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文明礼仪,吃出人文素养

2019-09-10 07:22:44余娅
科教新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食育湘西美味

余娅

  “食育”的目的,既要教会孩子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又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食物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体会食物来之不易,学会感恩和珍惜;更要引导孩子品味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吃出文明礼仪,吃出文化素养,更吃出暖暖的人间真情。

从一颗种子里看到世界

  茶元头乡乔梁希望小学位于邵阳市北塔区,这所农村小学的几十名学生大多来自周边的乡村,条件所限,学校里没有“高大上”的体育设施和游戏装置,但校园一角30平方米左右的小菜园,却给了山里娃娃别样的快乐。

  几年前,学校成立了种植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10来个小组成员负责照料小菜园。从拔草松土、播撒种子,到浇水施肥、除虫防害,孩子们精心呵护着这块小天地,看着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终结出果实。西红柿、白菜、辣椒、茄子……这些普普通通的植物、蔬菜,因为亲手種植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学生喜欢用照片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一下课就跑到菜园里去观察它们有没有长大一点点。”种植小组的辅导老师陈何栋告诉记者,学生在小菜园里洒下汗水,为植物倾注感情,享受劳动的愉悦、丰收的快乐,也建立起和自然、植物、土地的深厚感情。

  采访中记者发现,菜地、种植园在我省的农村学校较为常见,这些学校开设种植课程,在劳动的过程之中进行“食育”。一位校长向记者道出了初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之中”,老师苦口婆心在课堂上讲解一百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都没有带着孩子亲手种下一颗种子,看着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来得更有冲击力。

  这正是“食育”的奇妙之处。在长沙宁乡市“稻花香里”农耕文化园,每年都有大批学校组织学生前来体验农事,或种植蔬菜、喂养家禽,或采摘水果、参与丰收,农耕园里没有课本、没有讲台和黑板,但却足够有趣,正如带学生来研学的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肖慧所言:“‘食育’就是带孩子走进食物生长的世界,是连接万物的自然教育,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探索与学习,欣赏敬畏自然。”

在小小餐桌上培养美德

  每周一、三、五午餐前的15分钟,是南县第二实验幼儿园的“餐前播报时间”,由幼儿园老师或幼儿代表担任播报员进行“餐前播报”,孩子们坐得笔直,听得聚精会神。播报内容有时是《小猪变干净了》《小熊拔牙》等童话寓言;有时是《孔融让梨》《徙木立信》等礼仪诚信小故事。该园园长刘艳波告诉记者,他们还组织了礼仪小标兵,协助老师完成餐具摆放、收拾、整理等工作,“让幼儿从小养成倾听、安静就餐、为班级服务的好习惯”。

  餐桌上的文明礼仪,是“食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汤广全曾撰文指出,“食育”要求在共食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基本的饮食礼仪,诸如餐具的使用、夹菜的方式、喝汤的讲究、吃相、如何处理饮食与说话的关系等等。在他看来,“尽管礼仪不等于道德,但对孩子而言,礼仪是美德的基础”。

  让餐桌成为德育的平台,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吉首市乾元小学位于吉首市城郊,学校2600多名学生大多是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教养、受欢迎”的人,校长高水平将“餐桌”当作德育实践的平台。“我们要求学生排队走路去食堂,安静就餐,节约食粮,吃完饭后自己收拾干净”,高水平介绍,学校一名杨姓同学的身体有残疾,发育较同龄人慢,走路做事也很慢,两名同学主动帮助他,坚持每天搀扶他一起去食堂就餐,帮他盛饭,替他收拾桌子。学校为他们的爱心行为点赞,其他同学耳濡目染,也加入了爱心队伍。

  “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德育要从生活着手,从小事着手”,高水平说,不要小看这张小小的餐桌,运用好了可以让德育事半功倍。

用饮食文化滋养心灵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与吃有关,无论是春节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还是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美味的食物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

  如何通过“食育”传承美食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乾元小学在端午节开展的包粽子活动就是很好的尝试,端午期间,学校安排老师向孩子们讲述端午节的传说,解读屈原的诗歌,请当地的长辈示范粽子的正确包法,最后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包粽子,在飘香的粽叶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南县浪拔湖永太小学,“中秋节做月饼”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学校统一购买食材,请老师讲解月饼的做法,再让孩子们动手体验。“放学时,学生将月饼送给接自己放学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人团圆、其乐融融的场景,应该就是中秋节的真实意义吧。”永太小学校长杨小龙感叹。

  舌尖上的美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蕴藏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种感受在记者打开吉首市民族中学的校本教材《美味湘西》时尤为强烈。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腊肉、酸萝卜、霉豆腐等湘西美食,如在介绍腊肉时,说明了湘西人食腊肉这一传统的由来,并推荐了“蒜苗炒腊肉”的具体做法。《美味湘西》由地理教研组编写,学校教科室主任赵文红介绍,校本教材以“湘西美食”为切入口,将地理知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湘西地区虽然不富裕,但当地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味的食物,也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这样一门课程,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赵文红告诉记者,《美味湘西》校本课程很受欢迎,不少学生把教材带回家,主动跟父母学习制作地道的湘西美食。

猜你喜欢
食育湘西美味
我是“食育”小画家
学与玩(2022年12期)2023-01-11 06:39:42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食育工作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食育”也需进校园
甘肃教育(2018年16期)2018-10-10 09:22:18
欢乐湘西
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5
你好像很美味啊
好孩子画报(2018年1期)2018-04-14 02:04:16
走进湘西凤凰城
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51
湘西 国画
文艺论坛(2017年4期)2017-05-08 10:48:18
串起来的美味
好美味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