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视角下的乡村复兴

2019-09-10 07:22:44李云刘毓锦
小城镇建设 2019年2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

李云 刘毓锦

摘要:近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地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经历着长期的生产要素流出过程,乡村衰落日益明显。2017年中共“十九大”会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乡村复兴的前景仍不明朗,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内生动力探索的道路依然漫长。本文基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视角,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推导出基础设施对于修复乡村生态、巩固乡村传统文化及发掘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意义,并为乡村基础设施及配置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乡村复兴理论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内生动力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2.0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2-0050-04 文献标识码:A

Rural Renaiss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I Yun, LIU Yuj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areas have experienced long-term production factors outflow unde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he rural declin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rural rejuvenation strategy" was put forward in the nineteenth people’s congress. However, the prospect of rural rejuvenation still seems unclear, and the road of rural endogenous dynamic expl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is still lo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based on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deduc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rural ecology, the consolidation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rural endogenous power. It also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heory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frastructure; endogenous power

引言

建国初期,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发展,为了促进国家工业体系的尽快完善,广大农村地区以工农“剪刀差”的形式为工业化建设及非农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在城镇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背景下,经历着长期的劳动力、土地及资本的流出[1]。近年来,中央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地位,旨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而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乡村地区的衰落成为了必然趋势,学者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乡村复兴”概念,认为乡村复兴是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衰败现象与乡村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旨在通过乡村建设重新焕发乡村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2-3]。

乡村的衰败是乡村地区生产要素长期流出所累积的结果,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都比较脆弱,试图快速找到乡村复兴的内在动力而强调政策的强制执行或者市场资本的进入都极易对乡村产生二次破坏。资本及城市文化的作用使乡村的衰落与异化趋势变得日趋明显,现阶段乡村的真实价值及内生动力亟待挖掘,保障乡村地区的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以更加普遍和缓和的方式对乡村进行修补,循序渐进地返还多年来的乡村欠账,以确保乡村建设过程中其整体环境的相对稳态。

1乡村的重要贡献及基础设施现状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小农经济不但是中国农村经济的主体,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4]。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复兴,同样不可忽略小农经济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地区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为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体制转型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60年来,上述三项的贡献合计约17.3万亿元,这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三农”弱势地位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当前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农村地区依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乡村的腹地价值超越了传统的“中心交换—边缘支撑”的腹地概念,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层面[6]。2016年中国乡村常驻人口为5亿8973万人,预计2016—2030年,农村向城镇累计转移人口约2亿人[7-8]。在2030年乡村地区依然会承载相当数量的人口,乡村作为城市的腹地价值将长期存在,為了广大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复兴势在必行。

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乡村地区的分布特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存在着显著的差距。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多次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大部分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仍然滞后,以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为例,2012—2016年,城乡比例从2.27:1上升到2.46:1。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012—2016年城乡比例为2.21:1左右,基本没变[9]。乡村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公共基础设施在数量上难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配置类型和标准在不同地区间也相差较大[10],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地“三农”发展的“瓶颈”[11]。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2.1推动城乡统筹建设

中国的城镇化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后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将会放缓,近年来国家关注重点也逐渐从城镇化的数量转移到城乡发展的质量上。快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给国家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从“美丽乡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发展成为新阶段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化进程的放缓,一方面从城市角度切入,着力解决现有的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公平,另一方面从乡村角度入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乡村复兴。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采取各项乡村复兴措施的基础。

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长期承担着输出作用。城市化进程放缓,乡村吸引力的提高能够减少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减缓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速度,同时也为城市地区减缓人口压力。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存在着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乡村地区的广阔腹地提供了充足的投资空间,过剩的产能通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对农村进行建设,为进一步拉动乡村内需打好基础。同时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系统地提高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及土地价值,为下一步鄉村地区土地制度、产业模式等的改革打好基础。如在广东省台山市广海镇靖安村当地村民对兴建“菩提树”公园认可度很高,在没有补偿的情况下主动配合清理公园建设区域的破旧农房,能够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的提升作用。

2.2助力乡村自我修复

2.2.1维持乡村地区稳定发展

在生产要素方面,乡村地区经历着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长期流出过程,单纯从市场经济规律角度分析,乡村复兴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中国的乡村衰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和城乡差距扩大都不是单纯的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建国以来压缩城市化环境要求我国在日趋紧张的内外环境下高浓度地完成历史上欠账的工业化、现代化及全球化等进程[12],工业体系建设及现代化建设过度榨取乡村价值,导致乡村地区丧失自我协调能力而不断衰落,乡村地区难以缓慢探寻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模式。近年来国家提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就是通过政策手段返还多年来国家发展对乡村地区的欠账。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和农村居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3]。农村基础设施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且低收入群体能够从中获取更多利益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14]。

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的自我修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同样需要对乡村地区进行长期的输出才能慢慢恢复乡村地区的活力。

2.2.2促进乡村文化与生活质量的协调发展

乡村文化随着乡村自身经济的发展主要向两个方向演变——衰落和异变。两者都是在乡村地区传统生产模式衰落、乡村士绅阶级消亡及乡村精英流失的背景下产生的。大多数乡村由于传统生产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村落的整体衰落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的衰落。少部分乡村依靠自身的自然优势、历史优势或工业基础所建立的旅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尤其是消费型产业的进入大大提高了乡村的收入水平,但随之而来的也有资本带来的城市文化冲突。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本土的乡村文化逐步被城市文化同化,乡村物质文化形态同样为了迎合城市消费者的观念而做出改变,将本土人群和元素剥离。乡村文化异化的背后是外来资本所裹挟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入侵,同样也是乡村地区在资本运作下的一种表现。

