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霄
◆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弱势文化产业是地区文化产业中发展最慢、最落后的文化产业门类。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为案例,结合经济学原理,创造性地提出弱势文化产业概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非均衡发展战略和缺乏支撑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其他辅助性要素;探讨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遏制回流效应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并深入思考了弱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空间规划,促使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根据弱势文化产业特点,以改造和转型为主,引导建设集聚区;整合产业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产业融合等。
关键词:弱势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 空间布局 资源整合
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弱势文化产业由于其匮乏的产业资源与微乎其微的产业影响力,常常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被搁置。随着地区文化产业布局逐渐成形、产业实力不断攀升,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提升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更高目标被提上日程。这就对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整合产业资源,推动各业态均衡发展、共同发力。于是,弥补地区短板,探索弱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
弱势文化产业的内涵
弱势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以地区文化产业总体实力雄厚为前提,相对优势文化产业而提出的。它是指文化产业总体实力较强的地区,在其文化产业门类中的一个或几个,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产业门类。从资源禀赋来看,该地区现有资源过于分散,市场无法自行调整和聚集,难以形成产业链;或缺少弱势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的必要元素如消费群体、文化生产力、文化资本等,发展基础薄弱。从文化产业总收入来看,弱势文化产业贡献最小,增长率不高甚至呈负增长,产业竞争力较弱,与优势文化产业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北京市海淀区借助中关村核心区的科技资源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之初全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成为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别:《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统称为文化产业,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中统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在本文中两种叫法所指相同)的“领头羊”,即主导文化产业。近年来,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一直稳居北京市16 区县之首,全市占比超过40%。其中,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在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中占比维持在三分之二左右,对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利润总额的贡献继续保持在 80% 以上,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行业实力在全市文化产业排名中一直稳居榜首。
由表1可见,与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品交易业,不仅在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中占比不足1%,且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的态势,单位数量由2013年的5家减少到2014年的2家,从业人数自2011年起始终维系在500人左右,2013年和2014年海淀区该行业总收入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0.3%和0.2%(见表2)。从行业收入和产业占比上来看,海淀区的艺术品交易业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企业数量和生产力资源匮乏,因此没有能力依靠市场自发形成全产业链,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产生的原因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是直接原因
地区文化产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形成弱势文化产业的直接原因。由于地方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发展初期常常会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在短时间内发挥明显优势,迅速转化为拉动地方GDP的主要力量之一,非均衡特征便演变成为政府的一种战略手段:集中力量推动主导文化产业和其他优势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占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极化效应”,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地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由此而形成的反向对比——弱势文化产业由于对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没有带来多少负面影响,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
