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曹
近日,我在《读者》上看到约翰·鲍威尔(美)的一篇哲理小故事《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篇文章不长,但很值得回味——
有一次,一位睿智的老师给一群热心的年轻学生讲课。
他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然后花时间,认真仔细地研究这朵花。
他说:“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
回到班里,老师向学生们道出让他们观察花瓣的原因:“记住,要是没有你们的观察和发现,这朵花就可能被忽视,无人欣赏。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各有所长,独一无二。但你们必须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去了解这一点。所以说,许多人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花费时间去用心地欣赏他们的独特性。”
“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个观点太有哲理了,一朵花如此,一个人如此,一篇文章亦如此!“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这句话在我读来,其间不正蕴含着某种语文教学的隐喻吗?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定看不到文本中的“独特性”,此时再好的文章也只是“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唯有慢下来,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和发现,用心地揣摩和品味,才能欣赏到文本中独特的“颜色和形状”“纹理和对称”。这“颜色和形状”就是文本中的思想内容,而“纹理和对称”就是文本中的表达形式,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一篇文本的独特气质,它静静地沉潜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等待着我们来发现。欣赏文本的独特性,恰是能够精准地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本时,就应该从具象化内涵(思想内容的独特性)、特色化语言(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两个方面,来探究和发现文本中潜藏着的言意密码,并通过这些特殊密码的传递,让语文核心素养融化在文本独特性中。
一、具象化内涵
每一篇文本的思想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文本内容自身的丰富性决定的。但这种不一样,仅仅只是文本表象的“差异性”,并不是我们需要欣赏的文本内涵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要欣赏文本的独特性,就不能只是被文本内容的表象迷惑,在語言文字的表面滑过,而是要向文本内涵的深处沉潜,发现文本中那些具象化内涵。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味具象化的字词句段,可以读懂人、事、景、物、情、理……读出画面色彩,读出细节特写,读出形象内涵,读出思想情感,这就是一番欣赏文本内涵的深度阅读。
不过,文本中具象化内涵所呈现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是集中于某一段落之中,一望便知,潜入漫溯;有的是散落于整篇文本之中,采撷整合,深入浅出;有的是正面描述,细腻生动,涵泳咀嚼;有的是侧面衬托,表达巧妙,比照回味……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研读文本内容时,成为独特内涵的欣赏者,深度阅读的开掘者,发现文本中这一株“最大麦穗”——具象化的内涵。
对于这些具象化内涵,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走,欣赏啊”,学会用“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画面”。“一只眼睛看文字”,就是阅读时专心致志,字字入目,连词成句,理解语意。“一只眼睛看画面”,就是把眼睛里看到的语言,在脑海里做一个思维转化,变成一幅幅画面,有形状、色彩、声音,有静态、动态、变化。这样文本中的具象化内涵,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那人、事、景、物、情、理,就出现在自己面前,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内涵变得丰盈起来。
1.画面色彩,描摹形象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这样的选文,既合乎儿童的认知规律,也合乎语言的习得规律。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找到儿童认知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同频共振区,而文本中出现的形象的画面感文字,正是链接儿童和语言的最佳区域。这些用文字描摹出来的形象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沉潜其中,如临其境。引导学生沉浸在这样的具象化文字中,可以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而获得一种
语言的直觉。画面色彩,描摹形象,像这样的独特性文字中,所表
现出来的具象化内涵,是值得欣
赏的!
如,教学《夹竹桃》第2自然段:“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这段描写夹竹桃“花色”的文字,画面奇妙,语言美妙,最佳的教学路径就是“口诵心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朗读品味,从而走进文字画面中:
(1)指名朗读,感知画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盆夹竹桃的样子。
(2)品味朗读,欣赏画面:用
“ ”画出文中描写花的语句,再读一读,想一想夹竹桃的样子。
(3)感情朗读,表现画面: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4)积累诵读,记忆画面:看着画面,想着文字,尝试背诵,内化语言。
2.细节特写,放大形象
文本中的具象化内涵,除了表现在画面色彩中,还体现在细节特写中。细节特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特写,因为细微,而易忽略,可这些文字中却蕴含着巨大的语言能量。教学中,当我们遇上细节特写的文字时,千万不要一闪而过,而应该引导学生慢慢品读细节,慢慢放大形象,把细节特写的文字和放大清晰的形象,通过圈画批注、想象诵读,逐渐拉近再拉近,直至完全重合在一起。这时,细节文字便会饱满起来,情节形象便会饱满起来。
如,教学《泉城》第5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是趵突泉水的细节特写:“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泉水,‘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这32个字的细节特写,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慢慢品读,放大文字中的画面形象。可以抓住“吊桶”“咕嘟咕嘟”“三堆白雪”这三个关键词语,边读边想开去,就能既看到趵突泉的样子,又听到泉水涌动的声音。你想,泉水比“吊桶”还粗,这涌上来的三股泉水面积该有多大,场景该是多么壮观;你听,泉水“咕嘟咕嘟”往上冒,就像整个池水烧开了在沸腾,真是声声入耳;你看,泉水如同
