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丽
摘 要:“新课堂”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种主张强调的是参与者的自主探究。但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想要在阅读中既领悟文本的价值所在,又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求得二者的统一,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教师负起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在学生“愤”“悱”之时及时引导,从而变假懂为真懂,变片面为全面,变肤浅为深刻,变模糊为清晰,变笼统为细致,变错误为正确……使对话获得最大效益。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引导
“现在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叫做‘平等中的首席’,我认为说得很好。它首先认定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主宰学生的行为;但教师同时又是‘首席’,既然是‘首席’就负有引导对话方向,把握对话重点的责任,并随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使对话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创建“三主四式”教学法的钱梦龙老师在《一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段话。
我十分欣赏钱老师的这番话。的确,在开放的课堂学习和对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对文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这时教师就有责任在学生思维“愤”“悱”之时引导,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下面将结合一些课例片段,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导”的认识
1 巧妙追问,引入体验,变“假懂”为“真懂”
师:下面请同学们多角度地品味语言,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含义等角度来品味作者对春风的描写。
生:首句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师(追问):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
生:抚摸过。
师:请说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前天我肚子不舒服,妈妈就用手亲亲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师:有人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
生(坚决地):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
师:回答真精彩!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生1读的声情并茂,尤其强调了“轻轻地抚摸”处)
生2:下面还运用了侧面描寫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柔和、适人。
师:什么是侧面描写?
(生2语塞)
师(继续追问):描写春风却大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
生2(脱口而出):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
师: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还会不会有这样“宛转”的音乐?
生2(恍然):作者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其实都是为了突出春风的温暖、适人,这就是侧面描写呀!
上述课例中,娄胜文老师引导的成功,在于及时而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对文本的首次解读并非“真懂”,并果断运用追问,引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假懂”在引导过程中变成了“真懂”。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手中都有一两本参考书,出于各种心态,他们在课堂上背答案、念答案的事常有发生,作为教师应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并负起引导的责任,岂不可装聋作哑,甚至为学生的“精彩”解读沾沾自喜,自欺欺人。毕竟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使学生获得真知,懂得学问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2 依据文本,深入探究,变“片面”为“全面”
颜运静老师上《孔乙己》一文时,采用给孔乙己填写小档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小说的各个要素中领悟人物的性格内涵。在填写孔乙己的生活空间时,几个同学依据文本对“人情的冷漠”进行了解读,都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这时一个同学反对道:孔乙己自己偷人家东西被打活该,为什么要同情?一部分同学也跟着应和“就是”。老师察觉到这部分同学对文本的解读出现了片面性,就作了如下引导:
从一般意义上说,孔乙己受雇于人抄书,却将人家的书籍纸张笔砚偷走当然不对,挨打活该。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道德批判,孔乙己为什么偷东西?他偷什么东西?鲁迅先生怎样叙述他的偷盗行为?他的认罪态度如何?在引导学生联系文本相关信息找答案的过程中,教师作了这样的点拨:
先生这里使用了“免不了”“偶然”等词,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孔乙己有所同情呢?鲁迅先生分明在肯定孔乙己身上的最可贵的品行:诚信。他还热心地教“我”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这更表明他的善良。他的违反逻辑的争辩是“欺人”,更是在“自欺”,言词间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尊严:羞惭。显然,孔乙己并非一个完全没有廉耻之心的偷窃者。“先写服辨”,说明孔乙己认罪态度好,认罪之后,被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足见丁举人的凶残。我们不仅要问:人啊,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为什么用如此冷漠的语气谈论自己的同类,彼此之间就不能多一点点关爱与同情?像孔乙己这样一个可怜的人拖着断腿,垫着蒲包,带着恳求的神色,几乎是跪在你的面前,你能不产生一点悲悯之情吗?
上述案例中学生对孔乙己解读的片面性,源于对文本缺乏深入的探究,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教师的引导,则让学生对孔乙己的性格内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小说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感念社会的进步,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同时教师的引导还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途径(了解作家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背景,联系文本中相关信息),更教给学生看人、看事的态度和方法(客观、全面)。
3 补充拓展,出入文本,变“肤浅”为“深刻”
陈伟赛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设计利用关键词的辨析,引导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在让学生自由解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蕴涵时,发现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同学们都认为苏轼是一个清闲的人,于是教师引导说:大家的说话都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究竟怎样呢?我们借助他在黄州期间写的一些词句来看他的心情。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番讨论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品味苏轼笔下的景,于是精彩而深刻的解读产生了:
生1:老师,我懂了。经历了无辜被打入监狱、被贬到黄州、被朋友疏远这些重大打击的苏轼,特别渴望摆脱内心的痛苦、摆脱束缚,让心灵像秋水一样空明,像鱼儿一样自由。
生2:我很敬佩他。他没有被生活打倒,他依然坚强、乐观、充满诗意。经历磨难而又能走出痛苦,黄州使他成为一个心灵更加博大的人。
案例中教师的引导并没有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走出文本,补充引申,辅助解读,进而又走进文本,深化理解,变“肤浅”为“深刻”。
4 旁征博引,适时点拨,变“模糊”为“清晰”
师:第二组同学对本首诗“河汉女”的形象讨论得怎么样了?