上文提到,弱势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以地区文化产业总体实力雄厚为前提,相对于优势文化产业而提出的,这是由于整合布局弱势文化产业资源是文化产业强区提升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诉求,只有在地区整体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之下,才能谈到“弱势文化产业”的概念,而对于较弱的地区来说,提升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才是首要目标。“弱势文化产业”只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或几个类别,因此,不能以文化产业的整体视角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要根据不同类别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才能找出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
(二)缺少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根本原因
文化产业是由多个类别组合而成,每个类别下都包含一部分细分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以及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是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也都不尽相同。
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艺术品交易行业包括艺术品拍卖服务和艺术品销售两个细分行业。从其行业特征来看,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消费人群,艺术品交易行业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业类型,因此对消费人群的依赖性非常强。北京市海淀区科技教育人才资源高度密集,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市之首,具备一定的消费基础,因此,消费人群不是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弱势的根本原因。
艺术品交易行业赖以生存的第二大要素是消费场所。该行业作为传统艺术的产业形态,交易方式可分为非常态与常态。非常态交易包括线上交易、线上拍卖等方式,较为灵活,不受消费场所的限制,但受平台局限,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目前还没有做到广泛应用。还有一些交易发生在艺术家的家中,但这种民间交易由于难以统计,没有列入统计范畴,因此对行业整体影响不大。常态交易主要是线下交易,以消费者在经营场所购买和参与拍卖购买两种方式为主。消费场所主要是艺术品商店、以展览和销售为主要功能的艺术机构等,这些地点多分布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形成规模化销售的集散地。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少,没有自发或人为干预聚集,缺少大型集中的交易场所,很难满足线下交易的基本需求。
(三)其他辅助性要素不足是间接原因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类型,北京市海淀区的艺术品交易行业还缺少一些产业发展的辅助性要素。一方面,从产业关联上来看,产业特征决定了其与主导产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关联较小,难以深度融合,产生“极化”效应。虽然海淀区的设计服务业在全市同行业收入总额中占比较高,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可满足艺术品交易行业对于创意资源的部分需求。但由于艺术品交易行业发展基础太弱,没有形成成熟产业链,因此,单靠设计服务业并不能对全行业的发展产生整体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该行业无龙头企业,资源分散,无法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加上企业自我宣传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地区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
发展弱势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一)遏制回流效应
由主导文化产业所形成的增长极,会产生扩散与回流两种效应。与主导文化产业关联较强的文化产业业态,由于可以享用主导文化产业的积极成果,成为文化生产要素的供给或流向,因此产业实力会发生正向上升运动,这是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一些与主导文化产业关联不强的文化产业业态则有可能成为弱势文化产业,甚至会发生恶化。弱势文化产业由于发展艰难,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长此以往便会流向其他优势文化产业,导致弱势文化产业发生反向下降运动,这就是回流效应。遏制回流效应通俗来讲,就是抑制“好的更好,坏的更坏”的发展趋势,缩小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
北京市海淀区的艺术品交易行业与所在地区优势资源——科技关联不大,无法受到主导文化产业的正面影响,在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于近几年产生了生产要素流失的回流效应,尤其是在2013年和2014年,行业呈现负增长态势,企业数量和行业收入大幅下降(见图1)。
(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
虽然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之初常常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但是追求全业态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必然是终极目标。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是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提升弱势文化产业,则是调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要求。
第一,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从历史发展看,文化产业总是优先向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聚集,因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可能会出现主导产业过度集中的现象,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索提升弱势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资源聚集和分散,从而达到控制文化要素流向,促使地区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第二,促使文化产业理性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文化市场可能会出现主导文化产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如不及时调整,将会引发产业恶性竞争,破坏投资环境,造成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主导产业崩溃。
第三,避免主导文化产业孤立发展。主导文化产业如果单独,不能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将被“孤立”,由于缺少相关辅助文化产业的支撑而衰退,最终导致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下降。