“三堆白雪”,翻腾在泉池上,白花花,亮闪闪。读到这样的细节特写,我们要学会“慢”下来,抓住关键词句想象开去,让一个个词句变成一幅幅放大定格的画面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间。
二、特色化语言
一篇值得欣赏的文本,一定是“文质兼美”“言意兼得”的:在内容思想上,细腻传神具有画面感;在语言表达上,独特优美具有特色化。欣赏文本独特性的另一个视角,就是聚焦文本的语言特色。课堂上,当我们引领着学生跳出文本内容解读的窠臼,站在语言表达的新视角,来回望审视一篇篇文本时,一定会欣赏到别样的语言风景。
文本中特色化的语言,大部分是以一种静默化的状态沉寂着。如果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味地只在意人、事、景、物、情、理这些内容思想,那么,教学就会“跑偏”——“得意忘言”。因此,欣赏文本的独特性,除了解讀具象化内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阅读方向——“习得语言”,即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激活那些特色化语言,让它们从静默状态中跃动起来,成为欣赏独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欣赏文本的独特性,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发现“意”的密码,解读文本具象内涵;发现“言”的密码,解读文本语言特色。这其中,对“言”的关注,尤其需要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在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请大家再留意一下这句(段)话,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开启语言特色的欣赏。“发现什么”就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一次再咀嚼,就是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浸到文本中,换一个视角来解读文本的语言特色。就像歌德说的那样“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来一同探究发现这个形式秘密,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很有挑战性的语言思维活动。这样的探索与发现、欣赏与品味,可以促使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得到深度发展。
1.字词反复,潜藏图式
文本中的语言就像一条河流。在这条语言之河中,有些特别的字词,总是会在某一个特别的位置,悄然出现,激起一朵朵语言之花。不过这些语言之花,常常开在隐秘处,只待我们来发现。如果把这些反复出现的字词,做一个结构化的梳理,便会慢慢浮现出一种语言表达的框架图式。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这些独特的语言现象,既可以深化文本内涵解读,也可以内化文本形式解读。特别是语言秘密的发现过程,充满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愉悦感、获得感,汉字的博大精深、美妙神奇就蕴藏其间。字词反复,潜藏图式,这样的文本独特性,值得赏析品味!
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第6自然段:“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装饰精美,金碧辉煌。正厅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大门口,放置着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灯照射下,到处金光闪闪。”
这是一段特别有味道的文字,我多次听老师们教学这部分内容,虽各有差别,但美轮美奂的画面和舒缓悠扬的音乐,却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替代了文字成为主角。彼时彼刻,我如鲠在喉。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文字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引领阅读呢?其实,在这段质朴的文字里面,就弥散着独特的语言味道——字词反复,潜藏图式。你瞧,金色大厅、金碧辉煌、金色墙壁、金色大门、金色胸像、金色镂花、金光闪闪,这一串7个“金”字开头的四字词语,形成一道多么美妙的“金色”语流——读起来朗朗上口,想开来熠熠生辉。教学中,当我们透过文本内容,自然地揭开这个“金”字的图式秘妙,那些五彩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应该也会在这些特色化语言面前黯然失色的吧。
2.句段相似,建构图式
与字词反复相比,相似的句段更容易在阅读中被发现。句段相似,前后相继,自然会形成一股语流。这股特别的语流,内容美,结构美,如诗如画,美轮美奂。欣赏文本的独特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相似句段,入乎其内得其意,出乎其外得其言。课堂上,当遇到这些相似句段时,教师要舍得留足教学时空,引领学生好好地欣赏其间的“三味”:第一味,理解内容读懂它,这些相似句段整合在一起,核心意思是什么?第二味,关注形式看清它,这些相似句段各自分开来,结构框架是什么?第三味,图式表达学习它,这些相似句段由此想开去,还可以延伸什么?句段相似,建构图式,这样的文本独特性,值得赏析品味!
如,教学《孔子游春》第2自然段:“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这段“春之境”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泗水河边的“春”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有关词语。扣住诸如“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等一连串有画面感的词语,让学生披文以入境,感受到泗水河边的灿烂春光。这是欣赏文本中具象化内涵。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欣赏文本中的特色化语言:仔细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特别相似之处。“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段文字内涵丰富、句式相似,让学生发现语言特点——比喻、拟人、排比、总分,开展变式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对读、全班齐读、熟读成诵,并尝试建构图式仿写练笔:“ 是她 。”这样,春之境中如诗如画的文字,从具象化内涵到特色化语言,都被全方位地激活了,不仅诵读在口头,积累在心头,也流淌在笔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佛家眼里世间万象的独特性。“一语一天地,一文一乾坤”,这是文本世界带给我们的独特性。文本的独特性就潜藏在字里行间、结构图式里,它等待着我们慢慢品味,好好欣赏!■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