生:“河汉女”美丽、勤劳,内心充满了痛苦的思念。
师:“河汉女”的美丽是如何读出来的?
生:“纤纤擢素手”啊!你想啊,有着“纤纤素手”的女子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师(追问):这叫什么写法?
生:以点带面的细节描写。
师:其实这是古诗词惯用的手法,比如韦庄的《菩萨蛮》就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来写江南女子的多情美丽。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来写妻子的美丽和对妻子的怀念。有人说:“手是人的名片”,看来很有道理。陆游永远难忘的也正是唐琬的“红酥手”。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无一不是深谙人性的大师。澳大利亚小说家茨威格的《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更是将人的一双手写得如醉如痴。这首诗通过写手表现河汉女的美丽,真是最上乘的选择。
这是董一菲老师《<迢迢牵牛星>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董老师的一番点拨,让学生把模模糊糊感觉到的这种古典文学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清晰化,大量的例子佐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分解问题,细化思考,变“笼统”为“细致”
一个教师上《“友邦惊诧”论》时,让学生说说标题的含义。有的学生说表明这是关于“友邦惊诧”的一篇论文,有的学生说这是议论“友邦惊诧”的一篇文章。见此情景,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想全面而深刻地领会这个标题的意思,最好是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考虑。那就是‘友邦’和‘惊诧’分别是什么意思?‘友邦’和‘惊诧’加上了引号是什么意思?‘论’有几种意义?‘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经教师这样一引导,学生一一作答,比较顺利地领会了这个标题的含义——对国民党政府所说的“友邦惊诧”发表评论。
这个教学实例中,学生首次的回答是笼统的,原因是学生面对问题只作笼统的思考,因而打不开思路,当教师采用分解法进行指导后,学生的思维正确了,认识也细致了、全面了。这启示我们,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逐步完善的,当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轨,使学生的思考细致化,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
6 依据文本,步步紧逼,变“错误”为“正确”
请看李镇西老师《<提醒幸福>教学实录》中的一个片段。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生:因为这一段很有道理
师:道理何在?
生:因为我们生活也是这样的,生活中也是总会有灾难?
师:这段着重强调了生活中的灾难吗?还强调了哪些东西?
生:不要太重视警觉灾难。
师:这段话可能重点还不是要我们重视灾难,要怎么样?
(生各自小声回答)
师:对,“我们太多注重了警觉苦难而忽视了幸福”。重点说我们还要重视幸福,因为她下面马上说:“请从此注意幸福”,这是你的理解。
案例中,学生对《提醒幸福》中一个段落中心内容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指正,而是采用步步紧逼的方法,委婉地提醒学生,你的理解是错误的,你需要重新理解,于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逼”中自行得到匡正。這也说明,在学生对文本解读出现偏差或错误时,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疏导(让学生深入下去找到答案,自己匡正),而不是堵塞(强加给学生一个正确答案)。
以上大多是名、特教师的课堂实例,研究他们的课例不难发现,名、特教师们之所以能在课堂教学中“导”得如此酣畅淋漓、自然有效,是因为他们至少做到了以下三点:1、善备。即备课时备出理念,备透教材,备准学生,备好自己。2、善辨、善择。即对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善于识其正误,辨其优劣;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看法善于权衡众说,择善而从。3、善学、善思,并完美集合。名、特教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新课堂”强调的是参与者的自主研究。学生在阅读中既要领悟文本的价值所在,又要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求得两者的统一,这是一个难题。它像一架天平的两端,把握好平衡的度,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所在。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读书,敢于思考,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具有自己的语文思想,并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为学生导好航,引好路。
参考文献
[1] 尹相如 著:《实用文章分析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
[2] 赵国忠主编:《优秀是教出来的》,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 姜正川 洪韩主编:《中国名校高效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