第四,提升综合实力是其终极目标。地区间文化产业实力在初期是总体实力的较量,但最终将会转化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比拼。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只有一两个门类“打头阵”,不能代表地区整体成绩良好,只有均衡发展、科学布局、特色突出,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产业“强区”。
发展弱势文化产业的路径思考
(一)空间合理聚集,制定科学规划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有别于优势文化产业,由于处于产业成长周期的初始阶段,资源分布松散、没有规律,且优势文化产业势头较猛,容易挤压弱势文化产业生存空间,因此,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中,调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促使产业要素合理聚集对于整合弱势文化产业资源、提升文化产业实力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化产业的集中聚集,一是有助于形成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二是有利于利用市场信息,形成对于各种文化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提高创意能力,节约文化资源的流通成本(胡惠林,2006)。北京798艺术区、宋庄艺术村和草场地等艺术区的繁荣都是艺术品交易行业资源空间聚集的结果。空间上整合聚集弱势文化产业资源,应当建立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布局中实施针对性策略。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从长远上来说,可以体现为编制科学的空间布局规划。针对弱势文化产业而制定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在考虑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充分反映多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结合弱势文化产业现状,根据产业多样化发展模式、健全配套服务设施、整合产业资源的建设思路,以推动弱势文化产业发展为基本目标、提高区域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为总体目标而制定。
2009年起,海淀区政府开始整合地区西部文化产业资源的探索,2010年,海淀区推出“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概念规划,如图2所示,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道,是去往香山、八大处、植物园等热门景区为数不多的几条交通要道之一。最东侧距离海淀区政府3公里,背靠香山,长7.2公里,南北辐射500米至700米,总面积约7.34平方公里。
西山文化创意大道规划区内共五大片区,规划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分布有演艺、艺术品展示交易、酒店会展等多种文化设施。规划的目的一是为了推进海淀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大道所处地带大部分属于四季青镇政府管辖区域,文化基础薄弱,文化项目匮乏,亟待进行文化建设。二是为了提升海淀区文化产业中相对较弱的艺术品交易业和文化艺术业,同时使优势产业设计服务业与弱势产业艺术品交易业建立紧密关联,加强产业融合。三是为了整合西部分散的文化资源。规划的提出是基于大道上已有的几个文化项目:马奈草地艺术中心、坦博艺术中心、中间艺术区、益园和正在推进建设中的“创意北京”项目。马奈草地艺术中心已经建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多业态高端文化场所,并与数家院校、教育机构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关系。坦博艺术中心南侧主要包括艺术品创作、收藏和展示,收藏作品皆是古代以及现代艺术名家之作;北侧主楼2万平方米未来将建成艺术品展示集聚区。中间艺术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具备展示交易功能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规划并投入使用的主要文化场馆及配套项目有:剧场、影院、美术馆、艺术家工坊、驻留艺术家工作室、文化艺术广场、创意街区等,总面积超过6万平米。“益园”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目前整体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已经全面投入招商运营,园区配套成熟,已有多家实力企业先后入驻。“创意北京”项目正在推进,未来将建设成为以演出街区为核心,相关商业配套支撑的大型综合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项目成点状分布在一条大道上,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规划将它们进行轴状整合,形成合力。目前,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分布的几个艺术中心已建设完成,未来将配合大道整体改造,打造北京西部高端文化功能区(见图3)。
海淀区在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规划中,空间上巧妙地避开了主导产业集中的中关村区域,避免了主导文化产业发展过度集中而可能导致的生活成本过高、宣传难显特色等问题,选择了较为偏远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淀区西部的经济收入,并且可以作为增长极对周边产生辐射作用。综合性艺术区的建设一方面解决了西部居民匮乏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同时也为未来产业聚集提供了基本配套服务,可谓一举两得。另外,规划中还包含设计业、演艺业以及为高端艺术从业者配备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多个项目,为产业融合及全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多种可能。
西山文化创意大道规划是海淀区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中的一次大胆尝试,未来将对海淀区的艺术品交易业、文化艺术业和设计服务业等文化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由于该地区拆迁改造成本高,实施难度大,整体项目也存在着长期性的问题。目前的关注点还只能集中在大道上的几个项目建设,项目与项目之间缺乏关联,较为独立封闭,没有形成共同的利益诉求,在产业资源上不能共享所需。因此,要在短期内提升海淀区艺术品交易业,不能仅仅依靠规划,还要采取其他的措施。
(二)建设产业集聚区,兼顾短期效益
