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寿炎
“王诗龄的課表”最近再次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在知名主持人李湘女儿王诗龄的课程表上,从周一到周日,钢琴、大提琴、油画、书法、瑜伽甚至织毛衣,各种学习安排挤满了她的课余时间。对此舆论不吝赞誉:“王诗龄课表曝光,你是985都输她” ,“看吧,比你聪明、条件比你好的人,还比你拼命十倍!”
(1月2日 光明网)
假如这张课程表不属于王诗龄,而属于一位普通人家的孩子,舆论未必如此友善。长期以来,在围绕学生负担展开的讨论中,焦虑的家长一直是舆论的众矢之的——父母无视孩子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健康,肆意向孩子转移自己内心的“教育焦虑”。
同样一张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在普通家庭父母那里可能备受质疑,到了名人李湘和王岳伦那里却获得赞誉。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舆论意见,其实都属于同一套话语体系——成功学的话语体系。
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父母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教育,很难简单套用一个标准。但是对于成功的定义,却对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有探讨的必要。在这种讨论中,哪怕贵为社会名流,也不拥有天然的豁免权。王诗龄课余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占满,这是否就是“未来成功人士”的定义呢?其他的家长和孩子是否就应该“见贤思齐”呢?未必。
在成功学的这一套话语体系里面,最大的要害并不在于“鼓励勤奋还是纵容懒惰”,而是否认、抹煞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消弭人的主体性,套用简单、量化的指标对人进行物化和对象化。这是一种注重外在忽视内在的评判角度。拥有多少财富、获得何种社会地位、赢得何种声望,是成功学里面最主要的指标。以此观之,“王诗龄的课表”被津津乐道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她的内心是否快乐,心智是否健全,这样的学习安排是否符合她的潜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