乡村的文化复兴并不是要保持乡村传统文化一成不变,但资本所带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原始而日渐衰微的乡村文化冲击是不对等并且巨大的。无可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乡村文化在众多力量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受到某些异质性力量的冲击而支离破碎;另一方面,吸取外来因素为我所用,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6]。然而乡村文化不仅以思维精神或者文字的方式存在,它同样存在于乡村物质组成中,村落的形态、建筑风格等无不蕴含着村落的文化。为了迎合城市消费观念而对村落物质文明进行盲目修改,功能单一、主题不明、特色不突出等“千村一面”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协调乡村传统文化发掘与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乡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提高乡村生活的质量,间接提高乡村对乡村精英的吸引力,提高乡村的整体发展潜力,增加乡村发展机会。乡村精英群体的流失在某种角度可以看作是乡村地区就业机会等的缺失而导致的人才流失。一直以来,乡村人口的城市化转移被称作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质则是优质劳动力转移,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的乡村人口断层阻碍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2017年中国农民工监测数据表明,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8.6%,高中文化程度占17.1%,大专及以上占10.3%,显著高于同期农村人口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占比54.24%[18]。乡村复兴过程中需要劳动力及乡村精英发挥积极作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乡村的整体发展潜力,同时也有利于滞留乡村劳动力和吸引劳动力返乡,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促使乡村精英从中发现乡村中发展的新机遇,进而带领村民提高生活水平。

乡村真实价值和内生动力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做到一蹴而就或者立竿见影。在找到乡村的正确发展道路前,通过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的自我修复进程,将切实提高现有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未来乡村内生动力的发展提供优渥的土壤。

3乡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愿景

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政府财政的投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向回报更加快速的领域流动。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回收,试图吸引资本对乡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本投资乡村建立了优质的土壤,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单纯依靠产业资本虽然可以实现乡村收入的提高,但极易造成乡村原始结构的破坏,也不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

3.1循序渐进,注重修复职能

乡村复兴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承担着乡村修复的职能,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潜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包括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等经济性基础设施,还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在乡村基础设施配置过程中,以乡村修复为主要任务,不局限在追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期回报。

当今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依然处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乡村的保底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性基础设施以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循序渐进,以提高村民的生活保障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对乡村传统文化、乡村精神等乡村“软实力”进行培育和发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2结合乡村特点分级配置

中国有着广大的乡村地区,不同地区的村落存在着不同的分布方式,同时村落具有不同的特色及现状情况。从整体的乡村基础设施配置方面来看,应该结合当地乡村的分布方式建立分级的基础设施配置体系,城镇及中心村担负起乡村基础设施节点的作用。

就具体村落而言,应该结合村落的现状、自然条件及人口等因素对村落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对村落进行等级划分。为了控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提高使用效率,对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村落进行集中配置,对即将消亡及必定衰落的村庄采取“迁村并点”等方式,避免基础设施投资的浪费。

3.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

中国乡村建设的道路依然在探索当中,中国乡村的传统起源于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带动乡村居民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乡村地区的活力。基础设施在乡村建设探索的过程中将不断加入新的内涵,推动“三农”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民自组织合作社的探索。

4结语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的发展史,乡村的衰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方针及“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的生态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乡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相对于市场资本来说减少了对乡村本土环境和文化的冲击,有利于实现乡村的健康恢复。乡村复兴同乡村的衰落一样,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推动乡村内生动力的发掘,帮助农村人口探索出乡村复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中国城镇化战略中的农地制度创新[J].中国乡村发现,2015(3):29-35.

[2]李智,张小林,陈媛,等.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J].经济地理,2017(6):144-150.

[3]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5):1-7.

[4]苏振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演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6):95-99.

[5]孔祥智,何安华.60年来我国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J].中国农村科技,2009(9):27-29.

[6]申明锐,沈建法,张京祥,等.比较视野下中国乡村认知的再辨析:当代价值与乡村复兴[J].人文地理,2015(6):53-59.

[7]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87号)[EB/OL].(2017-01-25).http://www. ndrc.gov.cn/gzdt/201701/t20170125_837027.html.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EB/OL].(2017-01-20).http://www.gov.cn/ shuju/2017-01/20/content_5161507.htm.

[9]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0]刘青,李慧民.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评价研究——基于突变级数模型[J].工程经济,2016,26(10):35-40.

[11]李学婷,黄汉俞.华中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农民满意度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岑河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18(5):205-212.

[12]张京祥,陈浩.中国的“压缩”城市化环境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0(6):10-21.

[13]刘晓光,张勋,方文全.基础设施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J].世界经济,2015(3):145-170.

[14]张勋,万广华.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吗?[J].经济研究,2016(10):82-96.

[15]高慧智,张京祥,罗震东.复兴还是异化?消费文化驱动下的大都市边缘乡村空间转型——对高淳国际慢城大山村的实证观察[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1):68-73.

[16]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9-127.

[17]《甘肃农业》编辑部.莫让“千村一面”成为乡村旅游痛点[J].甘肃农业,2017(8):13-18.

[18]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7-11-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 t20180427_1596389.html.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3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15:09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5G——“互联网+”的基础设施