第一,建设集聚区要注意“两条原则,一个重点”。短期内提升弱势文化产业,合理建设集聚区无疑是重点。近年来,全国掀起一阵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风潮,各地争先恐后效仿。但弱势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其特殊的一面,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模式化经验不能盲目照搬,还要结合产业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北京市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与主导产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关联较小,在集聚区建设中除了考虑所需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等要素外,还应当注意“两条原则,一个重点”。
两条原则是指,一是尽量避开主导产业集群区域。一方面,主导产业集群区域虽周边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比较健全,但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会给处于成长期的弱势文化产业带来经济负担。另外,从现有的艺术区选址来看,艺术从业者们似乎都偏爱远离城市的地方,除考虑经济成本问题外,艺术创作者的天性使他们更愿意将地址选在安静的地方。另一方面,主导产业集群区域已形成品牌效应,区域文化消费结构已经成熟,若将弱势文化产业集聚区驻扎于此地,不仅需要改变该区域的文化消费结构,在宣传中也很难突出特色。二是集聚区建设初期应当以改造和引导经营场所转型为主进行尝试,这是被产业经济成本所制约的。一方面,改造和转型的方式所需要的建设时间较短,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政府可以由此初步考察建设集聚区的可行性,避免大成本的盲目投入。另一方面,出于新建集聚区建设成本较高而地产商可能意愿不强的考虑,为了避免政府在推进集聚区建设中投入过大,因此应当以经营场所改造或转型的方式加以引导。但值得强调的是,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中还要关注“增长极”效应。避开主导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并不意味着向地广人稀、偏远地区聚集,除了考虑周边配套服务的成熟程度,就艺术品交易行业来说,其虽与科技关联不大,但还存在着对创意要素的一定需求。因此,靠近一两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为艺术品交易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形成提供一部分有效资源。
一个重点是指,在集聚区建设中,还要重视引进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龙头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成熟,对于整合区域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链,快速提高行业收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据2013年1-11月北京市艺术品交易行业规模以上单位收入情况的统计,大兴区以353.86亿元的收入额成为全市第一,其行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有限公司。大兴区借助艺术品交易行业实力企业的进驻,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了行业实力。2013 年初,海淀区重点引进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简称艺交所)入驻大钟寺地区,这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由中央国有资本发起设立的文化艺术类交易所,于 2013 年 12 月开始试运营,其所在的中国艺术品大厦也同时投入使用。艺交所的入驻,将作为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对我国书画界、工艺美术界、金融界及其它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势,带动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鉴定、估值、保险、托管等文化艺术品流通体系,培育、发展和完善海淀区的文化艺术品市场。
第二,建设集聚区要有所侧重。艺术品交易行业集聚区按集聚性质可分为创作社区、展示交易园区、文化消费集市三类。北京市海淀区由于生活成本过高,不具备大批艺术家自发聚集形成创作社区的基本条件,因此展示交易园区和文化消费集市应当是海淀区建设的重点。一项关于北京市艺术品行业集聚区的调研显示,2009年,海淀仅有一家老牌的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近几年,海淀区开始加紧建设艺术品交易行业集聚区,集聚区数量大幅增加,如表3所示。
《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重点发展高端艺术品交易市场”,将海淀区的艺术品交易行业的地区特征定位为“高端”。这意味着,消费者更加看重艺术品本身的既有价值,这就对产业上游——艺术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淀区在艺术品交易行业发展中不能打造成传统的“画家村”和大杂烩式的工艺品交易市场。以5年来海淀区建设艺术品交易行业集聚区的成果来看,大部分都属政府引导建设而成;从其经营性质上来看,基本属于兼具展览、展示、拍卖、鉴定、交易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艺术品交易市场,在建设中充分考虑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建立成熟的配套服务。
第三,建设集聚区要加强宣传意识。海淀区在建设艺术品交易行业集聚区时根据区域特点,较为理智地选择了现有集聚区转项或经营场所改造,同时对于龙头企业能够给予一定的耐心支持,但在宣传上仍然存在着网络媒体新闻报道较少、传统媒体见报率较低、企业自身的宣传意识很弱、政府亦没有采用策略性的宣传手段的问题。在网络上搜索现有的集聚区名称时发现,有望拉动区内整体行业产值的龙头企业——中国艺交所,与海淀区相关的新闻也仅有两条,最近的一条还停留在2013年1月《中国艺交所正式迁入海淀园》,关于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的新闻更是少鲜见。未来,海淀区在对于艺术品交易行业集聚区的宣传中应当采取策略性宣传手段,一方面为了提高集聚区的民众知晓率,广聚人气,尤其是以消费为主的集市类型集聚区。另一方面要在宣传中营造区域整体氛围,加强集聚区与海淀区的关联程度,树立地区艺术品交易行业的品牌和形象。
(三)整合多方资源,促进产业融合
市场经济具备自行整合产业资源的能力,但当其能力有限的时候,就要通过政府力量,建立起资源共享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产业资源整合的方式有多种,本文重点探讨产业融合的方式。
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已成大势所趋,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等跨界融合一直是近年来产学研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对艺术品交易行业来说,产业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艺术品的品种和样式,提升艺术品供给能力,拓展艺术品的消费渠道,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在文化产业内部,艺术品交易行业与设计服务业密切相关,在地区发展中常常作为产业融合的手段之一。例如北京市为推动设计产业发展而连续几年举办的“国际设计周”活动。在活动设计上,一部分活动成果自然地体现为艺术品交易的成果。如2012年国际设计周活动,展出了知名设计师与艺术家设计的家具、配饰、艺术品等,以及著名珠宝艺术家设计的珠宝,并由视觉中国锐店、淘宝拍卖会和保利拍卖对部分设计周展品进行线上拍卖。设计服务业与艺术品交易业的融合大部分集中于现当代工艺品,而对艺术品交易行业中占比较高的字画、收藏等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海淀区艺术品交易行业的产业融合之路需要另辟蹊径。
