二、河南省茶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
(一)产业融合助推农业发展,茶产业具备融合基础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提出,通过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以及服务业相互融合,形成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农业销售及服务的全产业链,让农户从二三产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1+2+3和1×2×3的结果都是6,所以也称第6产业。茶在我国有4000多年的历史,品种、种植、采摘、加工、品茶、茶艺茶道、茶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现在我国在茶叶种植采摘、生产加工、销售保存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二)外部“催化剂”持续释放,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几年,河南省正在大力推进“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体”:田园综合体,即“三园、三区、一体”建设。2016年12月,河南省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为目标,以“四优四化”调优农业结构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间的交叉重构和融合渗透为核心。因此,在茶产业融合过程中,要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茶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的拓展,努力在茶产业发展业态和发展模式上有所创新,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三)市场“内生力量”不断增强,茶业三产融合态势明显
其一,茶产业以县域为中心发展。茶叶的种植有明显的县域和区域特征,茶叶生产和销售向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县城、镇的产业园区集中,从而带动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有利于茶叶加工、销售和产业集聚等。其二,休闲茶业拓展了茶产业的宽度。生活质量的提升,推动了茶业非生产功能的发展,茶园休闲、茶园体验等形式拓宽了茶产业链条的宽度。其三,茶产业更适合业态创新。茶保健功效的深度挖掘可以实现产品创新,而电商销售、新媒体与茶文化、休闲更容易相互结合,促进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三、河南茶叶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河南省茶叶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茶园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产村融合刚起步,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随着新型茶业经营组织的成长,服务内容逐渐丰富,服务质量逐渐提高,对产业融合的愿景更加清晰,将促使新的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形成。
(一)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促进茶叶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以市出政策、县为主导、乡村为执行主体,加快茶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跨越。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谋划融合思路,狠抓推进,协调问题,做到年初有部署、年终有考核,做实产业融合目标责任检查与考核。以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加强上下之间,同级之间的沟通联系,统筹兼顾,减少内耗,团队作战,责任明确,出台支持茶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财政、土地、人才、奖励等政策,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要及时发现和扶持,鼓励县乡对部分企业进行先行试点,对“互联网+”“智能茶园”“自动采摘”等具有行业探索意义的要积极立项,协调各种资源建立研究和试用基地,确保茶生产技术和产业链融合的持续创新。
(二)深化产村一体化体系,推动茶业行业利益联结机制形成
茶叶生产一般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品”。实现产村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茶农就近在产业集聚地就业,既满足了茶农农忙时打理茶园、农闲时到企业兼职的需求,缩短了工作半径,又提高了茶农的收入,减少了茶产业发展的运输成本。
目前,茶农、合作社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比较脆弱,一方面,合作社与茶农之间的利益分配有矛盾,特别是外来资金,如国家扶持资金,分配不均;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不足,产权利益不能形成纽带。另一方面,企业与合作社和茶农之间,合作社和茶农是上游,是初级产品提供者,在市场交易中地位低,无能力分享第二产业通过加工、销售产生的增值效益。企业与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一般有三种:合同利益联结机制、租赁联结机制和股份联结机制。政府要引导茶农加入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公布茶叶市场行情,指导鲜茶收购价格和收购保护价,规范合同的预付定金、返租倒包、保险理赔、财政补贴等内容。推动三产融合,实现茶农身份“三变”,即将资源变资本,将资金变股金,将茶农变股民,探索农村茶园土地“确权不确地”,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流转,鼓励合作社以资源、资金入股企业,用企业产品标准要求茶叶种植和管理,实现茶叶统一收购和利益重新分配。
(三)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
河南省产茶主要在信阳、南阳和驻马店,茶企业约有700家,种植专业合作社399家。龙头企业少,生产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三产融合还处于探索期。
1、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组织。新型农業经营主体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要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其一,建立引导机制。对于典型主体的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引导更多的传统农户主体加入新型经营主体。其二,建立激励机制。应设立扶持资金,支持新型主体发展和扩大规模,鼓励农户出租土地、农机等获得租赁收入。其三,建立共享机制。适应发展的需要,关联度由浅到深,资源互补,形成双方、多方以契约或交叉入股形式的混合新型组织联盟。
2、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介入上下游产业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在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领域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动企业经营主体创新,建立“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科研机构+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让更多农户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中来。提升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工艺和衍生食品开发,扩大茶产品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传统企业研制以茶为原料或添加品的饮料、食品、保健品和日化品等新品。加大对茶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金融、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四)加快以茶为媒园区建设,开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
以“三园、三区、一体”为切入点,重点建设茶产业园、茶特色产业区和田园综合体。以茶园为基础,结合茶文化,推动茶园向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发展,创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消费热点,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局面。茶园是观光、休闲、茶文化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茶采摘体验、茶餐饮以及茶艺表演等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满足人们摘茶、品茶和论茶的需求。以村为点,以道路为网,发展一批以茶园观光、茶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的“吃住玩”服务一条龙的茶艺园、休闲庄园,充分挖掘茶的奇闻趣事、茶歌、茶俗等茶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村产融合推动现代茶特色庄园建设,围绕经营主体、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庄园特色、茶文化、特色茶产品展示和销售等推动产业之间的融合。
(五)以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发展茶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其一,加快发展茶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培育各县乡的电子商务企业群,加快淘宝村建设,加强茶业产业链建设,支持电子商务与实体相结合的流通体系。其二,培育农业服务专业化机构。茶业效率的提高会催生茶业服务专业机构、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等涉及茶业生产服务的各方面,机构服务标准化、连锁化是大势所趋。其三,整合新媒介和草根“网红”。最近以火山、快手、抖音等形式的“村红”直播农业生产场景小视频引发了大量消费者关注和买单。因此,应研究和推出茶农出身的草根“网红”,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发展、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以有效共同推动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