2014年5月15日,海淀区委区政府发起23家博物馆和6家艺术品交易机构(加上发起单位共30家),组建成立中关村博物馆与艺术品行业联盟,旨在探索通过市场化的管理运营模式,有效利用中关村地区博物馆和艺术品行业的资源优势,为中关村地区博物馆和艺术品行业机构提供针对性服务,推进海淀区博物馆与艺术品交易行业协同创新发展。2015年全年吸纳联盟成员单位9家,联盟成员单位增至39家。联盟成立后,确定了宣传推广、展览展示、艺术品交易三块核心业务。2014年搭建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宣传交流平台,开展12期联盟成员单位和展览资讯的媒体宣传;鼓励和调动联盟资源成功举办展览展示活动30场,策划和筹备2015中关村艺术周活动;2015年举办展览28场,艺术沙龙10场;借助区内最有实力的艺术品交易网站——博宝艺术网开展对联盟成员单位可售馆藏艺术品、艺术衍生品进行在线宣传、推广和销售,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易。
海淀区中关村博物馆与艺术品行业联盟的成立在多方面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呈现出3个特点。
一是跨行业融合发展。中关村博物馆与艺术品行业联盟将博物馆与艺术品交易两大行业紧密联合,这种跨行业的联盟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也是少见的。从经营性质上来说,博物馆作为公益文化事业,不具备产业化的基础,但其展示、交流的资源优势,正是艺术品交易行业所需要的。艺术品机构拥有创作、研发、交易等创新优势,对于博物馆探索产业化发展路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两个行业各取所长、相互促进。
二是跨所有制协同发展。30家联盟发起单位中有17家国有单位、13家民营企业。国有单位中央属单位7家、市属单位7家、区属单位3家,为联盟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所享有的政策支持上具有先天优势。民营企业因为其机制相对灵活、发展动力充沛、市场适应性强,推动联盟不断创新,为联盟注入新鲜活力。
三是跨平台创新发展。借助博宝艺术网现有展示、鉴赏、交易平台,搭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功能平台,同时配合举办艺术品鉴沙龙及系列展览,实现博物馆与艺术品交易行业的线上线下互动和整合。
海淀区在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中,打破固定思维,创新产业融合模式,根据区域特点及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推出博物馆与艺术品交易行业联盟,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在盘活区域文化资源的同时,活跃了文化消费市场及产业发展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艺术品交易行业的收入。2015年1-11月,在北京市艺术品交易行业呈负增长的态势下,海淀区该行业达到了23.7%的正增长(见表4)。
问题与建议
北京市海淀区在发展艺术品交易行业的探索中进行了几次成功的尝试,未来还应持续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行业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血液,要源源不断为产业输送新鲜血液,就要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才引进与输出机制。一是鼓励院校进行学科建设,使企业与高校建立起人才“订单式”服务,实现人才“点对点”的供给,形成学术性人才向实践性人才的转换机制。二是引进行业人才培训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稀缺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有针对性地为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北京市海淀区的艺术品交易行业中,艺术品拍卖的从业人员数量连续几年都是“零”状态,海淀区在未来应继续探索培训和引进行业高端人才的有效方式。三是营造良好的地区人才发展氛围。在对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调研中发现,一些艺术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着“吃住在朝阳,工作在海淀”的现象,由于海淀区缺乏针对高端艺术人才的专门配套服务建设,不能满足一些艺术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住房、居住环境、艺术氛围的更高需求,长此以往,将间接导致人才流失。
第二,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艺术品交易行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多种可能性如与旅游业、金融业融合等。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艺术品交易行业与主导产业的关联程度,推动产业升级。例如2014年北京市文博会海淀展区展出的“博物馆(展览馆)多媒体数字导览系统”,利用“可见光标签信息技术”,可以使观展者通过展品上方LED光源发出的可见光信息,无需手动操作,即可在移动自媒体(手机、平板电脑)上显示丰富、生动的视频、语音、文字等数字内容,有效解决了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展品工艺深奥、文字介绍枯燥无力、很难吸引观众等问题,达到短时间内传递展品信息的目的。这项科技成果作为一项技术支撑运用到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将以现代化的展览方式转变艺术品交易行业的传统模式,增加体验性和趣味性。
结论
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必然是由非均衡的初步探索走向均衡的全面发展。根据地区资源禀赋,确立主导产业地位、形成地区特色是带动文化产业总体实力的首要目标;找出地区短板、逐个击破弱势文化产业难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更高追求。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没有模式可循,提升弱势文化产业更是需要深度分析,不断探索与尝试。在发展弱势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中,还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建立鼓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形成地区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各行业协同发展、齐头并进的和谐局面。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北京艺术品集聚区现状及困境分析[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2565d13866fb84ae45c8d2d.html,20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